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鍵 袁圣敏 劉 毅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圍繞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把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目標。文章利用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6 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相關測試數據,對我國大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分析,揭示了30年間中國大學生在肺活量、速度素質、爆發力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等方面的變化特征和規律,并針對不同的問題,需要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認為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1]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 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旨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2]以此來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柱。由此可見,高校作為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陣地,高校中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關乎到國家持續有力發展的重要一環,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身體健康是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因此,本研究選取大學身體素質健康數據進行分析,一方面探究從1985年到2014年的30年間,大學生群體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變化情況;另一方面探究學生群體從初中時期到大學時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基本情況,為深入研究提高我國大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提供依據。
本文研究對象為在體檢樣本中篩選的“正常”漢族學生。調研對象年齡的確定以公歷年為準,按照測試日當天計算實足年齡,具體計算方法如下:如測試當天受試者已過當年生日者,則實足年齡(歲)=測試年份-出生年;如測試當天受試者未過當年生日者,則實足年齡(歲)=測試年份-出生年-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1。

表1-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表
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計算全國抽樣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測試項目的平均數以反映各類別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的情況。二是比較全國抽樣地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測試項目與過去30年間另外五次數據的均值,以反映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的變化情況。
為了保證研究內容的可比性,采用了6 次調研中都有的測試指標,具體研究指標見表1-2。

表1-2 研究指標一覽表[3]
此次調研樣本采取分層隨機整群抽樣,即在確定測試試點學校的基礎上按照年級分層,以班為單位抽樣。原始數據的錄入由各參測城市完成,全國樣本的統計由教育部統一完成,計算方法為常規統計,由SPSS18.0、Excel2010 統計完成。
本研究利用15 歲—22 歲學生的肺活量測試成績進行縱向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我國18-22 歲大學生肺活量水平在1985年到2005年連續20年下降的情況下,2005年在最低值的時候出現了上升拐點,可以看到大學生肺活量水平在緩慢提升,男生肺活量提升幅度較女生大(圖2-1)。

圖2-1 1985-2014年不同性別大學生肺活量變化圖
在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比較中,可以看到,19 歲之前的學生肺活量隨著年齡的變化不斷提升(圖2-2),16 歲前學生肺活量增長幅度大于16 歲—19 歲年齡段的學生。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這是隨著年齡的自然生長發育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高中階段較初中階段學生的運動時間更少,對肺活量提升的刺激更少。然而,更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19 歲以后的學生肺活量基本處于發展停滯的狀況,發展停滯期的出現在1985年的測試數據中還沒有明顯的表示,而從1995年之后,平臺期的狀況更加明顯地顯現出來,以此推測出在初中、高中階段加強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指導方針在近十年的肺活量測試中成效初現,然而在大學階段,則未出現明顯的向好變化,因此推測出大學生群體的有氧鍛煉指導還需要持續地加強。

圖2-2 1985-2014年不同年齡學生肺活量變化圖
50m 跑可以反映學生的速度素質。在1985年至2014年的30年中,大學生的速度素質呈現波浪式緩慢下降趨勢,1995年較1985年50 米跑的成績,有較明顯提高,從1995年至2014年的20年間,學生速度素質總體呈下降趨勢,女生50 米跑成績比男生50 米成績的下降幅度大(如圖2-3 所示)。

圖2-3 1985-2014年不同性別大學生速度素質變化圖
從各年齡組的50m 跑成績均值比較來看,大學階段18-22 歲的學生并未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50 米測試成績逐步提高的正相關成績趨勢(圖2-4),就30年的變化趨勢來看,不僅僅能看出大學生速度素質從1995年開始持續下降,更值得關注的是學生50 米的最佳成績出現在18-20 歲之間,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學生50 米跑最好成績出現不斷提前的趨勢,也就意味著19 歲上大學以后的50m 跑的成績不斷下降,其中以2014年的大學生速度素質下降最為明顯,到2014年,22 歲大學生群體的50 米測試成績更是降到8.8 秒的最低成績,大學生速度素質大幅度下降的現象也不得不讓我們關注到大學生們缺乏體育鍛煉的現狀。短時間的快速跑能力關乎到人們今后生活中遇到危險時的避險能力,因此考慮在大學生階段增加提升學生速度素質的部分教學內容。

