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 知識的運用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需要結合大學生的不同需要和不斷發展的就業形勢進行教學改革。本文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角度發力,積極探索《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就業能力;《大學生就業指導》;教改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快速“大眾化”時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史上最難就業季”“史上更難就業年”等信號不斷釋放。大學生依靠什么條件實現高質量就業是高等教育正在探索的熱點話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年]7號文】明確提出:所有普通高校從2008年起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以下簡稱《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并將其作為公共必修課納入人才計劃,且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本著就業能力教育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堅持圍繞職業素養培養這條主線,以“就業為導向,立足市場需求,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擇業觀,提高學生職業生涯管理和就業能力”為指導思想,是一門面向全體大學生構建的理論與實踐課程,也是綜合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課程注重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的素養和能力,不斷提升大學生為就業、擇業以及創業做準備的能力。
一、就業能力的定義
就業能力在國外雖已成為歐美勞動力市場進行政策分析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國內外對就業能力的定義尚未統一,如國際勞工組織(ILO)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國內學者則普遍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能夠實現順利就業并保持工作機會的各種素質的集合。如馬黎在“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中定義“就業能力”為: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是多種就業技能的綜合。黃波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評價體系”中定義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為在學習與實踐的基礎上,個人特長與個人的人格魅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的整合[5]。筆者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側重于大學生在順利實現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實踐技能層面的競爭力、精神層面的職業素養與人格魅力以及外部的環境與資源優勢。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現狀
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課程沒有完整嚴謹的知識體系,與專業課相比,“技術含量”不高,缺乏“挑戰性”;二是對課程的性質認識不充分,課程以考查課形式呈現給學生,理論教學占比較重,與實踐應用、緊跟社會就業形勢所需不足;三是教學內容普遍存在注重整體的共性指導,忽視個體差異性的指導;四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嚴重不足,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習慣于“滿堂灌”“一刀切”“一鍋煮”,教學形式通常采用大班教學的單一形式;五是教學評價主體單一,主要來源于校內學生評價、教學評估,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匱乏,尤其缺少用人單位的第三方評價。
總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在幫助學生端正就業心態、提升就業競爭力等方面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通過對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仍顯不足,學生走向社會后適應周期長,適應能力差,選崗范圍窄,轉崗能力弱。
三、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一)轉變教學理念
在傳統教育理念下,社會評價高校教育質量的好壞取決于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這使得高校片面追求就業率本身,忽略學生就業質量和職業生涯的長期發展,忽略社會和職場對人才的真正需求,這種“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課程指導思想是相違背的。因此,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進行改革時,首先要樹立本著就業能力教育為本位的教學理念,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強調精神層面的職業素養與人格魅力,緊密結合社會生產實際,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思想行為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
(二)變革教學模式
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模式,倡導學校、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上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產學研相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以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2.訂單式人才培養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指用人單位通過與學校協商并達成合作意向后提出用工需求,然后針對學生專業特點組建訂單班,在學生正式畢業前,由用人單位根據崗位需求組織實施崗前培訓,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綜合素質,較好地兼顧學生專業知識的“通用性”和企業知識“專用性”的關系,有效促進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
(三)創新教學方法
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就業技能的提升,積極鼓勵創新,在開展共性教育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展。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按照“設計教學案例——組織案例討論——對案例進行總結”的流程展開,其優勢有:學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增強,教學互動得以有效實現,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案例講解,小組討論,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學的討論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精神層面的職業素養與人格魅力上的情感體驗,立足教學需要,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實踐教學活動場景或氛圍,使學生在親歷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
3.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借助實施一個個完整項目,將傳統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若干實踐項目,圍繞項目開展教學,使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教學法有著可控性好,周期短,見效快的顯著特點。
(四)教學評價多元化
科學且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是檢驗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合理與否的重要手段,更是督促與刺激教學主體對不合理的教學過程及時修正與完善的重要途徑。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為主、以總結性評價為輔,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模式,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1.學生評價
學生作為教學評價的第一人,是教學行為的直接見證者,其評價內容直接指向重要的教學行為以及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作為第一手教學評價信息的學生評價,一方面能顯著降低評教的人力資源成本,另一方面能方便教學管理者和教師本人全面了解教學情況。這充分發揮了學生評價為管理決策提供評價的總結性功能和評價的形成性功能,直接引導和促進教師及時改進教學。
2.教師元評價
元評價,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自我診斷、自我提高的過程。教師通過元評價,加強教學反思意識,辯證地分析教學效果,主動發起即時評價,隨時反思自己教學行為,不斷促進自身教學改革和專業發展,從而提升自我教學水平。
3.同行評價
同行評價的內容主要針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課程材料和教學貢獻,在判斷教師專業水平方面,可以彌補學生評價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同行評價者通過觀察被評價者的教學,發展自己對教學的批判性思維,引發對自身教學的自我評價,促進同行評價與教師元評價的良性循環。
4.用人單位評價
用人單位作為學生就業能力的直接檢驗者,應充分發揮作用,制訂用人單位參與畢業生質量評價、實習實訓基地評價等,攜手學校積極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一方面,及時向學校反饋人才需求,接受有條件的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并對其職業素養及就業能力的提升加以引導。另一方面,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及課程設置,了解學生學業情況,有效開拓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路徑,為學生順利進入用人單位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馬黎.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3):20-24.
[2] 李恩平、牛沖槐等.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的產生背景及對策建議[J].前進,2009,(11):36-38.
[3]張紅,喬忠.大學生綜合就業能力評價體系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1,(4):86-90.
[4] 馬黎.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3):20-24.
[5] 黃波.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評價體系[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3): 196-199.
[6] 張宏玉,黃英金等.構建以強化學生“四種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10):333-335.
[7] 胡江麗.簡析《大學生就業指導》案例教學法[J].內江科技,2007,(10):18.
[8] 郭玉偉.項目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中的應用[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9):58-59.
[9] 邱戰鵬.以提升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大學生體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基于校企深層融合視角下[J].九江學院學報,2017,(2): 113-115.
作者簡介:
左素萍(1985年-),女,漢族,湖北大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項目編號:JY201867);2018年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科研基金青年類項目立項課題 (項目編號:2018q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