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伯
摘要: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住房市場產生了一系列沖擊和影響,衡量住房公積金制度運行狀態的繳存、提取和貸款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也倒逼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必須深化改革,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環境、住房市場的變化。
關鍵詞:疫情;公積金管理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2020)07-0070-72
收稿日期:2020-05-09
近年來,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住房公積金制度也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紅利,反過來也助推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同時也要看到,住房公積金管理制度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房地產市場受到了很大沖擊,如何減小疫情沖擊、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探索改革“常態化”,并在制度層面和具體實踐中加以完善就顯得尤為迫切。
1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國內房地產市場
受疫情影響,當前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可以從交易情況和開復工情況兩方面去衡量。一方面,由于疫情影響,人們購房需求被抑制,交易數量暴跌,甚至出現冰點式的暴跌。以晉中市為例,從晉中市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情況看:2020年全市第一季度購房貸款總額和筆數都出現了下滑,其中貸款總額較2019年第一季度下滑21%,貸款筆數減少近三分之一,同時,二手房交易中產生的貸款比2019年減少23%。另一方面,由于受疫情影響,商品房項目復工難,復工不及時,直接影響住房供給。據統計,截至3月20日,晉中市商品房項目復工率僅有69%,符合房產交易的商品房數量同比減少26%。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住房需求和供給兩端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直接導致了住房市場的“低迷”狀態。
2現行住房公積金制度與穩定當前房地產市場不相適應的原因分析
2.1政策契合度、連貫性、一致性較差,影響住房市場的統一調度
住房公積金制度針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而確立,以解決和改善普通職工的住房問題為主要目的。1991年在上海首先建立;1999年國務院發布《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該條例2002年、2019年.經過兩次修訂完善;30年的實踐證明,住房公積金制度在實現“住有所居”,提高職工幸福指數方面發揮了巨大的金融幫扶作用。但是,2016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趨向于“一地一策”“因城施策”,地方政府在每次調控時也對本地住房公積金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住房公積金政策也有了一定的“屬地性”。因此,在“因地分割”的背景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適用范圍與現代人高流動性不相適應,滿足個人在異地購房需求和國家在執行統一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上也受到影響。區域之間資金融通難,是住房公積金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造成一些地區住房公積金供不應求,需要嚴格控制貸款額度,而另一些地區資金大量沉淀,使用效率不高。比如一些鐵路、煤炭等相對壟斷的企業還存在住房公積金封閉式管理,與地方住房公積金政策脫節。特別是在這次疫情的沖擊下,是否需要保留住房公積金制度成為爭論焦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高收人群體和低收人群體之間,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支持力度強弱不同、企業負擔輕重不同、各個階層需求及其效果各不相同。
2.2繳存機制、管理效率在疫情影響下弊端凸顯
繳存方面,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從晉中市第一季度住房公積金運行情況看,疫情期間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繳存基本處于正常狀態,而企業繳存差異化較大,在“控高保低”政策出臺前,有的企業把住房公積金作為職工福利,超基數、超比例繳存住房公積金、“合理避稅”,比如電信、移動、銀行等相對壟斷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出現裁員,繳存不及時、不到位、斷繳停繳,比如房地產、餐飲、旅游等服務行業。管理效率方面,雖然在疫情期間各地住房公積金都加大信息化力度,推行“不見面”服務,可以從手機App上了解許多住房公積金政策和信息,辦理相關業務,但業務涉及范圍不夠全面,尤為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對房地產市場的分析、信息共享基本不涉及,這讓住房公積金制度局限在房地產市場的很小一個環節,只是給購房者提供一種貸款選擇,沒有融入到房地產大市場中,對房地產市場的促進作用還非常有限。同時,住房公積金管理還存在一些漏洞,管理效率、運行效果,社會信任度和滿意度不高,比如,因信息共享程度、管理水平差異及歷史原因等因素,住房公積金使用中存在違規提取、靈活就業人員繳存和貸后管理等問題。
