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鳴


摘 要:以整體性治理理論、流程再造理論為支撐,分析江陰市徐霞客鎮、昆山市張浦鎮、吳江區盛澤鎮和平望鎮4個蘇南地區典型經濟發達鎮改革的困境與經驗,提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鎮村治理一張網、便民服務一中心、綜合執法一隊伍、指揮調度一中心和因地制宜X舉措的“1+4+X”基層治理模式。
關鍵詞:基層治理;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1+4+X”模式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01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63;F207?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40年,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領域面臨深度轉型。傳統治理模式已不適應高質量發展需求,鄉鎮權責不匹配、職能機構配置不均衡與運行不協調、基層政府服務缺位等問題逐步顯現[1-2]。為解決基層治理困境,2010年4月起,位于蘇南地區的昆山市張浦鎮、江陰市徐霞客鎮、吳江區盛澤鎮和平望鎮等經濟發達鎮開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為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以典型的經濟發達鎮為樣本,探討蘇南地區的基層治理模式,為其他地區基層治理提供啟示。
2? 研究框架建構
蘇南基層治理模式如圖1所示。
改革動力分為內源驅動力和外部壓力。內源驅動力來自政策驅動,2010年徐霞客鎮、盛澤鎮、張浦鎮被確定為國家級試點鎮,從中央到地方均出臺了配套文件給予政策、經濟支持及法規保障。外部壓力則來自上級政府和民營企業[3]。
實踐路徑分為上級賦權和下級接權兩個層級。自上而下的賦權階段,實質是調整橫向、縱向、斜向府際關系的過程。下級接權階段,實質是政府流程再造的過程。基層政府整合資源,重構部門組織架構,建立“前臺+后臺”“幾辦幾局幾中心”的新型政府結構。
3? 典型樣本呈現:百花齊放的蘇南鄉鎮
為研究蘇南地區基層治理的優化發展路徑,探討蘇南地區的基層治理模式,選取典型經濟發達鎮徐霞客鎮、張浦鎮、盛澤鎮、平望鎮為樣本進行研究。
3.1? 改革困境
4個鄉鎮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均面臨權力困境、信息困境和動力困境三大困境。
3.1.1? 權力困境
一是權力賦予方面。鄉鎮和縣各條塊部門權責邊界不清,改革過程中涉及鄉鎮與縣之間利益關系調整,矛盾突出。二是權力承接方面。人員調整未能做到“編隨事走,人隨編走”,全能型、專業型人才匱乏。三是權力監督方面。權力下放形成審批和執法權力集中,未形成相應的系統監督機制。
3.1.2? 信息困境
條塊分割造成的物理隔絕導致“數字鴻溝”和“信息孤島”,造成數據收集難、信息共享難、業務協調難、互聯互通難。
3.1.3? 動力困境
一是法律保障缺失,全國并沒有明確的立法來解釋改革。二是人員激勵不足,網格員薪資報酬低、激勵制度不合理、工作任務重、晉升渠道少。三是網格管理和村民自治存在沖突。
3.2? 治理經驗
3.2.1? 流程再造:“四個一”全面融合
“四個一”全面融合的改革措施是徐霞客鎮“1+4”模式的精髓。通過綜合執法“一隊伍”,實現了鄉鎮管理職能供給的流程再造;創建便民服務“一窗口”與“互聯網+政務服務”,形成鄉鎮服務職能供給的流程再造;優化社會治理“一張網”,體現村民需求表達的流程再造;通過“一中心”指揮調度,調配信息,實現了供需協調的流程再造。徐霞客鎮通過流程再造,實現了“綜合執法一隊伍、便民服務一窗口、鎮村治理一張網和指揮調度一中心”的全面融合,促進了改革,從而促進了基層治理完善。
3.2.2? 整體性治理:服務型政府構建
4個典型經濟發達鎮均以人民需求和問題解決為治理導向,實現了各層級、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整合。整個改革依托于大數據技術,運用流程再造的手段,最終打破了原有鄉鎮機構“碎片化”的現象,實現了整體性政府的目標,構建了簡約高效、陽光便民的服務型政府模型。
4個鄉鎮實現整體性治理的路徑各不相同。張浦鎮首創“前臺+后臺”模式,實現機構之間的協調運作;盛澤鎮形成“兩辦八局”,實現了機構扁平化運作;徐霞客鎮構建“1+4”模式,實現了機構間融合發展;平望鎮構建“1+2+6”模式,進一步完善了徐霞客鎮的“1+4”模式。
