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趙怡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浙江 杭州 310002)
隨著我國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藝術品逐漸市場化,有價值的藝術品往往炙手可熱,價格不菲,為美術館藏品征集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再加上相關免稅政策和基金會制度的滯后,嚴重制約了藝術品捐贈的健康發展,公益捐贈未能形成風氣。
針對這個困難現狀,國家在促進美術藏品捐贈方面加強了政策導向。2015年7月,文旅部印發了《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鼓勵藝術家、收藏家和社會各界向國家捐贈優秀美術作品,推動各地政府和有關單位增加美術收藏經費投入,加強國家對優秀美術作品的收藏,并且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該項目實施。辦法明確規范捐贈收藏范圍、經費用途、申報遴選、監督管理以及對作品的使用等進行嚴格的規范,在我國藝術作品捐贈上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在政策利好的大環境下,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抓準時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申報“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自2015年文旅部該項目辦法實施以來,截止到2020年,全國共15家單位的110個項目入選。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自2016年開始申報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共有5個項目成功入選并獲得文化部專項資助,分別是:2016年“黎冰鴻美術作品捐贈項目”、2018年“劉江篆刻作品捐贈項目”、2019年“唐獻瑞藏品捐贈收藏項目”“羅馬尼亞油畫訓練班師生作品及文獻捐贈收藏項目”、2020年“張漾兮作品捐贈項目”。通過該項目,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共入藏捐贈作品近400件,獲得資助140萬元。美術館依據項目要求開展的各項展覽和學術活動,引起了學術界共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成為當年美術館自主策劃的精品項目。
作為十三家“國家重點美術館”之一的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依托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學術背景,多次成功申報該項目。本人現供職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典藏部,參與以上捐贈項目的具體工作。本文試以我館關于此項目的成功案例為出發點,分析總結經驗,由此進一步思考當今美術館藏品征集途徑的新趨勢,以期對今后相關部門的藏品征集工作提供借鑒意義。
立足館藏定位,同時對標該項目《辦法》要求,選擇有一定價值和規模的藝術作品是申報該項目的前提。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作為大學美術館,同時為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科研和社會公眾服務,在藏品建設中始終重視為教學和研究提供范本,尤為重視學院重要師生校友作品的譜系收藏。《辦法》規定“收藏范圍側重近現代我國或者各地域有代表性的美術家的重要作品”。從時間和地域上看,大多數館藏作品與該辦法的要求有一致之處,有一定的優勢。在具體選題時,要注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對象和作品,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規模。
我們將成功申報該項目的內容分為三類:

① 黎冰鴻,《南昌起義小稿之一》,32×32cm,紙本素描,1977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家屬捐贈

