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區精神從90多年前被鑄就,歷久彌新,在當前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時代價值。從萌芽時期的歌謠傳唱、到發展時期的戲劇主流再到新時代的百花齊放,贛南文藝作品在蘇區精神的各個時期,實現了同頻共振,義無反顧地承擔了在傳承和弘揚蘇區精神的光榮使命。
關鍵詞:客家文學;文學批評;活力
文藝作品是蘇區精神重要的傳承與弘揚的載體,將蘇區精神放入文藝作品中研究,有助于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體現傳承蘇區精神的時代升華意義。在歷史長河中,在蘇區精神的萌芽期、發展期和新時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映襯在了文藝作品中;與此同時,文藝作品這一傳輸媒介,也承擔了將蘇區精神向大眾傳播,從而實現廣而有效地傳承和弘揚。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贛南文藝是蘇區文藝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贛南文藝作品在蘇區精神的各個時期,都實現了同頻共振,展現了蘇區精神應有的題中之意,義無反顧地承擔了在傳承和弘揚蘇區精神的光榮使命。
一、歌謠傳唱——萌芽時期的蘇區精神與贛南文藝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贛南瑞金成立,贛南蘇區文藝開始埋下了紅色的火種。在“蘇區文藝”的整體范疇中,贛南蘇區文藝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毋庸置疑的起點、搖籃,一直延伸到陜北蘇區文藝,再到蓬勃發展的延安文藝。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蘇區文藝”從贛南蘇區逐步發展至陜北蘇區,過渡到延安文藝,在持續的探索、融合與發展的過程中凝聚了“黨的文藝”特色。在萌芽時期,充分考慮到當時群眾對文藝宣傳的接受能力,最明顯的形式特征是充分借用、主動接納民間文學形式。比起正統的文學形式,靈活借用口述文學、民間文學的形式,在口口相傳中,贛南蘇區文藝實現了萌芽。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文藝作品形式,是歌謠。贛南是客家地區,客家山歌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土壤;贛南蘇區的紅色歌謠吸取了客家山歌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有自身特定的風格,成為了萌芽時期獨具特色的文藝形式。而其因為大眾化、傳唱廣等特點,也成為黨的宣傳的重要媒介。
蘇區干部好作風,
自帶干糧去辦公;
日穿草鞋干革命,
夜打火把訪貧農。
當年,這首朗朗上口的歌謠《蘇區干部好作風》廣為傳唱,這是贛南蘇區最具代表性的歌謠之一。從字里行間,已經體現了蘇區精神的大致神韻,特別是在一心為民、清正廉潔方面,用生動的事例體現地淋漓盡致。
二、戲劇主流——發展時期的蘇區精神與贛南文藝
革命工作者和紅軍戰士自發的娛樂活動,逐漸演變成為了戲劇,根據紅四軍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話劇表演傳統,在江西革命根據地,開展了蓬勃發展的革命戲劇運動,被稱為“紅色戲劇”、蘇區戲劇,使得戲劇成了贛南蘇區較為主流的文藝形式。隨著在中央直接領導的劇團和基層組織設立的劇團推動下,創作了大量的戲劇作品,在蘇區建立了宣傳傳播網,戲劇成為當時最為矚目、最熱烈、最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文藝形式。在贛南,自明代起民間就出現了采茶戲,作為傳統戲劇贛南采茶戲也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由于民間贛南采茶戲的傳統,蘇區戲劇在贛南得到了深入的發展,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戰略轉移,蘇區戲劇的形式融入到了贛南采茶戲中,得到了較為深入的發展,一直延伸到現代,誕生了《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等經典戲劇。《八子參軍》講述了贛南蘇區楊榮顯一家八子參軍的壯舉,作為一個家庭的縮影,體現了在中華歷史上全面皆兵全民參戰的時期,贛南蘇區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戰爭。通過戲劇的表現形式,讓觀眾切實感受到當時先烈們是如何流血犧牲、老區人民是如何無私奉獻的,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可以看出,在發展時期,蘇區精神的內涵已經基本形成,并在贛南文藝作品中有著突出的體現。
三、百花齊放——新時代的蘇區精神與贛南文藝
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蘇區精神有了更為深刻地含義。面對經濟社會發生的各種挑戰、各種風險、各種阻力,面對著振興蘇區發展的國家級戰略和蘇區人民的期盼,更需要弘揚蘇區精神等偉大的革命精神。贛南文藝響應了新時代蘇區精神的呼喚,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相繼推出了音樂舞蹈史詩作品《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電視劇《毛澤東尋烏調查》、電視動畫系列片《紅游記》、歌曲《紅軍渡長征源》等一大批文藝精品,電影《八子》在瑞金開機,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景象,體現了新時代的特點。一是受眾實現多元化傾向。長久以來,承載著蘇區精神的贛南文藝作品大多觀眾為成年人,包括歌謠、舞臺劇、小說等形式。2017年,《紅游記》在各大電視臺及網絡平臺播放,成為贛州文藝史上第一部長篇電視動畫系列片,結合兒童的審美要求和畫面感,選址共和國搖籃瑞金,述說了《一蘇大》《閱兵》《紅井水》《開天窗》《八子參軍》等26個簡明易懂的故事,以兩個兒童為主人公,帶入描述了一系列發生在蘇區的感人故事。這脫離了之前受眾普遍為成年人、老年人的固有局面,把少年兒童吸引進來,品味革命往事,感悟蘇區精神。電影《八子》,將贛南采茶戲《八子參軍》搬上大熒幕,讓受眾年輕化,易傳播。受眾面的拓展,讓蘇區精神生動地傳播在新時代。二是不斷探索路徑創新。新時代文藝肩負著光榮使命,面對著社會巨大的歷史轉折點,文藝要適應社會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走進新時代,融入新時代,表現新時代。贛南文藝作品更是肩負著傳承和弘揚蘇區精神的偉大使命,這就需要面對新時代文藝傳播的特點,從“五老峰”現象(老主題、老題材、老故事、老人物、老手法)中徹底脫離出來。進入到新時代,我們也可以強烈感受到,贛南文藝作品在創新探索路徑方面實現了突破,從傳統的歌謠形式,再到戲劇的形式,到現在以贛南采茶戲為主,音樂舞蹈劇、電視劇、動畫片、電影百花齊放,真正讓蘇區精神活起來,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龍文武.從蘇區文藝到延安文藝[D]南昌:南昌大學,2009.
[2]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組.蘇區文藝運動及創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9(02):63-82.
作者簡介:
曾熙(1988年—),女,江西贛州人,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