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峻
今年疫情下的高考,越發牽動人心。六月十九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說,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創紀錄的一千零七十一萬人,全國設考場四十萬個,監考和考務人員九十四點五萬人。一個孩子,幾家關心,可以想象,全國多少個家庭又在為此奔波忙碌、焦慮擔心。而這樣的奔波忙碌、焦慮擔心已經持續近半個世紀。高考指揮棒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影響巨大。
作為最早受惠于高考制度的一代人,追溯源頭,回憶一九七七年那場“冬季里的春闈”,依然心潮澎湃,難掩激動。說高考改變人生,高考改變中國,無疑是恰當的。高考恢復后,“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招生制度,讓我這個黃海之濱鄉村中學的初二學生備受鼓舞,發奮努力,并于一九八0年如愿以償,成為村里的第一名大學生。我雖然比七七級、七八級的老大哥們晚兩年入學,但內心對鄧小平同志的感恩,對高考制度的感激,一樣質樸真誠、濃郁持久?;謴透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的里程碑,也是引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重大事件。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的歷史性決策,讓古老神州人才輩出,也為而后由農村聯產承包制發端的改革開放驚天偉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力主體,催生出一大批智慧涌流、創新有為的行業精英和時代棟梁。時移世易,當年的青澀少年、有志之士,如今大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這代人對當年高考的深沉情感,或許是如今對高考習以為常的學子們難以體會的。
然而,恢復高考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改變寒門子弟的命運。對于這一重塑中華民族發展命運的歷史事件,我們往往是從個體情感的微觀層面感懷思考。至于恢復高考這一決策的來龍去脈,及其宏觀層面的意義,相關的研究資料始終寥寥無幾,總體付諸闕如。庚子春天,《冬季里的春闈》一書出版,該書聚焦“恢復高考進程”探賾索隱,“彌綸群言,研精一理”,“情深不詭,事信不誕,體約不蕪,文麗不淫”,對當年高考制度改革做了系統梳理、精準闡釋和形象呈現,第一次做到宏觀中觀微觀一起發力,不僅詳細再現了“恢復高考”這一決策的具體進程,還深刻解讀了它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然成為當代史視角下,研究解讀恢復高考事件的“第一書”。此書深沉表達了我們這一代人內心對高考的真摯情感。
回想當年“春闈”之時,“十年文革”剛剛結束,社會上依然彌漫著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氛圍。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主張科教興國,堅持實事求是,采納專家建言,破除僵化思維,否定左傾政審,選拔天下英才,果斷拍板決策恢復高考十二字方針:“自愿報名,統一考試,擇優錄取。”顯示了堅毅的政治膽魄、寬廣的襟懷格局、求實的創新擔當和超凡的決策智慧。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我國在包括經濟、軍事、社會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都實現了持續發展,不斷提升,大踏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這無疑得益于高考制度所提供的基礎人才。然而,恢復高考的制度安排終究有其歷史指向、時代烙印和“效率鎖定”,也需要不斷改革、持續創新、與時俱進。恢復高考的制度,設計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國,的確是實事求是、精準高效的選賢任能之道。彼時,“文革”尚未被徹底否定,知識分子戰戰兢兢,教育體系名存實亡,國民經濟瀕于崩潰,全社會求賢若渴,亟待解決的是人才供給“有與無”和“多與少”的問題,即人才短缺的問題,或者說是全社會“接受了規范教育的,有學歷和文憑的知識型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而今,我國已邁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由富而強,政治上從嚴治黨、依法行政;經濟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不僅從“發展中高速”轉向了“質量中高端”,還擁有全世界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物質產品極大豐富;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普通大學生供過于求。人工智能、5G 商用、高鐵技術、移動終端的發展已居世界第一梯隊。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變成了“水平高不高”“能力強不強”的問題,用人單位普遍重文憑更重水平,重學歷更重能力,重知識積累更重創新思維??偠灾?,民族振興、社會變革對人才稟賦和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成為新時代的必答考卷。
近年來,高考制度改革應時破題,全國統一考試變成全國、省市區統分結合,一次考試變成春夏兩次,考試科目也主次有別,有了差異化安排,應該說,今日之高考比之當年,已經有了明顯變化。但這種改變距離客觀人才需要、實際操作效果和社會基本期待仍有不小差距。現實世界和網絡社區對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就很能說明問題。
問題是現實的。如今的高考制度考試模式依然僵化,東南西北“一刀切”,采用統一試題和標準答案判定學生的價值,人盡其才、野無遺賢成為奢望。遙想當年,國學滿分、數學零分的羅家倫被蔡元培和胡適破格錄取進北京大學,后任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一九三二年國學和英語滿分、數學十五分的錢鍾書被清華大學錄取,而后成為現代國學大師文學巨擘。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這樣的“破格錄取”已變得遙不可及?;A教育變成應試教育,風華少年淪為考試機器,素質教育失去基礎支撐??茖W思維、邏輯思維有名無實,批判精神、創新能力流于形式。多少聰慧青年泯然眾人,多少單科英才折戟沉沙。唐代韓愈有云:“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睍r代的發展需要千里馬,更需要健全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終生教育體系來扮演伯樂的角色,更需要營造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水草豐茂、萬木崢嶸的人才成長生態。然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發人深省,迄今無解。楊振寧貶《易經》貽誤國人,亦曲高和寡,無人回答。缺乏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創新成果,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炎黃子孫的群體性尷尬。
鄧小平同志決策恢復高考時的夙愿至今也未完成。《冬季里的春闈》描寫了一個鏡頭: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鄧小平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現在看來,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從小學抓起,一直到中學、大學。我希望從現在開始做起,五年初見成效,十年中見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見成效。”毋庸諱言,我們今天與歐美發達國家在科技和教育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落后注定受人欺侮。一九九九年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二00一年中美南海撞機,近幾年美國不斷霸凌中興公司,在芯片領域惡意打壓華為,企圖借此遏制中國的發展……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在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方面尚不具備與西方發達國家“度長絜大、比權量力”的硬核能力。再聯系我國頂尖高校學子進入西方名校后長于考試、短于創新的現實,我們是不是應該對延續近半個世紀的高考制度做一點實質性的反思和改革?歐美國家的原創科技能力遙遙領先,與他們貫通基礎教育進程的學業全面測量、一校一策的高校招生制度密切相關。我們當然不能照抄照搬歐美招生制度,但可以在繼承現有高考制度合理內核的前提下,學習借鑒西方錄取制度中的有益成分,結合實際,為我所用。茲事體大,刻不容緩。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對高考制度的改革只宜快進,不能暫停。無論頂層設計、路徑謀劃多么艱難,今天黨中央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政策,已經提供了遠非當年恢復高考制度改革所能比擬的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我們不妨借鑒鄧小平同志當年一舉否定“政治審查、推薦入學”的招生政策、果斷恢復高考制度的膽識和謀略,對如今的高考制度做一番基于深入調研的深度改進、改變與改革。其原則,就是本書中辨析的,鄧小平同志的理念作風方法;其考量,就是人盡其才,人才輩出,趕超世界。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也相信“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一定要,也一定能完成新時代高考制度改革的使命,光大鄧小平同志當年擘畫的宏圖。
以小平同志決策恢復高考的改革精神,深化推進今日之高考制度改革,從而讓千萬學子及其數千萬家長不再為此奔波焦慮,這或許就是作者著作此書的良苦用心,也是我一介書生的小小心愿。
(《冬季里的春闈》,陳侃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二0二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