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美 侯黔靈
摘 要:近年來,貴州以農業合作社、農業公司、種養殖大戶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成為貴州發展山地高效農業新的組織形式和實現貴州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集約化的重要力量。隨著發展規模擴大和產業鏈延伸,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其中資金短缺和融資困難是限制貴州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存和發展的最現實問題。通過深入調研貴州新型農業經營融資的主要方式和限制融資影響因素,為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瓶頸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擔保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06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4;F832.43? ? ? ? 文獻標志碼:A
在市場經濟下,為了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增強組織市場競爭力,就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當地農業發展。而在欠發達的貴州地區,受農業生產經營自然基礎條件差的影響,農業經營主體普遍起步晚、規模小、盈利能力差、市場競爭力和生存能力較弱。農業產業本身具有弱質性,具有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期長、投資風險高的特征。在實踐中,無論是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是專業承包大戶,資金問題都是發展的瓶頸。貴州現代化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擴大了經營規模,延長了生產鏈,更需要資金的支持。應立足于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為實現經營主體可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1? 貴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征
調查發現,貴州新型農業經營者主要由以下人群構成。①轉行的企業家。這類群體多由原來的非農業企業家轉行投資農業,例如榕江縣三鑫天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原本是從事房地產行業的企業家,因看好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支持而轉投資農業。這類群體資金比較雄厚,投資規模較大,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②種植能手。這類群體多是傳統農戶,因長期從事某種作物的種植,對農村種植條件十分熟悉,具有豐富的種植經驗,通過轉入土地擴大自身種植規模,發展成承包大戶。③回鄉創業的農民工。這類群體到發達城市務工獲得了較多的市場信息,加上國家大力宣傳農業政策,返鄉創業。④農村或者鄉鎮干部。這部分人長期在農村工作,對農業政策比較熟悉,個人能力比較強,是農村合作社的主要發起人。一些由當地政府投資建設的農業企業,主要選擇一些能力較強的鄉鎮干部負責企業的生產管理。這4類群體的共同特征反映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素質普遍高于傳統農戶。結合現代農業的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通過流轉土地擴大經營規模,在品種選擇上也更貼合市場的需求,在經營管理方面更專業。
2? 貴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存在的問題
2.1? 獲取金融機構貸款難
貴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種植大戶和農村合作社,在發展中大多都面臨籌資難的問題,籌集的資金主要以自有積累資金為主。在獲取外部資金支持時,因沒有抵押和擔保,無法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雖然經營主體花費大量資金轉入一定規模土地,但因為土地為村集體所有,不能作為抵押擔保物,不符合銀行信貸的準入條件,使得很多自發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于經費問題而變成“空殼”。由企業家投資的農業公司,地方政府會將其作為招商引資的主要對象,并為其開設綠色通道,在項目落地前承諾在農業項目申報、獲取產業扶持資金、融資渠道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但因為各項政策之間存在脫節現象,政府部門、銀監會、擔保公司、銀行各部門之間聯系不緊密,缺乏長效的溝通平臺或機制,難以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匹配。農業企業普遍存在貸款審批難、資金審批時間久的問題,有關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能夠真正落實的較少,也嚴重影響了新型經營主體項目的實施效果。另外,多數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融資方式過度依賴金融機構貸款,缺少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渠道[1]。
2.2? 融資需求大,金融供給不足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方式也由單一的生產向深加工和銷售模式轉變,投入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前期土地流入和平整,初期購買各種生產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項目運營期間的人工費用等,都導致融資需求增大。農業經營周期長,前期投資回收慢,應該延長農業經營者的融資回收期限。由于新型農業企業起步晚,抵押物少,銀行貸款條件審核嚴格等原因,導致籌集到的外部資金較少,且以短期貸款為主,無法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長期生產和發展的需求[2]。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的成員主要以農戶為主,自有資金和民間借貸的資金有限,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可持續發展。在調研中,貴州和優榮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總預算投資0.3億元,一期投資500萬元,主要以個人資產和銀行貸款為主,主要用于土地流轉平整、公司基礎設施建設、葡萄種植的各項支出。但目前收入僅能基本維持收支平衡,前期資金回收后,下一期的投資資金靠自己很難落實。
2.3? 農村金融與保險機制不到位
一些基層政府沒有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銀行之間建立溝通平臺。很多鄉鎮只有農商銀行,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產品少,新產品開發慢,宣傳不到位,服務較差,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貴州引進的擔保公司雖在籌劃“4321”擔保體系,為一些發展前景好的工業和農業企業擔保,解決企業的資金問題,但大部分企業在做擔保貸款時要求做反擔保(抵押物),門檻高,很少接受小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擔保公司會收取擔保費用,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新型主體的投保意識和積極性不高,難以有效發揮風險保障作用。
3? 貴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解決對策
通過上述研究可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貴州發展山地高效農業的重要支撐。要充分結合貧困地區經營主體資金的需求特征,有效提升當地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新型主體的可持續發展。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證資格標準化。將符合條件的新型經營主體納入統一的扶持標準,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服務、金融貸款方面提供良好的對接平臺,改變原有的只傾向于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競爭能力。②引進擔保機制。鼓勵非公有制經濟設立商業性或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將當地的特新農產品納入農業保險范圍,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③探索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模式。允許征信較好的經營主體以農業設備、土地經營權、生產作物等作為向銀行融資的抵押物。④根據當地農戶實際需求,開發金融新產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不斷改革,充分利用國家的惠農政策,結合當地產業化發展水平,創新金融貸款產品,切實為山地農戶提供及時有效的資金服務,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抵押難的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宗海.貧困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狀況分析[J].農村經濟,2016(9):61-71.
[2]王俊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研究[J].財經科學,2017(8):119-132.
(編輯:周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