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萍
摘 要:對我國來說,干旱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危害面積廣泛,嚴重影響各種農作物的生產,造成了農民群體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從農作物的灌溉方式、品種選擇、農作物結構優化、化學施肥、改善耕種技術等幾方面進行研究探討,以期對提高農作物抗旱栽培技術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農作物;灌溉方式;抗旱技術
隨著各國工業的發展和進步,世界上大面積的綠色植物遭到砍伐,世界范圍內沙漠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很多地區都受到了風沙和干旱的侵擾,尤其對于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來說,農業生產效率迅速降低,農民收入銳減。為了保證糧食產量和農民最基本的利益,探討、研究農作物的抗旱栽培技術十分重要。
一、干旱對農作物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如果農村地區遭遇沙漠化或長期缺乏降雨,將會導致空氣干燥和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形成大面積旱災。造成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
2009年,我國華北、西北、江淮等地15個省份,連續3個月未見有效降水。受災面積非常大,工業生產用水和城市用水短缺,紛紛告急,各地生態也受到惡化,全國各種糧食作物和大小牲畜減產,造成了我國糧食緊缺,無數農民沒有了收成,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2020年入春以來,我國云南省普洱、玉溪等地降水量持續減少,爆發了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旱災。全省平均降水量90mm,較常年同期偏少20.5%。云南全省353.6萬人受災近百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23.1千公頃,其中絕收11.9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8.8億元。普洱市因旱情造成108.78萬人、22.9萬頭大牲畜的臨時飲水困難,全市有16座水庫干涸。
二、關于農作物抗旱栽培技術的探討
(一)改進農作物灌溉方式
灌溉是農業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任何農作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資源,利用現代科學和技術,最大程度利用水力資源,改進農作物灌溉方式,才能有效應對干旱對農作物帶來威脅。由于一些地區水資源緊缺,所以要在這些地區推行節水灌溉,將有限的水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要考慮當地的地理、天氣環境,根據農作生長過程中的育苗期、發育期、需水關鍵區和需水量等數據,制定科學完善的灌溉計劃。要分時間、定計量的合理用水,取締過去浪費巨大的大面積灌溉。向農民推行微灌式灌溉,利用專門設備,將原本的大流量水流變成細水流或者水滴,因地制宜地采用滴灌、噴灌、滲灌等小微灌溉方式。最好以6m3/667m2每次,灌溉3次為一個周期的方式進行微灌,按照這樣的方式,大概每667m2就可以節約60m3的水資源。不僅可以節省水力資源,保證灌溉時間充足,同時也可以保持土質疏松,減少土壤中養分的流失,維持土壤活力。
(二)選擇抗旱品種,優化農作物結構
我國現今一些農作物品種受干旱影響極大,如果遭遇長時間干旱可能會對農民群眾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干旱地區在耕種之前,應該選用抗旱性強的品種,改善整體農作物抵抗風險的水平。比如選用生育期適中、根系發達的抗旱品種,可有效提升產量。以水稻為例,全面實施旱育秧,不僅可以減少用水,還方便管理,而且生產的秧苗更加粗壯,產量也有所提高。選種時,地區有關部門應該多做嘗試,多地實驗,盡量收集信息,使用雜交或者誘變的方式,選出最適合本地區的抗旱品種,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上的幫助。干旱地區要保持農作物種類豐富,單一農作物的結構抗風險能力極低,近年來玉米、蔬菜、大蒜混合種植模式的效益已超過單一的水稻種植,并能有效地減少用水量。另外,可以在干旱地區推行落葉果樹的種植,落葉果樹生長所需的水分少,自身還擁有一定的儲水功能,可以改善種植地區的土壤活力。
(三)使用化學藥劑改善土壤和農作物種子抗旱性
隨著科技發展,農作物使用的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在農作物生長的時候,使用一定量的化學藥品,如保水劑或者是抗旱劑,可以適度改善農作物的抗旱能力,提高農作物的存活率。化學藥劑也能對土壤使用,提高土壤的肥力,降低農作物蒸騰作用的速度,減緩土壤內部水分蒸發,有利于農作物根系的生長,并最終實現作物抗旱性的有效提高。推行統一施肥,統一施肥能夠保證農作物根莖周圍的養分濃度。施肥時,要注意深度,一般選擇在20cm左右的土層進行,不僅有利于營養吸收,還能保證水分及養分的供給。若是施肥過深,就需要更多的水來溶解化肥,易造成資源浪費,干旱地區的浪費尤為嚴重。如果施肥土層較淺,則不利于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另外,也可以在播種前使用一些化學制劑浸泡種子,能有效提高種子的出苗率,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產量。施肥時,可以選用人工合成的有機化肥,能增加土壤的有機物含量,以無機促有機,使土壤結構性能穩定良好。或是施以廄肥,在耕層形成團粒結構、合適的酸堿度和孔隙度,促進有益微生物活動,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
(四)采用科學先進的耕種方法
耕種也是農作物種植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采用更加科學、因地制宜的耕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抗旱能力,保持產量。在干旱地區,應該采取深松整地為主,旋耕整地為輔的耕種方式。深松打破了多年旋耕形成過淺的犁底層,增加了地下根系的生長空間,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使土壤的氣、液、固三相更為協調,從而達到抵御干旱的目的。在一些地區也可以推行覆蓋抗旱耕作法,用植物殘渣或是塑料薄膜將農作物覆蓋,再配合翻耕、旋耕、深耕等不同耕作手段,達到蓄水、保墑、增產的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干旱對農業生產地區的威脅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經濟利益和日常生活,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心頭大患。根據各地區客觀情況,改善、提高農作物抗旱栽培技術,確保糧食產量和質量,優化生產條件,是保護糧食安全的頭等大事。
參考文獻:
[1]石林林,國強.農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術提高探析[J].湖北農機化,2020(01):57.
[2]徐洪芹.農作物抗旱栽培技術要點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8(0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