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成
摘要:翻開《紅樓夢》,我們會發(fā)現文中有許多人物,他們嚴密地組織在一個大單位中,各人的面目、性格、身份、語言都不盡相同,這便為解讀小說提供了一個契機。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在品味的同時體驗作者草灰蛇線、伏延千里的筆法,進一步感悟小說的思想層面困難重重。基于以上考慮,本文選取了小說中的一個小人物——襲人,帶領學生品讀她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進而感知人物的命運,旨在引導學生于品悟中體味《紅樓夢》中精妙的筆法與精深的思想。
關鍵詞:《紅樓夢》;人物形象;襲人
一、背景
蔣和森教授曾說:中國可以沒有萬里長城,卻不可以沒有《紅樓夢》。“停課不停學”期間,全區(qū)統(tǒng)一布置了經典名著閱讀的閱讀任務,而閱讀《紅樓夢》成了重中之重。面對這部鴻篇巨制的古典小說,高一的學生應該如何入手呢?我們都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環(huán)境及故事情節(jié)。解讀《紅樓夢》當需從這三方面展開。基于以上分析,本論文將以《紅樓夢》中的人物要素為抓手,以襲人這一人物為支點,力圖引導高一學生掌握賞析《紅樓夢》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原因探究
(一)造成現狀的客觀原因
《紅樓夢》開篇便告訴了讀者“真事隱去,假語存焉”,作者借助人物的語言、詩作、姓名,或隱喻或直白的將所說所想蘊含其中,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仔細品味,這便削弱了小說的趣味性。而這部巔峰的經典是經驗的結晶——人生經驗,社會經驗,感情經驗,政治經驗,藝術經驗……簡而言之:《紅樓夢》就是人生百態(tài)的盡顯,其理解難度不言而喻。
(二)造成現狀的主觀原因
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接觸的多是單篇文章,缺乏長篇小說、學術著作的閱讀經驗和方法,因此在閱讀《紅樓夢》時,很難掌握其閱讀方法,對寫作手法和作者思想的把握更是難上加難。
三、案例描述
為了解決學生的閱讀困惑,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紅樓夢》的寫作手法和主體思想,我選擇以《紅樓夢》中三條輔線之一的社會輔線為抓手,從襲人為主的窮通交替的反諷性輔線為切入點,深入探究襲人的人物性格,進而從寫作手法和人物命運兩個維度為學生有力范例,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人物形象進行探究。
(一)線上初次導讀
1.手法導讀——通過梳理襲人形象之音容笑貌,體會小說中草灰蛇線的筆法
梳理襲人人物形象:花襲人一個很美的名字,她的真身芳容幾何呢?在《紅樓夢》第1-40回中,對其容貌有零星的記載,請同學們細讀第1-40回,梳理襲人的人物形象并思考,作者為什么將其形象進行零星的描述?
明確:草蛇灰線”,是以蛇行草中,可見其行跡,灰線留于紙上,可辨其脈絡,來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經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細看下去,卻有一絲脈絡可尋。學者將“草蛇灰線”在小說行文過程中的運用總結為作為結構線索、作為“伏筆”和“照應”和作為“隱喻”式表達方式三個方面。
2.人物導讀——通過梳理襲人人物多重性格,品悟人物的多重性格
教師提問:翻開《紅樓夢》一書,書中總要那個你魂牽夢繞的“她”,請同學們梳理小說中的人物,整理“心目中的她”。以PPT的形式呈現。依托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概括了襲人三方面的性格特點,條理清晰,觀點鮮明。
(二)深入走進襲人
寶玉在一次家宴上因吃野味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不幸的是,他將病毒傳給了襲人,身為二代宿主的襲人,最有可能傳染的3個人會是誰?(請同學們依據19回至41回作答)
當襲人感染的消息被賈府眾人得知時,賈母、王夫人會怎么對待她?寶釵、黛玉會怎么對待她?襲人自己會怎么做?請依據前41回闡述觀點。
通過欣賞兩個小組的展示,我們會發(fā)現:基于不同的立場、角度去品讀人物,我們會有意象不到的收獲。兩組同學代表依托情節(jié),各抒己見,非常好。在探究之中,我們再次品味了襲人的性格、形象、命運的走向,對襲人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了。
(三)精讀深思襲人
請以“我眼中的襲人”為題目,從襲人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中,或者是人物的形象、性格、命運等維度,對作者的寫作筆法展開分析,撰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文章。梳理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襲人的悲劇緣于思想的悲劇、愛情的悲劇、身份的悲劇,致使這個女子的悲劇性命運。
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角度梳理人物形象、總結人物性格的這種品析人物的方法,可以使我們對人物命運、作者的寫作筆法有更立體、更深入的感悟。
基于以上的線上活動,我們會發(fā)現: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角度切入,去品讀《紅樓夢》是解決學生閱讀困惑的有益辦法,為《紅樓夢》的長篇閱讀提供了有效契機。
四、思考
我認為語文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學生在不斷的交流、探究下逐步培養(yǎng)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以我的線上活動交流走向了生活,從當下的重點疫情入手,將《紅樓夢》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引發(fā)學生的共鳴;走向了實踐,學生在不斷的閱讀實踐中,感知了小說中的人物,作者的筆法、思想;走向了智慧,讓學生在不斷的品讀中,具備了靈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