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康靈玲 鄒曉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驗和體驗,尊重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得到發展。”幼兒在游戲中的狀態是活潑的、主動的,而項目化學習是在全球推進素養的浪潮中涌現出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和課程形態,是一種基于真實問題的探究式學習,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學習主動性。我們將幼兒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鼓勵幼兒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解決問題,還開發出項目活動“刮來一股運動風”,讓幼兒從中獲得核心經驗,促進自主發展。
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發展,游戲課程逐步走近幼兒。科學家培根曾經說過:“好奇心是幼兒智慧的嫩芽。”幼兒的好奇心表現在自我觀察、動手嘗試、拆卸探究等各種活動中。教師在觀察、傾聽幼兒的過程中,應及時關注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點”,對相關問題進行價值判斷、篩選和分析,并對幼兒進行積極引導,使幼兒逐步清晰自己的探究需求,從而生成深層次的探究活動。
“刮來一股運動風”項目活動是基于幼兒的興趣生成的。教師跟隨幼兒的興趣點,通過提問,使得幼兒的關注點逐漸聚焦到關于戶外器械的一系列問題上,如:空出的架子上放什么?幼兒園里有多少運動器械?分別在哪里?教師鼓勵幼兒大膽想象,讓幼兒以表征的方式展現自己在空架子上呈現物品的方式;組織集體交流活動;根據幼兒的表征畫進行器械歸類、制作器械標識;幫助幼兒成立器械調查小組,探索幼兒園器械的分布地點及數量;設計合理的擺放方案,嘗試在園內合理地擺放器械……
可見,項目活動應由幼兒和教師共同生成。幼兒展現自己的興趣,表達自己的困惑,教師敏銳地捕捉教育契機,支持幼兒的積極行動,尊重幼兒的認知發展,最終確定項目化學習的任務,由淺入深地實施學習項目,在活動中自主建構相關活動的核心經驗。
在以往教學中,主題活動往往局限于集體教學,缺失了“個體探究”。項目化學習強調讓幼兒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實現自主探究。在項目化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以“玩、說、記、展”四步走的項目學習方式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循序漸進地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
“玩”出樂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在整個項目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幼兒拿著自制的線路圖奔走于幼兒園各處。幼兒根據線路圖找到器械后,又興奮地玩起了器械……幼兒是天生的游戲家,教師作為他們的游戲伙伴,和他們共同經歷游戲的過程,體驗游戲的樂趣。
“說”出經驗。語言是幼兒表達思想的主要方式,只有讓他們大膽地表達,才能在自由交流中獲得真知和經驗。例如,在“運動器械調查”中,幼兒通過各種途徑展開調查。調查結束后,大家圍坐在一起,信心滿滿地介紹調查結果,熱烈的討論氛圍讓那些害羞、不敢表達的幼兒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最后,教師借助網絡平臺展示幼兒調查的過程,讓更多的幼兒參與到互動中來。幼兒在自由講述和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拓展了調查的廣度,積累了調查經驗。
“記”錄學習。記錄表是幼兒主動學習、分享經驗、獲取知識的有效輔助材料,它可以保留幼兒學習與思考的過程,幫助成人讀懂幼兒的學習方式。在項目游戲中,幼兒學習用不同的記錄表記錄自己在各個游戲活動中的發現,如用繪畫記錄“架子上可以放什么”;用數字記錄“三類運動器械的品種和數量”;用圖形符號繪畫調查線路等。教師觀察并努力解讀每一個幼兒的想法,引導其多樣化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發現。
“展”示成長。將幼兒的學習成果展示在墻面上,讓幼兒與環境產生更多的互動;把學習的結果制作成項目成果圖書,便于幼兒與家長翻閱,讓學習繼續發酵;將項目探究成果通過教科研論壇介紹給同行,激發幼教同行迸發出更多的教育靈感,進一步推動幼兒的學習……多形式的成長展示,使幼兒的成長被看得見,也讓教師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這四步走的項目學習方式,讓幼兒在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操作、探索、觀察、模仿、游戲、合作中學習,努力建構新經驗,感受學習帶來的成長與喜悅。
《綱要》中指出:“充分挖掘和利用現實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刮來一股運動風”項目活動中,我們整合同伴、家長、教師等多方教育資源,積極拓展項目化學習的內容和途徑,更多地為幼兒提供了主動交往和學習的機會,使項目活動更加多姿多彩。
同伴合作是幼兒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重要形式。在學習過程中,不同幼兒的經驗會呈現在同一個互動空間中,幼兒可以通過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聆聽同伴的觀點,感受自己與同伴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見解,進而重組經驗。例如,在“運動器械大調查”項目中,不同的幼兒對調查線路的設計有不同的思考。有的幼兒認為調查線路應該按從小班到大班的順序開展;有的幼兒提出按從樓下到樓上的順序開展;還有的幼兒提出采用“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方式開展。相關研究表明,在合作中,幼兒相互交流不同的觀點,對如何解決任務中的問題進行爭論時,可以生發真正的學習。又如,在“玩轉足球樂”在線演繹的探索中,小佳和成成設計了“紙棒運足球”的游戲,小佳發現用報紙制作的紙棒雖然可以運球,但是容易折斷,對于這個問題,小佳和成成在交流后,借鑒了之前制作紙球時用膠帶加固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小佳習得了新經驗,成成也在驗證自己觀點的過程中鞏固了自己的已有經驗。
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注重發揮家庭教育資源的優勢。例如,在“荷蘭運動知多少”項目活動中,在家長們的配合調查下,幼兒們了解到荷蘭最有名的運動是足球,知道荷蘭隊被稱為“橙色軍團”,得過三次亞軍。又如,在“我想這樣玩足球”項目活動中,針對“和爸爸媽媽怎么玩足球游戲”“怎樣的足球游戲有趣”等問題,幼兒請爸爸媽媽幫忙上網搜索,了解了關于足球的親子游戲,如運球障礙跑、傳球樂等。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幼兒用圖畫將游戲繪制下來。正是家長的支持,有效地拓寬了幼兒的知識面。
項目化學習雖是幼兒主動學習,但也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教師應該扮演好三個角色:細致的觀察員、合理的引導員、耐心的聆聽者。在指導幼兒開展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要敢于直面挑戰,從而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個別幼兒在項目化學習中會表現得漫無目的,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需要觀察、跟蹤、解讀幼兒的情況。例如,在“器械大調查”的活動過程中,欣欣小朋友漫無目的地跟在別的幼兒后面跑來跑去。教師通過與欣欣交流,了解到原來是欣欣小朋友不敢開口,于是教師協助欣欣一起去調查,并不斷鼓勵欣欣大膽表達。最終,欣欣小朋友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因此,教師要基于幼兒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的需要,靈活地轉變角色,幫助幼兒快樂學習、體驗和收獲。
同伴合作、家長支持、教師引領……多種資源的整合利用才能不斷地引導幼兒在項目化學習中更加深入與細致。
“刮來一股運動風”的學習項目圍繞幼兒的興趣點和年齡特點,生發出討論、設計、探索、技能學習、調查、實踐、體驗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幼兒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有多種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尊重他們,保護其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他們在探索中建立個性化的學習途徑。這一次探索之旅,幼兒的創意是無限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推進是有序的,支持是多方位的。我們在放手和支持中,看見了教師的教育智慧,也看見了幼兒的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