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世喜
摘 要: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嚴重,石山區土層瘠薄、環境惡劣、溫度炎熱,自然環境不適合大多數植物生長,在這種條件下,石山區人民的生活貧困,經濟收入微薄。為了改善巖溶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為了改善山區人民的生活狀態,可以在石山區發展火龍果種植產業。火龍果屬仙人掌科三角柱屬植物,能在貧瘠惡劣環境中生長,生命力頑強,耐旱耐熱。本文結合石山區特殊的氣候地質條件和火龍果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從種植園區搭建、施肥及澆水管理、病蟲防治、枝蔓管理和花果管理五個方面探討了石山區火龍果的栽培管理技術,希望能為石山區火龍果種植產業提供指導。
關鍵詞:石山區;火龍果;生態栽培;管理技術
火龍果屬仙人掌科三角柱屬植物,能在貧瘠惡劣環境中生長,生命力頑強,耐旱耐熱。最初火龍果被發現于中美洲熱帶雨林地區,因其容易存活,種植方便且味道甜美,現在火龍果已經在世界各地栽培。我國引進火龍果已經二十多年,最初是我國臺灣地區種植較多,現在我國南方沿海省份均有種植,其中以廣西地區種植面積最大。廣西石山區土層瘠薄、環境惡劣、溫度炎熱,自然環境不適合大多數植物生長,在這種條件下,石山區人民的生活貧困,經濟收入微薄,貧困人口占比特別高。為了改善巖溶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為了改善山區人民的生活狀態,平果縣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區內科研院所與當地村鎮合作,結合巖溶區的特殊條件,開展了一系列保護當地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發展的項目,于2002年開始嘗試在巖溶區進行火龍果栽培。
一、石山區環境條件及火龍果栽培現狀
石山區地形奇特、巖石出露地表、土壤單薄貧瘠;巖溶區生物多樣性單一、生態環境不穩定、農作物種植難度極大。由于地表植被覆蓋率低,土壤固水能力差,使得巖溶區石漠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根據氣象數據顯示,石山區氣候炎熱且雨量分布不均,旱季缺水嚴重,旱季降雨僅為全年降雨的30%,同時由于石山區土層瘠薄,護水能力薄弱,使得石漠化有不斷蔓延的趨勢。石漠化、干旱極度炎熱等惡劣條件使得石山區自然生長植物種類極少,物種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極差。
為了改善石山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土地資源,同時為當地村民創造經濟收益,平果縣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等單位于2002年率先引進24000株火龍果在果化鎮布堯村龍何屯石山區種植50畝,獲得成功后,2010年平果縣開始在全縣推廣火龍果種植的經驗,在全縣大力推廣火龍果種植產業。截至2019年,全縣火龍果種植面積達5.98萬畝,投產面積5.35萬多畝,產量7.5萬噸、產值達45000萬元。火龍果已經成為平果縣石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之果和首先項目。為了改變廣大農民“重種植、輕管理、不懂技術”的通病,我所在果化鎮布堯村龍何屯大力開展科技培訓和科普宣傳,推廣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火龍果,并培養農村科技信息服務人員,最終使得火龍果種植面積和畝產量都得到明顯提升。2017年成功引進火龍果新品種軟枝大紅、金都1號種苗,為今后的品種換代提供充足的枝條和技術保障,可以減少人工,節約成本,提高品質,增加經濟效益。
二、石山區火龍果的栽培及管理技術
(一)種植園搭建
1.整地搭架。根據火龍果較耐熱、耐水、喜溫暖潮濕的生長習性,每畝按行距3m,株距2m的規格,立8×8×160cm或9×9×180cm的水泥柱,一畝110根水泥柱,水泥柱入土40cm,水泥柱頂部安裝鋼筋十字架,十字架上放一個固定的廢舊輪胎并扎穩,用來支撐火龍果枝條攀緣。
