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楹聯作為書法諸多表現形式中的一種,往往以蘊含著特定分量而存在著,比如能夠卓著地去表現一個地方的特色與人文。這既是書法本身的藝術功用;也是其作為一種載體,承載起人文思想的一種流播作用。楹聯的存在恰好更多的突出了這部分,由此所搭建起對地方性文化價值觀念的良好傳承,給人以深深的思考。
關鍵詞:楹聯書法;地域性;西遞;宏村
一、楹聯書法的人文流播教化
地域性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貌。從古及今,這種文化的延續傳承方式有多樣。安徽黟縣作為皖南文化的“符號”,無論是在人文發展,還是地域性文化傳承,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西遞宏村(黟縣)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在面對文化傳承上,亦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處理方式。九百多年的歷史底蘊,讓一個村落得以被世人看到,并不斷的去考察它的地域性文化差異,這其中,過半的功勞得益于它以書法形式來作為承載自己文化的獨特方式。
在面對西遞、宏村楹聯的時候,給人更多的感覺是一種古色古香的文化熏陶。這集徽州特色的房屋古建筑與楹聯文化為一體,交相輝映著它的人文傳承。楹聯的存在大抵都是與文化思想的表現相交融,徽州皖南的文化發展,在外人眼里是不明了的,這就顯得有必要將其地域思想“宣傳”到每個外來人那里。書法作為特殊的“符號”來承載起文化傳播的作用,發揮了它的實際功能。徽州地區的傳統多半都是讀書官僚,亦或是商人。那么“崇儒重禮”便成了他們經世治家的恪守;儒教思想的內容也漸漸上升為生活中處事的哲學。就像宏村一幅對聯所寫:“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那樣!這是對當時一種世家文人傳統的沿襲,通過這種方式表現出來。楹聯的作用在于傳遞孝悌忠信,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因此它具有教化子弟之功,醒世格物之用。
楹聯書法作為西遞和宏村的一種“門面”,在起到自身文化傳播作用的同時,對書法本身也是一種積極的推進。可以說二者是遞進關系,相互補充的。不同的楹聯內容包含不同的人文思想傳播,這種內容以書法來作為承載;書法也以楹聯的內容從而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精神意義。這便是西遞宏村帶給人們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雙向結合!楹聯作為書法的一種形制,在這里充當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地方性文人士子的禮樂教習拿去詮釋,讓人們看到的是一種官僚、文人及商賈的生活深層,一種具有醒世文化意義的思想教化。至此,書法文化的傳播便呈現出極為有利的一個方面,在與現實生活的結合與運用上,書法藝術繪就了一幅藍圖。把人文思想帶入書法文化中去,又從書法文化中將地域性極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帶給大眾。這種存在的方式,著實體現了徽州人的精神智慧!且楹聯內容琳瑯又極具文化價值,在能夠很好的對地方忠、孝、善、義文化推廣的同時,對書法的“意義”亦是積極向上的一種“配合”。
二、“因地制宜”的楹聯藝術風貌
書法的形制多樣,以楹聯為主的西遞宏村地區更是“因地制宜”,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理解。所謂“因地制宜”莫不是結合徽州當地特有的建筑風格,將楹聯這一書法形式無限推廣,在起到傳播教化作用的同時,對書法楹聯本身的映照,也是多樣且生動的。
徽州地區的人文風貌,在結合文化流淌的同時,所生發出來的翰墨書香,締造了他們不同于別處的藝術形式。以楹聯來說,不論是楹聯的外在形式,還是楹聯書法的文字書體,都表現了濃郁的風格特色。首先看外在形式上;西遞宏村的楹聯形制雖說都是豎長,但考究其裝飾及楹聯的做工精細程度,確是不能一比的。西遞宏村對楹聯的理解便是精致,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一絲不茍的做事態度。在認為楹聯是裝點在“臉”上的東西這一前提認識之下,楹聯的藝術多樣便有了最合適的解釋!寬窄參差,大小不等,顏色不一是徽州楹聯制作的常有現象;可以發現,有很多黑、紅、綠、紫等紛雜的楹聯底色。不同顏色的楹聯搭配書法來表現,營造出一種特定場合下的氣氛。比如祠堂用黑色底,這樣楹聯就肅穆很多;茶樓用紅色,可以有熱鬧喜慶的氣氛。雖說在對于楹聯顏色的理解上不能絕對,但至少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再結合西遞宏村這近一千年歷史的底蘊,這些楹聯的出現,并沒有多少唐突之感。
其次,觀察其楹聯書法的書體表現。跟顏色的不同是種明顯的搭配,書體的不同與書寫好壞是決定一幅對聯成就高低的直觀呈現。這在當地亦有著區分和講究。行書楷書居多,是構成楹聯的大宗。行書楷書楹聯的藝術風格在結合古建筑群的外貌下,呈現出一派詩書傳家,積德行善的人文教化。且行書楷書在特定建筑中不失規矩,不失活潑,不失嚴謹,以及不失可閱讀性等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書法的發展在這里,被賦予了特殊“待遇”,在對書法的傳播推廣以及多樣化、多形式的提高上,都有著積極的態度。反觀之宏村西遞的地域性,也因書法而被賦予一層精神內涵!使得書法這一藝術形式,單單以楹聯這一獨特語言來形容,就可以說明他們相互之間的促進力量;而楹聯書法所呈現的藝術多樣性,在結合這一地域性同時,產生了別樣的藝術風貌。借西遞宏村的人文背景,與書法藝術相融合,將這一地方獨特的人文資源,歷史資源光大,真正做到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點。也從側面反應出,書法楹聯的發展,在結合現實生活和不同地域,均能有可觀的發展前景。這既是對傳統文化延續的表現,也是考慮當下人能否對古出新,積極求變的思路理解。
參考文獻:
[1]卞利.徽州民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徐達河.徽州書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
[3]孫春玉.淺析徽州楹聯所蘊含的教化意義——以黃山市黟縣西遞、宏村楹聯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3(1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