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樹杰
(山西新元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新元煤礦9104 工作面平均埋深為500m,工作面走向長1217.4m,傾斜長230.8m,所采9#煤層平均厚度3.8m,傾角1°~5°,平均2°,煤層中含2~3層泥質夾矸,厚度一般為0.20~1.00m 左右。9104工作面采用雙巷布置,其中9104 運輸巷沿9#煤層頂板掘進,凈寬5.0m,凈高3.8m,掘進總長度為1322m,采用鋼筋鋼帶+金屬網+錨桿+錨索聯合支護。頂板每排打5 根錨桿,間排距為1m×1m,錨索采用三花布置,即第一排在巷中線兩側1.8m 處分別布置一根,第二排在巷中布置1 根,錨索排距均為1m。巷幫每排打4 根錨桿,間距為900mm,排距為1000mm。在支護過程中所使用的錨桿型號均為Ф20×2400mm 的左旋螺紋鋼錨桿,錨索型號均為Ф17.5×6400mm 的預應力鋼絞線。巷道斷面支護如圖1 所示。

圖1 巷道斷面支護圖
在9104 運輸巷頂底板選取合適的位置進行打鉆取芯,將所取巖芯進行加工后對其密封并帶回實驗室,通過NSY-500 型液壓機對各巖層試塊的圍巖物理力學參數展開測試,如表1 所示。

表1 巷道頂底板圍巖賦存狀況及力學參數統計表
從表中看出9104 運輸巷頂板為復合頂板。直接頂為砂質泥巖,該巖層層厚僅有1.9m,且其強度與同類巖層強度相比較低,裂隙較為發育。該巖層之上為0.8m 的軟弱夾層,該夾層為泥巖。軟弱夾層之上則分別覆蓋一層約2.8m 的細粒砂巖和1.3m的砂質泥巖,這兩層圍巖的強度均低于同類巖層。砂質泥巖之上則為8.6m 的粉砂巖,經測試該巖層強度較高,圍巖完整性較好。
錨固力是決定錨桿支護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錨固力大小的判定不能單純地依賴于理論計算,而需要在現場對其進行實際測試,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為拉拔力試驗。為了確定該巷道錨桿(索)在復合頂板條件下的可錨性,在9104 運輸巷掘進斷面的頂板對錨固力展開測試,測試結果如表2、表3 所示。

表2 巷道錨桿可錨性測試結果

表3 巷道錨索可錨性測試結果
根據擠壓加固拱理論,錨桿錨固力應不小于7t,錨索錨固力應不小于15t。9104 運輸巷的圍巖可錨性測試結果顯示,該巷道錨桿錨固力在8t 以上,錨索錨固力在20t 以上。由此可知該巷道圍巖可錨性較好,可選擇錨桿(索)對其進行聯合支護。
錨桿(索)預緊力的施加是否合理對于巷道圍巖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若預緊力過小,各巖層之間則較為松散,不能形成有效的承載結構;若預緊力施加過大,則易使圍巖發生擠壓破碎,頂板控制難度反而加大。為了掌握該巷道錨桿(索)預緊力的施加情況,對80 根錨桿、60 根錨索的預緊力施加情況進行了現場監測。錨桿預緊力監測結果如圖2 所示。

圖2 錨桿預緊力分布柱狀圖
圖2 為錨桿預緊力分布柱狀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錨桿預緊力主要分布在45~50kN 之間,分布在該范圍內的錨桿達到了47 根,占到了總錨桿數的58.8%;預緊力分布于50~55kN 之間的錨桿根數為16 根,僅次于預緊力分布在45~50kN 之間的錨桿根數;預緊力超過60kN 的錨桿根數最少,僅有8 根,僅占錨桿總根數的10%。
從圖3 中可以看出錨索預緊力主要分布在150~160kN 之間,處于該范圍內的錨索達到了43根,占到了錨索總根數的71.7%;預緊力分布于160~170kN 之間的錨索為10 根;預緊力達到170kN以上的錨索僅有7 根,僅占錨索總根數的11.7%。

圖3 錨索預緊力分布柱狀圖
根據錨桿(索)預緊力的現場監測結果來看,錨桿(索)所施加的預緊力變化幅度較大。其中錨桿預緊力主要集中在45~50kN 之間,錨索預緊力主要集中于150~160kN 之間,錨桿(索)預緊力普遍偏低。
(1)9104 運輸巷頂板為復合頂板,上覆巖層數量較多,除粉砂巖外,每一層巖層的厚度均比較薄,層間連接性較差。在距頂板2.7m 處有一層軟弱夾層,正好處于錨桿錨固段上方,導致錨桿的錨固基礎較差,對頂板難以形成強有力的支護。
(2)巷道頂板的泥巖、砂質泥巖以及細粒砂巖與同類巖層相比,其強度要低許多,且巖層內部裂隙較為發育。距頂板表面6.8m 深處范圍內的圍巖其強度整體偏低,6.8m 以上的圍巖強度相對較高,圍巖完整性較好,而該巷道采用的錨索長度僅有6.4m,錨索的錨固基礎同樣較差。
(3)9104 運輸巷頂板具有較強的可錨性,且從錨桿(索)預緊力的監測結果來看,該巷道錨桿(索)預緊力的施加普遍偏低且缺乏規范化管理,不能對頂板形成及時有效的支護。
(1)將錨桿間排距調整為900mm×900mm,錨索改為三二支護。即第一排在巷中布置一根錨索,距巷中線左右2m 處各布置一根,第二排在距巷中線左右1m 處各布置一根錨索,以此循環,錨索排距調整為900mm,巷幫錨桿間排距不變。
(2)在對巷道進行支護的過程中,將頂板和幫部的錨桿長度統一加長至3m,所施加的預緊力統一增加至80kN,頂板錨索長度則統一加長至7m,所施加的預緊力統一增加至170kN。對預緊力施加的過程中應進行嚴格的規范化管理。優化后錨桿(索)的布置方式如圖4 所示。

圖4 支護優化設計圖
對原支護的巷道圍巖變形進行30d 監測,監測期內巷道頂底板收斂量達到了226mm,兩幫移近量達到了327mm。采用優化方案支護后,30d 監測期間,頂底板收斂量下降36mm,兩幫移近量下降55mm,與原支護方案相比分別減少了84.1%和83.2%,巷道圍巖穩定性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1)9104 運輸巷頂板為復合頂板且含有軟弱夾層,距頂板6.8m 范圍內圍巖強度較低,再加之錨桿(索)支護強度較低,錨固基礎較差,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巷道變形破壞嚴重。
(2)針對巷道變形破壞的原因,提出加長錨桿(索)長度+增加預緊力+減少錨桿(索)間排距的聯合控制措施對該巷道進行治理。現場監測結果表明,在優化方案的支護下巷道圍巖穩定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