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偉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中的各行業都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機會,我國整體經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是,通過分析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能夠發現,我國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各地區地理、環境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影響所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還會導致其他產業發展不均衡。因此,應該不斷探究解決社會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促進各區域經濟發展,減少或者消除區域之間的差異性。本文將從我國區域經濟金融非均衡狀況簡介、區域經濟金融非均衡與金融深化策略分析兩個方面進行相關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經濟;金融;非均衡;深化;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市場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受到改革開放一系列政策的影響,我國沿海商貿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普遍較快,但是內陸地區以及西北地區受制于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等因素,呈現出經濟發展環境不佳、經濟增長速度較慢的現象,逐步拉開了與沿海城市的發展差距,出現了經濟不均衡的現象。本文將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情況進行分析,并對金融深化的策略進行探討。對于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是其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成長階段。對此,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正確認知不均衡現象發生的原因,進而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積累經驗,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與實際發展狀況,推進金融深化進程,不斷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區域經濟金融非均衡狀況分析
(一)我國三大經濟區域簡介
我國地域寬廣,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不盡相同,受到地理環境以及經濟條件的制約,各區域之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了各區域的文化事業、交通運輸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為了協調各區域發展,便于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將經濟區域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為東部、中部以及西部。
(二)三大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分析
以上三大經濟區域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域面積、人口規模、開放程度以及經濟發展等方面。從地域面積分析,我國西部地區具有幅員遼闊的特點,地域面積較大,相反,東部的面積最小;從人口規模分析,西南部地區人口較少,西北部地區人口最少,而東部地區的人口規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由于東部地域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交通方面能夠依靠航運、陸運等多種方式,但西北部地區基本上使用鐵路運輸方式,鐵路建設的密度也較小,基礎交通設施不如東部地區完善。
(三)三大經濟區域金融差距分析
經過分析相關文章能夠發現,一些西方的經濟學家認為,對于區位優勢不明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拉動經濟發展,一定要增加相關資金支持。對于我國區域發展情況來說,出現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性,深究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原因,根源是金融的不均衡發展。自改革開放實施以來,我國東部地區的金融發展狀況明顯好于西部地區,金融的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因此,東部地區能夠得到更好的經濟發展機會,而中西部地區受到經濟發展影響,自身金融發展體系并不健全,金融市場也不夠靈活與發達,導致了中西部的投資回報率過低,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發展[1]。
二、我國區域經濟金融非均衡與金融深化策略分析
(一)調整金融組織體系
改善我國區域金融非均衡發展的現狀,應加大力度調整金融組織體系。落到實體層面,就是要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設置模式進行改革,針對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有商業銀行于中西部設置經營虧損的縣級分支機構的現狀加以改革、管理與控制。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剝離,其面臨資產總額“縮水”的挑戰。對此,國有商業銀行應該著重加大自身組織體系調整力度,開展資產負債置換、業務代理以及固定資產處置等活動,將長期經營虧損的分支機構進行關閉處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金融業務運行效率,同時還能夠減少行業的無序競爭。首先,商業銀行應對分支機構所在地區的金融發展現狀進行詳細調查與分析,對于金融發展潛力受限、經濟貨幣化程度極低的地區,可僅保留一到兩家分支機構;其次,政府可考慮放松相關政策,允許商業銀行在不同市縣間進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置換,不斷完善銀行的業務代理制度,提高商業銀行的服務功能,提高區域金融發展的開放性;最后,政府可通過鼓勵新興商業銀行在我國中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為區域發展引進資金和先進管理經驗[2]。
(二)調整貨幣信貸政策
有差別的信貸資金管理是貨幣信貸政策調整的重要內容,銀行開展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以及金融風險管理,雖然能夠增強自我約束機制,但卻嚴重制約了區域商業銀行配置信貸資金的能力。應意識到,在短期內,我國中西部商業銀行實現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是難以實現的。對此,我們應該分不同的區域進行解決,同時還應該根據不同的階段制定不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考核辦法。分區域主要指的就是按照我國三個經濟發展區域進行劃分與考核;分階段就是指在不同的發展時間,采取不同的信貸考核方法,為商業銀行制定一份達標時間表,開展分類管理監督工作,促進區域經濟以及金融的深化與發展[3]。
(三)實施金融技術創新
盡管我國已經正式進入信息化時代,但是對于發展較為落后的很多地區而言,其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金融管理方面,我國中西部大多數金融機構依然使用人工處理金融業務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人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同時還會出現籌資效率低等現象。中西部受到技術以及設備的限制,難以全面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區金融技術創新成為地區發展的關鍵任務。其次就是支付領域的技術創新,信息技術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尤其是電子商務以及電子支付的大規模推廣,體現出強大的適用性與發展性。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東部大部分城市網上支付功能的使用已成為常態,其電子金融能夠辦理各種業務。電子支付的方式能夠減少資金滯留,加快資金流通,促進經濟發展,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最后,是貸款管理技術的創新,商業銀行應增加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用戶的真實需求進行探究與分析,堅持以人為本,盡量縮短評估論證期,進而不斷提高貸款決策的準確性與合理性,減少信貸投資的風險。
(四)適時開展金融調控
金融調控的重點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中西部商業銀行的貼現支持;其次,是當商業銀行出現支付頭寸不足時,中央銀行提供的緊急救助貸款;第三,對于商業銀行長期借用的再貸款,央行應仔細評估其籌資能力以及資金需求情況,為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還貸時間表,放寬政策等;最后,央行還應該注意加強金融秩序的監管,防止出現資金盲目流動的現象,影響地域經濟金融的發展[4]。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中西部地區受到地理自然因素的影響,存在金融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應該通過調整金融組織體系、調整貨幣信貸政策、實施金融技術創新以及適時開展金融調控等方法,促進區域金融深化與發展,實現我國經濟的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鈺靜.我國區域經濟金融非均衡與金融深化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9):8-9.
[2]徐云松.我國西部區域金融發展的非均衡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5.
[3]杜欣.中國金融非均衡發展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博士論文,2007.
[4]董繩周.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