2.挖坑施基肥。火龍果種植密度為穴行距2×3m,穴植4株,環繞水泥柱挖長、寬、深為15cm坑并施放生物有機肥或者農家肥作基肥(畝施生物有機肥800kg或者農家肥1250kg作基肥),用土覆蓋。
3.定植及澆水。在水泥柱基旁整5cm深左右的果盤,或在柱的四個面各挖一個5cm深的小坑,按每條水泥柱植入4株種苗,覆蓋表土且稍壓緊種苗。種下后澆定植水。
4.補植,修剪。定期維護管理火龍果植株有利于提高整體質量和產量,去除園區的弱小植株,對于長勢較弱的個別種植穴應補植新苗,剪除生長勢較弱枝條,以免消耗養分,影響產量。
(二)施肥及澆水管理
雖然廣西全年總降雨量充足,但石山區氣候炎熱且雨量分布不均,旱季缺水嚴重,需要對火龍果定期澆水。火龍果較耐旱,定植初期7天澆水一次,以后保持土壤潮濕即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做好排水工作,火龍果根部不得存留積水,防止火龍果植株根部腐爛。巖溶區土壤瘠薄,為了提高火龍果產量,需要制定施肥計劃:第一次春季新梢萌發期,畝施尿素10kg,畝施生物有機肥200kg,復合肥25kg。第二次果實膨大期,畝施尿素10kg,畝施生物有機肥200kg,復合肥25kg,氯化鉀15kg。
(三)病蟲防治
6~8月份為火龍果病害高發期,火龍果常見的病癥有潰瘍病、莖腐病、黃斑病等。在日常管理維護火龍果植株時,一旦發現有植株出現病癥,應立即組織群眾剪掉病枝、刮掉病灶。如不慎出現大面積植株感染,可以使用藥物治療:每畝用“可殺得3000”40g、西菲格80g、春雷王銅80g,加水60kg噴霧。混合使用以上藥品噴灑,每隔10天噴一次,噴2~3次至完全治愈。
(四)枝蔓管理
過多的枝蔓會使植株攝取的養分分散,為了使植株攝取的養分集中到果實,提高火龍果的質量,幼苗上架前,僅僅只保留一個主蔓,將其余側枝萌芽剪除。讓火龍果主蔓有序排列生長,更利于管理火龍果枝蔓,因此可以將主蔓依附于水泥柱生長。為了抑制頂端優勢,促進枝蔓生長來提升火龍果產量,要限制主蔓的生長長度,當主蔓長度超過水泥柱時,用剪刀將主蔓尖端剪斷。主蔓生長受限時,植株汲取的養分會促進各個分枝的生長,當分枝生長下垂至接近地面時,用剪刀將分枝尖端剪斷。
(五)花果管理
1.疏花疏果。為了保證火龍果果實水分充足、色澤鮮艷、口感甜美,一枝枝蔓上只應留有一個果實。但火龍果植株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強勢,一枝枝蔓上往往有多朵花蕾和果實,所以需要疏花疏果。花期過后,減除枯萎的花朵。枝蔓結果后,根據果實的發育情況,選擇一個果實外形、顏色、大小最為優良的果實留下培養,剩下的除去。
2.適時采收。因為火龍果品種、栽培條件不同,火龍果成熟時期并不固定。果農采摘火龍果的時間應根據火龍果生長情況稍做調整,開花后1個月即可觀察果實生長狀態。采摘太晚,果實會出現熟透的情況,不利于運輸和儲存,也會影響火龍果的口感和外形,應在火龍果尚未熟透軟化時采摘。
三、結束語
由于巖溶石漠化地區特殊的地質氣候條件,石山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一直面臨嚴峻的挑戰。火龍果植株能在貧瘠惡劣環境中生長,生命力頑強,耐旱耐熱。栽培火龍果既能改善石山區的生態環境,豐富巖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巖溶區的水土,也可以為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收益,為扶貧事業緩解壓力。即便如此,在土地極度貧瘠的巖溶區種植火龍果仍然并非易事,面臨著施肥澆水不容易準確控制,病蟲害難以準確診斷等問題。本文結合石山區特殊的氣候地質條件和火龍果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從種植園區搭建、施肥及澆水管理、病蟲防治、枝蔓管理和花果管理五個方面探討了石山區火龍果的栽培管理技術,希望能為石山區火龍果種植產業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譚克均,郭曉蕓,張鐘億,韓峰,陳海燕.貴州山地火龍果水肥一體化技術操作規程[J].耕作與栽培,2019(04):60-62.
[2]汪文忠.浙江火龍果綠色高產栽培與管理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7(02):27-29.
[3]黃鳳珠,陸貴鋒,姜建初.廣西火龍果裂果調查分析及綜合防止措施[J].南方農業學報,2016,47(04):5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