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卉?陳亞婷?郭曉蓓
摘要:研究高校新生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生活這一問題,有利于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社會工作科學以“助人自助”為宗旨、強調“人在情境中”,運用專業方法為案主服務,對本文所涉及的問題具備一定優勢;小組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服務方法之一,尤其適合用來介入高校新生適應性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高校新生;小組工作;適應
高校新生進入大學,無論學習方式、生活環境還是人際關系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些問題也會影響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幫助高校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關鍵作用。社會工作作為一個以助人自助為宗旨、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為案主服務的學科,對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一定的優勢,而作為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組工作是以小群體為服務對象,在解決高校新生適應性這個問題上比個案工作效率更高;同時相較于以學校、學院或班級為單位的大規模的活動來說,小組工作又更能兼顧到服務對象的個性。
一、從小組工作專業理論看高校新生適應性問題
基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的行為和環境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個體可以通過對別人的學習、觀察及模仿來提升和改進自己的行為。但對于高校新生來說,他們面對新的環境就容易出現一些的不適應情況,并不能很好的自主學習。比如高中和大學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不同,由“灌輸式”學習到“自主式”學習,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并沒有老師時時刻刻的監督,但是新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情況,無法開展自主學習。
基于場域理論,個體的行為會被行為所發生的環境所影響,這個環境不單單只是我們熟知的物理環境,它還包括人的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對于高校新生來說,其行為會受周圍同學的影響。比如現在大多數的高校新生都是零零后,在家里大多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進入大學后面對這個陌生的新環境,一些人就不能很好的勝任獨立生活,進而影響舍友生活,給自己美好的大學生活和大學學習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融入到集體中。
二、小組工作介入高校新生適應性問題的服務方式
互動模式又稱互惠模式或交互模式,主要關注小組成員與小組環境、社會環境的關系,同時也關注小組成員彼此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互動模式主要是在解決高校新生適應性問題的基礎上優化人際關系。不能很好適應高校新環境的新生群體參加此次小組工作的主要目標是使自己能夠盡快適應高校新生活。一方面小組成員彼此通過參加小組活動、完成小組任務,可以使自己對這個未來四年生活的地方更加熟悉;另一方面小組成員通過彼此之間的互動、溝通可以使小組更加的和諧,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親厚,這樣更有利于高校新生盡快適應大學這個新環境。
發展模式強調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以發揮組員潛能為目標。不能很好適應高校新環境的新生群體主要是自身適應能力的不足,因此,此次小組工作應該以小組成員的發展為中心,更加注重小組成員的自我實現,而小組工作者則充當使能者、示范者、協調者來為小組成員提供支持與鼓勵,挖掘其內在的潛力,有利于高校新生盡快適應大學新環境。
三、小組工作介入高校新生適應性問題的具體方法
(一)開展入學教育,幫助新生訂立學習目標
在此次小組工作中,小組工作者將利用課余時間,舉辦一些入學教育和新生說明會等,幫助小組成員了解學校的歷史和學校的發展情況。小組工作者應鼓勵新生積極去思考應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目標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為了幫助高校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小組工作者在開展小組工作時應該引導新生們盡快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例如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來考取各種專業證書,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參加校級、省級、國家級的各科學科競賽等來使自己盡快的適應、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
(二)舉辦交流會,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
高校新生在初進校園時往往會保持高中的教育模式,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因此小組工作者將會幫助新生制定奮斗目標。而針對部分新生學習不在狀態的情況,小組工作者應激發小組成員的學習動力,在小組內舉辦交流會,讓小組成員通過互動、溝通來幫助高校新生盡快適應大學學習。例如小組工作者可建議小組成員多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鼓勵小組成員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以此來幫助高校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
(三)幫助新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小組工作者應組織小組成員參加文藝、游戲類的小組活動,讓小組成員能夠充分交流、溝通、互動,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增加對彼此的了解,每個小組成員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長處,感受到小組、小組工作者及其他小組成員的熱情,增加新生人際交往的信心,小組工作者應引導新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優點,使新生在積極尊重、接納別人時,別人也同樣在尊重、接納他們,促使新生能夠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朱秋美.高校新生學習適應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D].井岡山大學,2016.
[2]詹雪梅.小組工作介入民辦高職院校新生適應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3]陳思思.河北省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牟卉(2000-),女,陜西漢中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工作系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陳亞婷,女,陜西商洛人,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工作系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郭曉蓓(1984-),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