② 黎冰鴻,《水電站發電了》,75.5×75.5cm,布面油畫,1958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家屬捐贈
首先,作品的作者是對學院發展建設有突出貢獻乃至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教師代表。例如,黎冰鴻曾任學院副院長,代表作《南昌起義》家喻戶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地收藏,其家屬捐贈給學院的作品中包括了《南昌起義》多幅小稿,另外還有《水電站發電了》《種玫瑰花的姑娘》《版納艷陽》等重要代表作,反映出他在探索“油畫民族化”之路上的藝術成就;再如,劉江是我國當代書法篆刻界的重要代表,也是我國書法篆刻學科的開創者之一,先生對學院書法教學和研究向來關懷備至,曾多次慷慨捐贈本人代表作品。其中,此次申報的先生捐贈給學院的200方印章原石涵蓋了從1956年至2005年各個時期的代表作,材質多樣,數量和質量一流,是學習和研究傳統書法篆刻藝術的優秀范本,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再如,張漾兮是我院版畫教學的開創者,對于水印木刻的弘揚,起到了開創性的作用,先生家屬捐贈給學院張漾兮作品及版畫的木刻原版300余件,對學院版畫教學的實踐、研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啟發作用。以上三位老師分別在不同的專業領域為學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且在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推動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因此,他們的代表作進入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序列當之無愧。
另一種情況是,作品的作者是具有特殊經歷的校友代表。例如,唐獻瑞是1940年代國立藝專(時在重慶)的學生,畢業后一直在四川宜賓地區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成為地方書畫名家。他自藏有80年前國立藝專時期的師生創作和教學實踐作品,其中既有名師潘韻、宋步云、丁衍庸先生的課堂示范,也有水彩、中國畫、雕塑各種類的學生作業,先生將這些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贈給學院,不僅填補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校史作品文獻收藏序列的不足,也豐富了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史的實物資料庫,具有特殊的意義。
另外,還有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的群體代表的作品。例如,當年受文化部委托舉辦的在新中國藝術教育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兩個外國專家訓練班,一個是1955年至195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的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另一個是1960年至1962年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舉辦的羅馬尼亞油畫訓練班(以下簡稱“羅訓班”)。羅訓班的教學方法與思想直接影響了國美基礎教學的變革,當年的學員將這種獨特的方法和思想傳播全國,成為中國藝術教育實驗性變革的重要資源。羅訓班師生作品及文獻是20世紀中國現當代美術的重要文獻,學員的作品反映了現當代美術的重要風格,都是值得征集、入藏學院美術館的歷史印記。
上述三類申報作品既對標項目《辦法》,又符合館藏定位,對學院美術館的藏品建設至關重要,因此適合申報該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申報的作品不僅要有代表性,同時還要有獨特性和唯一性的特點。以“張漾兮作品捐贈項目”為例,張漾兮作為版畫藝術家和教育家,個人成就很高,他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四川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皆有收藏。由于版畫具有可復制性的特點,各館的藏品有一定的重復性。而我館此次申報的亮點在于其中50件版畫代表作品的木刻原版。這批木刻原版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它們經歷了戰爭年代仍完好保留至今,十分珍貴。將木刻原版納入申報計劃中,大大增加了入選的可能性。

