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輝 王健 沈洪銳
摘要:為了更好的培養具有高素質職業能力和知識技能的眼視光與配鏡專業人才,本文探索“產學研”模式下眼視光與配鏡專業的特色專業建設,在專業課程群分類、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創業教育、“雙師型”隊伍建設、教學管理等5方面進行闡述,充分利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優勢,集中優勢實現協同育人、共同成長,推動本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化和特色化的發展,培養一批新時代優秀的眼視光與配鏡專業人才。
關鍵詞:眼視光與配鏡;產學研;特色專業
眼視光與配鏡專業主要面向各眼鏡零售、加工制造企業、視光配鏡中心、眼保健機構及技術監督等相關單位,培養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眼鏡行業職業道德,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業能力,掌握眼視光與配鏡專業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從事眼鏡銷售、驗光、眼鏡定配、接觸鏡驗配和眼鏡質量檢測等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本專業團隊積極響應教育部深化產教融合號召,學習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的文件精神,立足學校特色,結合珠三角地區人才需求及行業發展趨勢,開展了“產學研”模式在眼視光與配鏡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尋求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專業素質能力,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本文主要從專業課程群分類、實踐教學體系、創新創業教育、“雙師型”隊伍建設、教學管理等5方面進行探索。
一、建立以項目為基礎的分階段課程群
在對眼視光與配鏡產業鏈各個環節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珠三角地區人才需求以及行業發展趨勢,以項目為基礎的運行模式,聯合合作企業對本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規劃和設計。
將眼視光與配鏡專業的課程分為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以及選修課等5大類課程群。文化基礎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體育與健康》,專業基礎課包括《商務禮儀》《推銷技巧》《市場營銷》《眼科屈光基礎》《眼鏡光學》,專業核心課包括《眼鏡店基礎服務》《驗光》《眼鏡定配》《隱形眼鏡驗配》《眼鏡質檢與檢測》,專業方向課包括《驗光實訓》《定配實訓》,選修課包括《眼鏡定配工考證輔導》《眼鏡驗光員考證輔導》《職業形象設計》《營銷活動策劃》《眼鏡銷售英語》《企業運營管理》等。以獨立課程群為單位進行一系列項目的設計與優化,以項目為主線,層次分明,同時注重課程群中各課程的前后呼應,強調驗光技術、配鏡技術的綜合應用。項目的設計應考慮如何加強本專業專業課程的學習與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實踐教學體系
(一)加強實訓平臺建設
學校通過與企業合建校內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平臺建設。通過產學研相結合,企業利用資金技術優勢為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提供設備及其技術支持[1],學校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參加部分一線教學工作,以企業實際項目為紐帶,將企業實際所需技能授予學生,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其就業能力。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企業達成共識,簽訂相關實習協議,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科研反哺教學
科研反哺教學是以項目研發為主體實現科研成果轉化成教學成果,并將教學成果應用于教學中。本團隊以校企合作的科研項目為驅動,研究科研反哺教學模式在本專業建設中的應用,開展各類成果轉化在實踐教學上的持續探索,改善“重教學,輕科研”的現象,實現教學反哺科研和科研促進教學的“教研互助相長”[2]。這一舉措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向社會輸出了優秀的眼視光與配鏡專業人才,發揮了服務社會的功能。
三、創新創業教育
(一)組織學科競賽
學科競賽是檢驗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舞臺,充分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參加學科競賽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應形成以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競賽并舉,基礎和專業相結合的學科競賽體系,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驗光與配鏡職業技能競賽以及聯合企業舉辦的各種驗光與配鏡技能競賽。在競賽中發揮學生所學技能,鍛煉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協作精神。
(二)實施創新創業計劃
從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開始,參賽對象新增“國內中職中專在校生、畢業5年以內的畢業生”,這對中專生無疑是一個有利的消息。組織學生參加本綜合賽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由于在眾多參賽隊伍中,中專隊伍在專業技能方面并不占優,學校應組織校內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選拔賽,做好項目指導和管理,開放相關實驗室,幫助學生完善作品,確保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作品有一定的競爭力,通過本比賽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四、加強 “雙師型”隊伍建設
由于本專業教師大部分從大學畢業之后直接參與教學工作,缺少企業經驗,工程實踐水平不高,為了更好的服務教學工作,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的建設。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再教育,即加大再學習力度,鼓勵教師通過參加各種專業學術會議和相關學習培訓來提升理論水平;鼓勵教師參加暑期舉辦的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提高工程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技能大賽、青年教師大賽等比賽,通過運用信息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計劃,通過鼓勵教師積極申報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中的師資培訓項目,獲得企業培訓資源,得到實訓機會,教師可以在合作企業中學習到本專業最新前沿技術,并將技術應用在教學中,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五、教學管理
(一)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聯合企業科學設計并實施形成性和終結性考核(含教考分離、作業系統、題庫建設與應用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嚴格執行學校教學運行相關制度、專項評估制度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辦法,以學習成效為導向,定期開展專業培養方案評價、課程/項目評估、專業評估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等。
(二)學習效果評價機制
聯合企業實施在校生、畢業生跟蹤反饋及社會評價機制。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調查與評價相關制度,通過自我調研和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相結合,定期對包括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進行調查評價。定期對生源質量、在校學生的學習狀況、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工作狀況和成就感,用人單位、第三方機構的反映等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肖興政,肖凱,文洋.職業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06):52-73.
[2]李強,徐婉珍,沈洪銳,高群霞.“科研反哺教學”模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41(S1):153-156.
資助項目:
2019年省本科高校質量工程建設項目--《電子信息工程》特色專業(項目序號: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