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
最近,人民幣匯率在7.1至7.2之間完成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折返跑”。在繼續保持彈性的同時,人民幣匯率再一次展現十足韌性。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6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882,較前一交易日上調83個基點。6月5日,在岸人民幣連過5關,大漲近400點;離岸人民幣升值超過1100個基點。而回看5月下旬,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還是急跌情景。其中5月21日、22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接連貶值,兩天跌去逾400點,在岸人民幣也從5月22日開始急跌,一天就跌超400點。到5月27日,在岸人民幣最低跌至7.1765,離岸人民幣最低跌至7.1954,雙雙逼近2019年最低位。
人民幣短期表現為波動。根據去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異乎尋常的行情可以看出,人民幣貶值趨勢并未結束,周期貶值或將繼續,長期走勢卻耐人尋味。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不斷改變著國際格局、挑戰全球經濟的預期。貨幣的價值實質上就是一個國家的價值,取決于它基于創造力和創新力的生產力。經濟的不確定性和政治風險的雙重疊加,導致資產不確定性上升,直接引發全球避險情緒的升溫。美元作為全球避險的主要工具之一,使得世界企業和富商們將拋售有風險的資產,避險資金紛紛增持美元,導致其需求量大幅上升。這種貨幣供求關系也就直接促進了美元的升值,造成人民幣的相對貶值。同時,外貿創匯能力的下降以及預期外貿企業經營難度持續加大,也是這輪匯率波動的重要原因。短期來看,這種波動是正常的,當前不少國家降息,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匯率波動恰是隨市場狀況有所調整的反應,但這不會改變人民幣長期穩定的平衡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人民幣貶值并不是個案,疫情影響下主流貨幣大多都呈現貶值趨勢,相比之下人民幣匯率在全球貨幣中反而相對穩健。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國的貨幣政策明顯變得寬松,央行通過降準、市場公開操作等方式向市場釋放了很多流動性。然而在此情況下,為了抵抗人民幣貶值導致的損失,中國市場的通貨膨脹可能在所難免,國內貨幣寬松的空間可能會受到一定束縛,從而減少通脹的壓力。長期來看,我國作為一個制造業門類齊全的大國,產業體系較為完善,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國際收支也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外匯市場自身也會逐漸趨于均衡。疫情過后我國率先復工復產實現經濟復蘇,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成效,本土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程度日趨完善,經濟增長韌性較強,這些都為人民幣匯率提供了根本支撐。
毫無疑問,雖然2020年人民幣匯率持續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但目前來看幅度尚可調控。但過度的負面性輿論炒作,尤其是公眾影響力大但卻缺乏常識的自媒體趁機蹭熱度,很容易導致市場情緒過分的自我強化,甚至在公眾群體中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即在一段時間內,人民幣會進一步加速貶值,尤其對外貿和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壯大形成嚴峻打壓與恐慌。事實來說,人民幣匯率貶值相對來說有利于外銷企業的出口業務,尤其是海外業務占比較高的企業,會直接受益于人民幣貶值,增加這些企業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直接提升企業業績。長期來看,只要中國經濟增長繼續保持穩定人民幣不會造成恐慌性貶值并終將重新回歸升值軌道。
我們要理性地認識到,雖然從支持外貿的角度,貶值有利。在人民幣貶值后,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量都會增加,但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增加的幅度大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從而導致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較人民幣匯率貶值之前有所上升,因而這種人民幣貶值會惡化我國的出口結構,進而對產業轉型升級造成負面沖擊。與此同時,如航空、電子等上游主要原材料依靠進口的行業,人民幣貶值會導致進口原材料的成本抬升,從而造成空間的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