圖2-4 1985-2014年不同年齡學生速度素質變化圖
反映學生爆發力的是立定跳遠測試。男性大學生爆發力水平較女性大學生強。從總體趨勢上來說,30年間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出現先提升后下降的局面,1995-2014年的20年間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在持續下降(圖2-5),不同性別的學生均出現較大的降幅。與1985年相比,2014年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在總體上保持持平。與1995年相比,2014年男性大學生跳遠成績平均降低了10.9cm、女性大學生平均降低了9.6cm。在大學生爆發力素質方面,我國大學生在20年間將近10cm 的成績巨大降幅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圖2-5 1985-2014年不同性別大學生爆發力素質變化圖
在兒童青少年階段跳遠成績與年齡變化呈現出正相關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跳遠成績提升。值得關注的是大學生的跳遠成績較高中階段17、18 歲的學生并無增長,反而是到19 歲之后呈現出成績下降的趨勢,這種趨勢在2014年的數據上最為明顯。從學生1985年和1995年的的測試數據可以看到18歲到19歲之間有成績上的明顯提升,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本應該是肌肉力量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在2005年的測試數據中,高中學生的成績突增消失了,在2014年的測試數據中,更是顯現出18 歲到19 歲大學階段學生測試成績的急速下降,直到22 歲大學畢業的學生,其跳遠成績持續下降,學生跳遠成績為近30年的最低值,如圖2-6 所示。

圖2-6 1985-2014年不同年齡大學生爆發力素質變化圖
力量素質的測試指標,13-22 歲男生用的是引體向上,13-22 歲女生統一采用的是1 分鐘仰臥起坐。1985年18-22 歲男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值7.98 個,1995年引體向上成績均值9.63 個,2005年引體向上成績均值6.35 個,2014年引體向上成績均值4.82 個。18-22 歲引體向上成績從1995年開始下降,連續下降20年,1995-2005年10年間呈現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到2014年間下降率減緩,但2014年是近30年18-22 歲大學生引體向上成績最低點(圖2-7)。

圖2-7 1985-2014年不同年齡男性大學生力量素質(引體向上)變化圖
整體而言,女生仰臥起坐成績下降趨勢較男生引體向上成績緩慢(圖2-8),但值得注意的是18、19 歲的女性大學生較16、17 歲大學生成績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這與女性大學生身體發育肌肉力量增加有關,這種現象以1985年的數據最為明顯,但是,在2005年的測試數據中顯示,18-19 歲女性大學生成績較17-18 歲有所下降,到2014年,下降趨勢更加明顯。2014年的數據顯示,女性大學生仰臥起坐成績較初中、高中低,由此可以推測,在大學階段,本應該肌肉力量自然增長的大學生,因為缺少必要的肌肉刺激而導致肌肉力量嚴重不足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圖2-8 1985-2014年不同年齡女性大學生力量素質(仰臥起坐)變化圖
耐力素質的測試指標,13-22 歲的學生,男生采用1,000 m 跑,女生采用800 m 跑。
1985年至2014年的30年間,大學生的耐力素質總體來看一直呈下降趨勢(圖2-9),近10年來,下降的幅度逐漸減緩。在男生的1,000 米測試中,2014年測試平均成績與1985年學生的測試平均成績相比,平均值下降了31s。在女生的800 米測試中,1985年測試成績為234.6s,2014年258.4s,二者相差達到23.8s。
更加不容忽視的是,進入大學之后,19-22 歲學生的耐力素質隨著年齡增長在不斷下降,直到22 歲大學畢業,學生耐力素質較剛入學時差距最大,這也從一個方面顯示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進行有效的有氧鍛煉,耐力素質大幅度下降。

圖2-9 1985-2014年不同年齡大學生耐力素質變化圖
坐位體前屈可以反映出學生關節、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從2000年的測試開始,女生的柔韌性明顯高于男生,在2000-2014年的15年時間里,女生柔韌素質有小幅的提升。近10年間男生柔韌素質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且每年男生和女生測試結果呈現差異性不斷增加的特點。

圖2-10 1985-2014年不同性別大學生柔韌素質變化圖
近10年來,我國18-22 歲大學生的柔韌素質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并未出現與其他身體素質發展一樣的下降情況,在2014年的測試成績中反而出現學生柔韌素質在21 歲時有所提升的情況,這也證明在大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柔韌素質發展有所涉及。