2.3管理理念、使用效率與房地產市場發展還不相適應
住房公積金使用范圍雖然這些年不斷擴大,但是資金使用不平衡,發達地區使用效率高,但是貸款額度有限,不能支撐高額的房價。欠發達地區使用效率相對較低,甚至存在資金大量沉淀、閑置,總之,沒有很好地服務于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在疫情的影響下,原有資金出現閑置,現有繳存不及時,一進一出都出現了新的情況。這些問題的背后,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與房地產市場發展不相適應。在管理理念上,主動服務市場、服務使用者的意識缺乏,導致與市場脫節。管理水平方面,住房公積金屬于體制內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較為僵化、市場激勵作用不明顯,無論市場如何波瀾,住房公積金制度反映和應對不及時。
3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方向和對策建議
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勢在必行,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改革應朝著更加市場化、專業化,更好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和繳存者需求的發展方向。
3.1以危機應對倒逼理念刷新
當前,國內疫情狀況逐步改善,如何在防控的同時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尤為重要。對于住房公積金部門而言,應樹立“危中有機”的理念,捕捉群眾在疫情期間服務對象生產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轉變,調整完善當前疫情防控中解決群眾辦事不方便的好的應急措施,在疫情結束后形成常態化機制,把短期之危轉為長期之機,提高工作質量。
3.2以擴面繳存推動住房公積金全面融人房地產市場
住房公積金承擔著服務房地產市場、保障居民住房的重要職能,當前繳存方式、方法不夠新,覆蓋面還較窄,需要多措并舉、持續擴大,提高繳存面,以便覆蓋更多的人。疫情影響期間,住房公積金系統應當主動作為,通過一些柔性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切實履行職責,規范繳存基數,堅決杜絕擅自擴大繳存基數、超比例繳存問題。
3.3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公積金使用效率
加快住房公積金輪轉,讓閑置資金“跑"起來,更多地融人到房地產市場中。更新觀念、簡化貸款手續,提高使用率。一是要轉變觀念,切實改進貸款服務。克服只求管住、不求用好和怕麻煩的消極思想,認真解決貸款條件過高、手續復雜、審批時間長等問題,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二是簡化貸款審批手續。建立個人住房貸款環節的融合辦理制度,實行一條龍、一站式服務,提高貸款工作效率,方便職工貸款。三是降低個人貸款的擔保、評估、公證、保險、抵押登記等各種費用,減輕職工負擔,真正發揮住房公積金作為政策性個人住房貸款的優勢。
3.4以5G技術為支撐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
近幾年來,全國住房公積金使用率一直徘徊在50%-60%之間。但地區間差異較大,經濟發達、房地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使用率最高的已超過90%,如北京市到2004年底使用率達到96%。我市2019年底已達到96%,但在一些中小城市,一些條塊管理的企業,受多種因素影響,最低的還不到30%。緊扣國家新基建戰略,抓住5G商用契機,率先加快數字平臺建設,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全部融入到住房公積金系統建設當中,探索新運營方式、服務模式,不斷拓展住房公積金APP服務范圍和功能,實質性提高住房公積金系統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徹底改變目前條塊、地域分割現狀。
3.5以嚴格監督管理確保不發生金融風險
隨著市場化的提高、資金的增加,住房公積金正在成為一個政策性住房金融市場,應強化監管制度。當前的住房公積金監管主要來自于上級審計,同級由于缺少專業人才和手段,監管往往是表面的,深層次的分析和監督不夠,特別是對一些潛在金融風險的預警、監管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建立起相對完備和專業的監管系統,可以建立內部監管機制和外部監管舉措,對資金流向進行有效監管,確保住房公積金安全高效。
3.6以創新住房公積金制度融人房地產市場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歷來重要,疫情防控期間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是檢驗營商環境的試驗場。對于疫情防控期間的房地產市場,急需在房地產投資、商品房銷售貸款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激發市場活力,穩定市場預期,進而推動房地產市場長期平穩發展。就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而言,一方面是優化住房公積金貸款流程,提高貸款效率和效益,降低個人購房的制度性成本;另-方面,提高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住房貸款信息收集處理分析水平,為房地產市場精準調控提供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武小藝.住房公積金人在防控疫情中彰顯社會擔當.中國房地產.2020.07
2.陳莉.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轉型的路徑選擇研究.財會學習.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