王光估
不少學生感嘆,平時寫了那么多作文,可一到考場,怎么就感覺百無一用呢?仔細分析這些學生的作文現狀,大都是“見子打子”式的虛與委蛇,連起碼的思維積累都沒有,又談何形成自己獨具個性的作文風格呢?要想擺脫目前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多、差、慢、費”的尷尬處境,除了平時要儲備足夠量的優質素材,還必須儲備相應的思維范式,這就好比建房子,只有先設計好規范的圖紙,才有可能修建出合乎要求的精美建筑來。
一、跟著教材學習敘事寫人的妙招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此,我們不能捧著金飯碗討飯吃,要用心揣摩教材上經典名篇的寫作技巧。不僅要明白作者寫了什么、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寫的,更要弄清楚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唯有重視教材文本,熟讀靜思,深悟其中三昧,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我們的作文才能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比如,在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我們不僅要弄清楚梁任公先生是怎么演講的,這次演講表現了梁任公先生的什么特點,而且還要用心體悟散文大家梁實秋是如何正側結合、渲染烘托、綜合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梁任公先生形象的,如何詳略得當地記敘梁任公先生這次別開生面的演講的。
二、跟著教材學習謀篇布局平地起波瀾的技巧
不少師生對報刊雜志上的滿分作文敬若神明,卻對教材上的經典名篇棄若敝屣,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比如在讀《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我可以學習借鑒艾青寫作的方法,由眼前之雪景寫起,觸景生情,引發詩人對大堰河的回憶,再以時間為序,用生動的場景和感人的細節,再現大堰河悲慘的一生,最后再將思緒拉回現實的精巧構思,寫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或將本詩改寫成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仔細體悟艾青這種構思之巧妙。除了學習借鑒艾青時空轉換,平地起波瀾的寫法,還可以借鑒艾青在詩歌末節,由贊美大堰河到贊美大堰河一樣的勞動人民,這種由個別到一般的寫法。深入挖掘習作的主題,使之逐步升華,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倘若將這種方法移植到2019年高考(全國3卷漫畫作文),則容易脫穎而出。我們可以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等文章敘事張弛有度、環環相扣、波瀾起伏的藝術構思,改掉自身作文平鋪直敘的壞毛病。
三、跟著教材學習思辨論證的方法
《勸學》一文運用了正反對比、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如果能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寫作思路,合理安排文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層進式結構,則能扭轉作文由于條理不清、概念模糊或交叉重疊而導致的思維混亂的局面。同時,還可以學習蘇洵《六國論》的論證范式: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緊接著簡要分析中心論點,總領全文;論證主體部分按照總起段安排的順序逐層展開,分段敘述、分析,議論抒情;每段結尾總結深化照應分論點;結尾以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抒情對正文進行照應和補充升華。如此則能科學規劃作文的藝術結構,而不至于當無頭的蒼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蘇洵在主體段分析論證觀點時使用的“向使”模式,寫作時,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或生活實際,設身處地地從反面設想,如果主人公不這樣做,結果又會怎么樣?正反對比,使文章析理深刻,入木三分,給人以強烈的震撼。這就有效避免了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觀點+材料”,缺乏分析論證的弊端,自然有利于考試作文的上檔升級。
總而言之,高三作文備考,我們必須多角度多層面地審視教材,活學活用,觸類旁通。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陷入盲從的泥潭,學生才有可能氣定神閑地備考,從而舉重若輕,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