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哺育其他動物幼崽的行為已經在270多種動物中得到證實。美國蒙特利灣海洋館中一只名叫羅莎的水獺將一只水獺寶寶抱在懷里,而這個寶寶并不是羅莎自己的孩子。除了給收養的寶寶足夠的母愛,羅莎還教給它基本的生存技能,以便它長大后有能力獨立活下去。在蒙特利灣海洋館,還有很多像羅莎一樣“收養”其他動物后代的“代理媽媽”。
難道這些動物是在踐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然而,動物通常無法從后代那里得到回報,那么它們“收養”行為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發現,動物有哺育后代的本能,哺育其他動物的后代也是順應本能的表現。而且,當一些雌I生動物剛剛失去自己的幼崽后,由于它們仍在分泌泌乳素,這會激發它們的“母愛”,讓它們自發地去照顧其他動物的幼崽。
在一些物種中,繁殖地非常擁擠,幼崽們都擠在一起,父母無法準確分辨到底誰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它們將身邊所有幼崽一并照料。這種情況下周圍的幼崽很可能是自己兄弟姐妹的后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幫助延續自己的一部分基因。又或者,當需要進行一些幼崽無法參與的活動時,比如去幼崽無法到達的地方捕獵,同類就會擔起臨時看護者的責任來幫助照料幼崽。而它們似乎也懂得禮尚往來,會在對方離開時代為照料幼崽。擔任臨時看護者還有一個好處,即通過照料其他幼崽學習如何更好地照料自己的幼崽,而這似乎是動物“收養”行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動物哺育其他動物的幼崽的行為看似是一種負擔,實際上它們自身也獲益不少。不僅如此,這也能促進某些動物棲息地的重建,對動物本身、幼崽以及生態環境可謂是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