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及系統集成”項目下設9個課題,47個專題,獲批中央財政科研資金3000多萬元,總經費近1.1億元,是2017年科技部發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項目中經費最高、投入最大、研究目標涵蓋最廣的交通運輸類科研項目。
項目針對現階段道路交通各類車輛運行風險大,不良駕駛行為發生率高,預警預報及干預明顯不足等現實問題,課題組組織產學研優勢力量協同攻關,從學科基礎前沿、行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示范推廣三個方面進行全鏈條設計,一體化組織實施。
在理論研究中,針對不同道路交通環境下駕駛員和車輛間交互影響機理問題,建立各種工況下的駕駛員模型、汽車動力學模型、交通自主體生成模型,構建多自主體駕駛模擬仿真系統平臺,在駕駛仿真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不同道路交通環境下人-車交互作用機理及對行車安全的影響,為交通風險的定量分析提供支撐。
針對各種交通條件下不同交通行為特性描述與準確選擇的科學問題,提出交通行為描述、構建、特征表達與參數提取、安全評估、預測等成套理論技術,建立覆蓋各類交通出行者的交通行為譜庫,確定不良交通行為的特征譜參數值的范圍,為不良交通行為預判、預警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及系統集成”項目研究目標
在技術研究中,針對在途車輛隱患誘發交通事故問題,建立車輛行駛狀態監測指標體系,研究車輛運行狀態自診斷技術、基于道路傳感的網絡異常診斷技術、車輛隱患在線自報和實時預警技術。
針對重大交通事故司乘人員自主救援與應急逃生率低、易發群死群傷的問題,建立典型交通事故災害演化模型與司乘人員逃生模型,優化客運車輛自救設施和車輛結構的綜合布設方案,研發具備先進自主救援、應急逃生新產品、新結構、新材料的客運車輛。
針對交通行為監測覆蓋面窄、執法取證可靠性低、難度大的問題,構建空-地-車交通行為立體監測的信息獲取與數據傳輸網絡模型檢測系統,研發激光/微波傳輸終端與中繼實現海量數據瞬時傳輸,研究交通行為多源數據識別、互證技術平臺,研發不良交通行為執法移動通訊裝備與支撐平臺,解決不良交通行為高準確獲取問題。
針對特殊道路條件下交通安全問題突出、交通運行風險較大的狀況,分析交通運行安全風險致因,建立交通運行安全風險評估指標,提出風險等級劃分標準和安全風險隱患的預警閾值,確定短臨預警內容,研究特殊道路條件下高精度衛星定位和實時回傳方法、高效預警方式,實現瞬時風險評估和隱患短臨預警研究。
針對在途車輛、不良交通行為和不同道路條件危險路段等存在的交通安全風險問題,開展包括車輛運行、不良交通行為、交通流突變紊流、重要節點、高風險路段等不同風險致因的主動干預對策匹配研究,建立網絡化綜合防控體系。
針對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涉及的功能多、數據量大、多系統互聯互通、全覆蓋等特點,建立具有在途客車狀態診斷與預警、客運車輛應急逃生救助決策支撐、道路交通行為立體監測與不良行為取證、道路交通安全風險評估與預警、道路交通安全主動智能干預、交通行為特征譜等功能的道路交通主動防控系統平臺。
針對重要節點的交通行為和交通流特征,通過安裝車輛搭載車載終端、路側交通設施,實現交通行為立體監測、海量數據瞬時傳輸、交通行為特征譜驗證和不良行為取證等技術的應用。
針對高風險路段,安裝路側設備和高精度衛星定位設備開展路段短臨預警技術的應用示范。
針對整個路網的結構特征、交通流特征、氣象條件等,通過全覆蓋聯網聯控系統平臺及車載終端。
針對在途車輛狀態診斷和風險預警、重大事故報警定位、綜合主動干預等技術實施全路網的應用示范。
“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及系統集成”項目研究將形成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和理論支撐體系。研制涉及交通行為譜快速采集、車輛行駛狀態監測預警、安全輔助駕駛、不良駕駛行為取證、客車逃生自救、數據激光傳輸等裝備10套以上,實現重大事故下,車輛自主報警定位時間小于1秒,不良交通行為取證效率達到95%以上,重大交通隱患短臨預警時間不大于5秒。

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形勢、新要求,切實轉變發展思路、方式和路徑,優化結構、轉變動能、補齊短板、提質增效,以科技創新驅動交通發展,構建智慧交通和平安交通。

目前,各類車輛運行風險大,不良駕駛行為發生率高,預警預報及干預明顯不足等問題是道路安全防控的重點。
項目編制了與人、車、管控相關的道路交通安全監測、評估和預警行業標準8項、發表科技論文100篇、出版專著2部,申請發明專利30項。整體技術將應用于各級公路、城市道路、運輸企業、汽車廠商、運輸管理及交通安全管理部門,實現涵蓋我國東西部地區、5個以上省域的應用示范,示范車輛交通事故率同步下降50%以上。重點提升我國道路交通安全運行能力和通行服務水平,實現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7年11月,“道路交通安全主動防控技術及系統集成”項目在陜西西安召開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順利通過與會十幾位相關行業專家的質詢和論證正式啟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