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祝振全
如果記敘是架構起事件的骨骼,那細節是填充骨骼的筋肉,真情是則是流淌其中的血液!沒有細節的記敘,就會空洞乏味,就是流水賬,讓讀者味同嚼蠟!
古代大家在記敘當中非常重視細節的描寫。例如《荊軻刺秦王》中對荊軻刺殺秦王的場面,作者用了極其精彩的細節描寫,來展現當時驚險異常的場面。尤其是對秦王的描寫,事出意外之時 “自引而起”的驚慌,“不可立拔”的無措,以及“秦王還柱而走”的機敏,“斷其左股”“復擊軻,被八創”的兇狠。作者用一系列的動作細節把一個傲慢、兇狠、殘暴的君王展現了出來。
當然,細節也會體現在敘述的各個方面,動作、神態,心理等,而任何一個方面得當的細節描寫,都能讓文本變得肌肉豐滿。同樣,外國名家也相當重視對細節的運用,而細節的挖掘來源于用心的觀察與日常的積累。
“這時他看見了孩子。那孩子只剩下一張腫脹干癟的皮,全世界的螞蟻一起出動,正沿著花園的石子路,努力把他拖回巢去。”
《百年孤獨》中的這一段場面描寫,讓人細思極恐,而能把一個綿延百年的家族的滅亡濃縮在這樣一個細致的場面描寫中,在馬爾克斯看來,正是源于他童年時觀察螞蟻的經歷。
記敘文中的細節描寫常被一些高手運用到極致,例如,公眾號寫作中,王開東老師的《魏晉風度陳士林》中的一段:
“陳老師馬上又搬出另一個西瓜,殺掉,連聲說,這個是好瓜,你們要多吃,不要客氣。然后,又去請另一個客人來吃。等我們吃完后,陳老師收拾桌子,好像不死心,又嘗了嘗第一個瓜,確認是壞了,然后,在每塊瓜的瓜心都狠狠咬一口,然后果斷地扔掉!每一塊瓜都重重地砸在垃圾桶里。”
這里的細節描寫,把陳老的熱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但更把一個從苦難年代中走出來,把質樸與純真內化在骨子里的可愛的陳老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
細節在記敘文的寫作中是一種技巧,而真情就是一種態度。
叔本華說:“作品是心靈的精華。”對記敘文的寫作要有真實的內容、真誠的態度和真切的語言。情動而辭發,必要時還要有對自我心靈的解剖。任何一部偉大的創作,大多都源于作家真摯情感的投入,而文章中的真情也恰恰是能夠引發讀者共鳴的重要因素。
正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為什么《紅樓夢》能夠成為最具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古典小說?因為那是曹雪芹用自己的生命和著血淚而鑄就的生命之歌!為什么朱自清的背影能成為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因為他的父愛融入的是普天之下的共情!
而這一點在我們學生的習作中尤為欠缺。寫母親,全班的母親皆是一個樣,這或許就是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所說的“套板反應”,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抓住人物的個性表現;心靈中最能打動自己的材料,沒有用真情去書寫。所以,其中的情感都是隔靴搔癢,抑或是蜻蜓點水。
如果我們用共情感同身受去揣摩,盡可能更真實地去表現當事者的情感,就有可能給讀者帶來真切的感受,從而達到共鳴的效果。相信熱愛寫作,一定會有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