① 許正華,《山水畫稿之四》,114×47cm,紙本設色,1940年代,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唐獻瑞捐贈
系統收藏是美術館區別于其他藝術機構的重要特征,因此,申報的作品還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規模,同時注意選擇不同時期和類型的作品。例如,黎冰鴻的67件捐贈作品包含了油畫、水彩、速寫等種類,時間跨度40余年;張漾兮的300余件作品包含了木刻原版、版畫、水彩畫、水墨、素描等種類,時間跨度將近30年;劉江的200方篆刻原石涵蓋了近50年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這類個體藝術家作品的譜系收藏不僅利于作品的整體保護,更便于后人對其藝術的深入研究及展覽呈現。
最后,確定選題時應仔細逐條對照《辦法》的要求,切忌跑題。我們曾經計劃申報一位外國校友橫跨60年藝術生涯的30余件代表作,30多年來,他每年帶領外國學生老師團隊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藝術并舉辦各種藝術活動,如講學、講座和展覽,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是新時期以來學院對外交流的一個歷史環節的見證。但是最后我們對標項目《辦法》要求時,注意到其規定收藏范圍不包括國外藝術家的作品,于是緊急更換選題,否則如果因為跑題而失去一次申報機會,將會十分可惜。
依托學術研究深挖作品的價值,提煉亮點,深化展覽方案,按要求規范填寫是申報該項目的關鍵。
美術館藏品價值的彰顯以及它在美術史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術館對其開展的學術研究和推廣。學術研究包括對藏品的真偽斷代、對藏品價值的挖掘、對藏品的保護與陳列的研究等,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鑒定、解讀、欣賞、詮釋,發掘出藏品的內在價值,這不僅是展覽的學術基礎,也是展覽內容文本策劃的重要學術依據。因此,美術館需先針對每一個捐贈項目作品的不同特點做深入研究分析,再在此基礎上提煉亮點,策劃特色展覽。
黎冰鴻捐贈的67件作品包括《白衣戰士李蘭丁》,是他早期創作反映時事的連環畫作品,還有《種玫瑰花的姑娘》《保加利亞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維克多爾》等,是他50年代訪問保加利亞的外出見證。此外,還有其晚年赴海南、新疆寫生的作品。其中最突出的亮點是黎冰鴻創作于1958年的《水電站發電了》,此作品是黎冰鴻的油畫代表作,畫面模仿中國畫團扇小品的圓形構圖,開合自然,色調優雅,呈現出一種“家都在畫屏中”的意境,是他追求“油畫民族化”藝術理想的成功體現。此次捐贈作品的另一個亮點是《南昌起義》小稿和草圖共6件。通過這些小稿和草圖,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黎冰鴻創作此作品時的思想軌跡,更深刻地認識這幅經典作品。據家屬回憶,這批小稿全都創作于1959年,于是我們在接收作品時均登記為1959年。但是,通過對這批小稿的深入對比研究,我們發現其中不僅有1959年版《南昌起義》小稿,也有現藏于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1977年版《南昌起義》小稿,于是及時更改作品年代信息,在后續展覽和畫冊出版中均采用了正確的年代。作品信息同作品本身同樣重要,保證作品信息的準確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前提,也是一切后續工作的基礎。
唐獻瑞捐贈的藏品均來自于20世紀40年代國立藝專時期的師生創作和教學實踐,其中很多畫稿單獨看來不能算是鴻篇巨制,卻是抗戰美術教育史的珍貴見證,我們將這批文物資料與相關文字記載相互印證,為廓清校史上某些歷史問題,提供了直接的研究對象。比如,據當時的學生回憶,任教的老師有許正華、潘韻、高冠華、宋步云、丁衍庸等,但是美術館的藏品中沒有能證明這段史實的實物,而唐獻瑞收藏了大量當時老師們的課堂示范稿和贈畫。這些捐贈的作品包括許正華作品4件、高冠華2件、潘韻2件、丁衍庸1件,宋步云1件,基本可以反映當時國畫、水彩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其中還包括唐獻瑞手抄本《歷代名畫記》,是那個動蕩年代中,師生們在缺少教材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證明。據唐獻瑞的同學郝石林在《緬懷先師傅抱石》中回憶,彼時《歷代名畫記》僅在中央大學圖書館存一本,傅抱石先生作為中國畫和中國美術史的教師,對此書極為推崇,“希望學國畫的同學每人抄一本,以便將來參考之用”。這些此前僅停留在文獻階段的文字回憶,因為唐先生捐贈手抄本《歷代名畫記》的面世,而成為互相印證的史料。1. 張素琪:《抗戰美術教育史的珍貴見證——唐獻瑞收藏的國立藝專師生作品》,載余旭鴻主編:《長江之歌——唐獻瑞藝術文獻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年,第204頁。我們在申報該項目時,如此闡述這批作品的文獻價值和意義:“不僅彌補了中國美術學院校史中西遷時期教學和師生創作的眾多歷史空白,更是研究戰時中國大后方美術的一手寶貴文獻資料”,這正是基于上述大量的前期調研工作而得出的結論。
除了深挖作品價值,籌備展覽也是項目前期的重要工作。為了籌備“羅訓班”展覽,策展人余旭鴻館長、馬楠老師專程赴羅馬尼亞拜訪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與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姜瑜、文化參贊趙立會談,走訪博巴的母校布加勒斯特國立藝術大學,受薩瓦爾辛市市長邀請參觀博巴故居紀念館,拜訪了博巴夫婦唯一在世的親屬,并與羅馬尼亞相關專家咨詢協商,入藏百余件作品及教學筆記、書信、照片等文獻資料,匯整出博巴年表。為了盡可能多的搜集歷史資料,美術館組織人員查找翻閱1960-1962年的學院檔案,調取關于羅訓班的資料,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希作好專家來華前的準備工作》《關于接待羅馬尼亞油畫專家埃烏琴·博巴來院教學工作的安排》《關于羅馬尼亞專家活動情況簡報》《浙江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總結報告》等,這些公文及文獻資料還原了歷史現場,助于厘清羅訓班的來龍去脈。鑒于羅訓班在世的學員年事已高,美術館在征集作品及文獻的同時,派專人分別赴北京、西安、溫州等地,為老先生們做專題口述史采訪,從學員的角度深入了解博巴的教學方法和思想,并為其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這些影像在展覽時展出,收獲好評不斷,成為展覽的亮點之一。
另外,該項目對申報材料有非常詳細的規范要求。申報材料分為項目基本情況、捐贈作品情況、捐贈協議、專家意見、項目實施方案、項目預算等六個部分。在申報此項目做前期基礎工作的同時,還應注重申報文本的規范。