圖2-11 1985-2014年不同年齡大學生柔韌素質變化圖
本文利用1985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4年6 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的相關測試數據,對我國大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是肺活量:我國18-22 歲大學生肺活量水平在1985年到2005年連續20年下降的情況下,2005年在最低值的時候出現了上升拐點。但是,1995年以后,19 歲以上學生肺活量水平基本處于發展停滯的狀況。
二是速度素質:1985年至1995年兒童青少年速度素質大幅度提升,從1995年開始,成績持續20年不斷變差。19 歲上大學以后的學生50m 跑的成績不斷下降,其中以2014年的大學生速度素質下降最為明顯。
三是爆發力素質:從總體趨勢上來說,30年間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出現先提升后下降的局面,1995-2014年的20年間學生立定跳遠成績在持續下降,下降幅度接近10cm。在2014年的測試數據中,顯現出18 歲到19 歲大學階段學生測試成績較高中學生急速下降,直到22 歲大學畢業的學生,其跳遠成績持續下降。
四是力量素質:18-22 歲引體向上成績從1995年開始下降,連續下降20年。2014年是近30年18-22 歲男性大學生引體向上成績最低點。2014年的數據顯示,女性大學生仰臥起坐成績較同年初中、高中低。
五是耐力素質:1985年至2014年的30年間,大學生的耐力素質總體來看一直呈下降趨勢,近10年來,下降的幅度逐漸減緩。在男生的1,000 米測試中,2014年測試平均成績與1985年學生的測試平均成績相比,平均值下降了31s。在女生的800 米測試中,2014年測試平均成績與1985年學生的測試平均成績相比,平均值下降了23.8s。
六是柔韌素質:在2000-2014年的14年時間里,女大學生的柔韌性明顯高于男大學生,近10年來,我國18-22 歲大學生的柔韌素質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并未出現與其他身體素質發展一樣的下降情況。
大學生時代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強的時候,[4]但是,通過對我國大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分析,可以得知大學生代表學生身體機能水平的肺活量以及代表學生身體素質水平的速度素質、爆發力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在大學階段全線下滑,問題十分嚴重,因此,需要解決大學生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問題是刻不容緩。大量問題的產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課程設置、體育場地器材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問題,需要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
大學生在寬松住校的學習生活中,對于自己的自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部分大學生在高強度的高中生活之后期待能過上“放松”的大學生活。不正常作息規律、不正常的飲食習慣、不科學的學習和娛樂方式都是影響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針對學生生活方式方面的問題,不僅僅需要加強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作息監控,還要盡可能地進行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讓學生能有管理自身健康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校、學生對自身健康的評價,建立健康檔案,建立新型的考核評價機制,與學生獎勵、評比掛鉤,以激勵學生加強自己的健康管理。
高校普遍在大一、大二開設體育課,大三、大四則沒有對于體育課的安排,如此一來,沒有運動習慣的學生則不會主動進行鍛煉。[5]這也是大學學生隨著年齡增長,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負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外一個方面學生自己進行體育選課,往往不愿意選擇運動量較大的體育運動課程,一般會優先選擇“較輕松”的體育課。再加上,大學體育課缺乏對于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強制要求,教師更多地給予學生自主運動的機會。由此一來,大學生體育課缺乏必要的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達不到應有的運動效果,這也就是為什么會出現學生學生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針對學生體育課不足、運動量不足的情況,學校應該優化課程設計,提供社團、體育節、各項運動比賽的激勵機制。只有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中來,形成運動的內部動力,才有可能積極地進行可持續、有一定運動量的鍛煉活動。學校在這基礎上,需要提供運動賽事、運動體能、運動營養的專業指導,提供場地、設備、器材的支持。
高校大學生普遍表示自己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學校運動隊只是少數學生的運動隊,自己沒有運動技能,參與運動隊“力不從心”。[6]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與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情況有關,不論是技能型運動(例如籃球、擊劍)還是體能型項目(例如長跑、游泳)只有掌握運動的基本技能,才能夠持續地參與到一項具體的運動過程中去。然而,運動技能的形成不僅僅是依靠在大學體育課堂中的學習,需要體育課、課外鍛煉和健身俱樂部等形式結合起來,與同學一起在運動中實踐,這時候的鍛煉效果更好。因此,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強化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強化學生的運動技能,提供良好的運動氛圍環境,促使其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將是我們的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