3.2.3? 部門協作新形式:聯合踏勘會議
平望鎮雖然是4鎮中最后開始改革的鄉鎮,但其創新性的改革措施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平望鎮探索了聯系會議制度,頒布了《聯合踏勘會議制度》,由行政審批局發起,各協助部門共同到現場審批,簡化了審批流程,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是部門之間協作的新形式。
4? “1+4+X”模式:百里歸一的蘇南基層治理模式
根據蘇南地區典型4個經濟發達鎮的案例研究,蘇南基層治理模式可總結為“1+4+X”模式,見圖2。
4.1 目標:整體性政府
基層治理的目標是構建整體性政府。構建整體性政府需要建立信任機制、協調機制和整合機制。信任機制構建,關鍵在于黨建引領;協調機制構建體現在治理層級與功能的整合;整合機制構建主要包括整合信息系統、大部制改革和網格化管理[4]。
4.2? 運行:“1+4+X”基層治理模式
“1+4+X”基層治理模式中,“1”即黨的全面領導,“4”即鎮村治理一張網、便民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和指揮調度一中心,“X”即各鄉鎮特色舉措。
4.2.1? 黨的全面領導
一是培育干部隊伍。基層政府應完善干部考核機制,分類管理考核結果,落實整改制度,不斷增強干部隊伍思想政治覺悟。二是提供學習途徑。基層黨組織應積極組織開展講黨課、理論宣講等各類學習活動,運用新媒體,實時共享學習資源。三是完善“黨建+網格”。黨組織應構建以網格為單位的黨建聯盟,將支部建在網格上,真正實現零距離溝通交流學習。
4.2.2? 鎮村治理一張網
一是厘清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清單,實行嚴格的考核機制,并輔以相應的激勵機制,提高網格員、網格長等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二是結合大數據平臺,實行“網格+網絡”雙網融合,實現數據共享。三是向“網絡化治理”轉型,多個治理主體構成的治理網絡融合發展,共同完成基層治理目標[5]。
4.2.3? 便民服務一窗口
一是真正實現“一窗通辦”,將公安等條線部門也融入綜合窗口,進一步簡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間。二是拓寬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的辦事范圍,進一步滿足村民辦事需求。
4.2.4? 綜合執法一隊伍
一是加強綜合執法隊員的綜合執法能力。二是完善與指揮中心的數據聯系,完善雙隨機、一公開派送制度,縮短執法時間,提高執法效率。
4.2.5? 指揮調度一中心
優化指揮調度中心運行,加強指揮中心的數據分析能力,完善系統,真正打破數據壁壘,實現與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與信息傳輸[6]。
4.2.6? 因地制宜X舉措
X舉措是各鄉鎮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因地制宜,實行特色化的基層治理方式。比如X舉措可以是“財政保障一金庫”,為保障基層治理運行的資金,基層政府與銀行合作設立一級金庫,以完善基層治理;X舉措也可以是“聯合踏勘會議制度”等舉措。
參考文獻:
[1]陳家剛.基層治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2]唐奕.基層治理之路:來自基層實踐者的中國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3]李軒宇,董鵬.基層治理中的困境:權威結構與政策壓力下的治理倦怠[J].領導科學,2019(7):17-20.
[4]竺乾威.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從“無縫隙政府”到“網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評論,2012(2):1-21,178.
[5]秦上人,郁建興.從網格化管理到網絡化治理:走向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形態[J].南京社會科學,2017(1):87-93.
[6]趙秀梅.基層治理中的國家-社會關系——對一個參與社區公共服務的NGO的考察[J].開放時代,2008(4):87-103.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