② 張漾兮,《平湖秋月》,33×42cm,水印木刻,1960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家屬捐贈
根據申報材料逐項落實計劃的內容、優化項目實施細節,保證完成的質量是該項目的核心內容。具體落實該項目時,在申報文本的基礎上,美術館需不斷對展覽方案進行細化和優化調整,爭取更好的展覽效果。以“張漾兮作品捐贈項目”為例,在申報時我們提供了展覽草案,計劃展陳亮點為將版畫作品對應其木刻原版共同展出。在后期落實該項目時,我們在原方案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精選部分版畫作品與其相應的木刻原版、草圖、寫生稿聯合展開敘述,細致展示張漾兮對于不同媒材的靈活使用、采用豐富手法的具體創作過程與生動的構思層次。展覽采用創作稿、木刻原版與版畫配套展出的方式,盡最大限度還原創作的過程。為更好地為觀眾解讀水印木刻版畫的制作過程,我們還特邀版畫系博士對張漾兮的代表作品《平湖秋月》進行了原版復制,將整個過程拍攝成視頻,在展覽現場循環播放,并且在展覽期間舉辦數場該作品印制的公教活動。此外,為挖掘更多的寶貴史料,我們聯系并采訪了張漾兮先生的同事、學生以及版畫系在校教師共17位,將影像資料制作成專題片穿插展示在展覽中,并利用多媒體將張漾兮連環漫畫《八老爺行狀》七十圖制作成動畫在展廳播放,皆獲觀眾良好反響。

③ 埃烏琴 · 博巴,《羅訓班的十四名學生》,117×46.5cm,紙本水墨,1960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④ 金一德,臨摹博巴《潘天壽》,100×81cm,布面油畫,1962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藏,本人捐贈

“從不可見開始——埃烏琴·博巴與中國當代繪畫”展覽現場,2020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
考慮到“羅訓班”是中羅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事件,展覽開幕式上,學院特別邀請羅馬尼亞駐華大使巴希爾·康斯坦丁內斯庫來到現場致辭,中國駐羅馬尼亞使館文化參贊趙立代表姜瑜大使發來賀信,羅訓班學員代表及家屬參加了開幕式。展覽一經展出,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官網、人民網等幾十家媒體紛紛報道,在國際范圍內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此次展覽是中羅兩國友誼的體現,對中羅文化交流具有深遠意義。
巡展也是該捐贈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有效增加展覽的影響力。例如,“繪心藝魂——黎冰鴻藝術回顧展”在申報該項目時計劃在本館首展,后在黎冰鴻的老家廣東東莞的莞城美術館巡展。在完成首展和巡展之后,社會反響強烈,黎先生家屬非常滿意。為了進一步擴大展覽在全國的影響力,我們增加了至中國美術館的巡展計劃,并為此向學院申請巡展經費,并且分別借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和中國美術館藏的《南昌起義》進行展出,這也是黎冰鴻官方保存的四張《南昌起義》的首次集中展出。此次巡展舉全院之力,規??涨埃窃诮ㄜ?0周年之際,深切懷念黎冰鴻先生、向先生致敬的最佳方式。

“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有效促進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藏品征集工作,節約開支,成果顯著,具有示范作用。上文從三個方面總結了申報和落實該項目的工作方法。我們在注重申報和落實該項目的同時,也注重捐贈藏品的持續活化,讓作品盡可能發揮最大的作用。2018年是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0周年,學院出版了《學脈文叢》,收集國美校史中各位先師名家的相關文獻、精彩佳作。得益于之前“黎冰鴻作品捐贈項目”的實施,學院積累了一批關于先生的文獻資料,借此機會出版《黎冰鴻文獻集》,2019年出版《畫說初心》叢書,黎冰鴻的《南昌起義》也收入其中。關于黎冰鴻先生及其作品一系列的后續研究工作不僅獲得了先生家屬的高度滿意,也營造了美術館良好的品牌效應,能夠促進藏品征集持續循環發展。另有“羅馬尼亞油畫訓練班師生作品及文獻捐贈收藏項目”的后續成果《羅訓班文獻集》即將出版。任何一個展覽的展期都是有限的,展覽結束不代表項目結束,如何在今后持續活化捐贈藏品,從而促進循環,營造良好的品牌效應是所有美術館人努力的方向,也是該項目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