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省作為我國水稻種植的重要地區,通過實行水稻與大豆的輪作,可以有效調節土地性質,保證土壤養分供應。在水稻與大豆輪作前,應結合張家界地區的氣候條件、土質、地形地勢等條件,進行選種。在大豆種植期間,做好田間管理,調節種植密度,在保證土壤肥力的基礎上,規范種植技術應用,發揮輪作技術改良土壤、提升種植效益的作用。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結合大豆栽種技術選擇適當的種植方式,降低輪作模式的肥力消耗,為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奠定基礎。
關鍵詞:田間施肥;病蟲害防治;播種技術
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實際生產質量與品質對地方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效益有著直接的影響。大豆種植不僅可以提供糧食、油料的原材料,還能夠作為飼料與工業原料,經濟價值較高。同時種植大豆也可以對土壤的營養結構進行調整。通過水稻與大豆的水旱輪作,能夠形成優勢互補,在提高糧食整體產量的基礎上,保證種植戶與種植單位的經濟收入,是一項高產高效的種植模式。
一、水旱輪作優勢
(一)有效減輕農作物的病,蟲,草害的發生
輪換種植農作物可以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減少病蟲草的生存空間,調整農業生態結構,達到了防治病蟲草的目的。
(二)均衡利用土壤養分,提高土壤肥力
如禾本科作物對氮元素和硅元素吸收較多,對鈣元素吸收較少。豆科作物只大量吸收鈣元素,對硅需求較少,同時利用根瘤菌還可以空氣中的氮元素。因此,這兩類作物輪作就可以保證土壤養分充分均衡利用。
(三)調節和改善土壤肥力
水旱輪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態環境,打破土壤中的團粒結構,釋放土壤中的養分被作物吸收;而且還能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和有機質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質,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所以我這里就介紹這種第一年種一季中稻,第二年種大豆的水旱輪作種植模式。這樣就可以達到種地和養地與休地相結合的目的。
二、水稻栽培技術控制
(一)秧田準備
在土地進行翻耕前,應事先滅除雜草。在播種前的一周左右進行灌水。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l000kg,盡早進行翻耕,然后灌水,保證土地平整。在秧田整理過程中,按照廂溝、腰溝與圍溝相連的方式開溝,為后期排灌水提供便利。播種時再增施45%高效復合肥15kg,然后將秧田做好整平,準備播種。
(二)稻種處理
在浸種前,需要先曬種1d,以保證出芽整齊。浸種時可以適當添加浸種靈或者咪酰胺乳油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預防病蟲害。水稻播種時間,在湖南張家界通常在4月下旬選晴天播種,播種時要求分畦定量、均勻一致。
(三)秧苗管理
在出苗后,應定期觀察稻苗生長情況,及時進行補苗、間苗,保證養分的供應,平衡個體生長情況。出苗期,應保證廂面為濕潤狀態,以地表土壤潮濕,但廂溝內有積水為宜,讓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氣性,避免秧苗出現爛根情況。秧苗長齊后要立即灌水,當秧苗長至三葉期時要施斷奶肥,每畝施尿素7.5kg。當秧苗長到五葉一心時,準備移栽大田,移栽前要施送嫁農藥和送嫁肥。
(四)水稻田間管理
秧苗移栽前大田畝施45%含硅較高的45%氯化鉀型復合肥40~50kg。秧苗移栽后3~5天施苗肥時灌水畝施尿素10kg,拌稻田除草劑:野老40g撒施。5~7天后放深水為淺水,秧苗準備分蘗。這樣既抑制了田間雜草生長又起到了提苗的作用。既然是水旱輪作模式,那么稻田水管理就非常重要了。因此,田間管理方法是:淺水移栽、深水返青、薄水分蘗、曬田控蘗、有水孕穗、深水抽穗、干濕壯籽、黃熟斷水和水稻病蟲害防治。在我們張家界地區水稻主要病蟲害是“三蟲兩病”即: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稻瘟病和紋枯病。水稻的田間管理只要抓住這兩個關鍵就能獲得高產。在品種選擇得當的情況下平均畝產就能達到650~750kg。
三、大豆高產種植的主要技術
(一)適當提前進行播種
大豆應適當進行早播,科學延長大豆的生長期,增加作物的營養供應,保證植株豆莢的健康生長。同時,早播大豆上市時間早,經濟效益高。通常情況下,大豆在張家界地區的最佳播種期為4月上中旬。
(二)科學選擇播種方式
將種植區域的田畦整理成寬80~100cm左右,高約20~25cm的地塊,按照間距20~30cm左右播種,每穴放置2~3粒種子,早熟品種每畝播種5~6kg;中遲品種每畝播種4~5kg。在種植穴上覆蓋厚度約為2~3cm的薄土。
(三)田地除草土壤深耕
在播種前一周應對田間的土壤進行深耕、施肥。同時清除雜草。播種完成后1~3天內,噴施禾耐斯,進行芽前除草。在大豆開花結莢前期進行一次中耕除草。有利于大豆通風透光,提高結莢率。
(四)田間施肥
在整地期間施用基肥,每畝施農家肥1000~1500kg,進行細耙,使土壤與肥料混合均勻。在開畦前,還需要增施45%氯化鉀型復合肥15kg。再結合大豆的生長情況,早施提苗肥。在花謝期,每667m2用2%~3%過磷酸鈣浸出液40kg或0.2%磷酸二氫鉀液40kg,在晴天下午4時或陰天噴施,效果更好。
(五)病蟲害的預防與控制
大豆種植的主要防治對象是地老虎、豆莢螟等蟲害。采用先預防、后治理的原則,對常見病害與蟲害進行重點防治,總的來說:以預防為主,結合農業、生物、物理與化學綜合防治。在防治大豆病蟲害時,禁止使用違禁的化學藥劑。
(六)規范采收
早熟大豆品種上市時間一般較早,有價格優勢。遲熟品種有高產的優勢。當植株結莢后30~35d,如果豆莢較為充實、顆粒飽滿、顏色變為淺黃,即可進行采收,平均畝產達到350~400kg。大豆收獲后可以播種短季節蔬菜或空閑養地。
四、結束語
在湖南張家界地區廣泛推廣稻豆水旱輪作技術,可以在提升糧食生產總量的基礎上,對土壤進行改良,確保肥力供應,同時,還能夠有效避免連作帶來的減產影響,提升區域農業生產整體效益。為保證水稻與大豆輪作技術的合理應用,應加強大豆、水稻種植的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注重不同作物種植期間的病蟲害管理,采用針對性地防治手段,為大豆與水稻的增產增效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立波.淺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3,(03):7.
[2]許志富.大豆壟上三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J].科研,2015(54):154.
作者簡介:胡太政(1965-)男,湖南張家界人,張家界市永定區合作橋鄉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合作橋鄉農技站站長,農藝師,本科,研究方向:農作物栽培技術及病蟲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