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勝楠
摘 要:小麥營養價值全面,在整個農業生產結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全新歷史時期,應該逐漸轉變傳統小麥生產模式,逐漸向著綠色生態安全方向轉變,嚴格控制小麥生產過程中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的投入和使用,通過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更加接近自然的種植方法,確保培育出綠色優質的小麥,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放心的綠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通過應用無公害綠色的種植技術,一方面在提高小麥產量的同時,另一方面還能夠增加小麥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群眾的經濟收益。因此推廣小麥綠色種植技術是提高小麥產量、保證農民群眾經濟收益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小麥種植;綠色小麥;田間管理
我國農業經濟蓬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速度不斷加快。為了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國內開發了綠色栽培技術,提高了糧食作物的種植效率。為了進一步加大小麥產量,提升小麥品質,我國應該推廣應用綠色種植技術,并對小麥作物開展田間管理。
一、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技術要點
(一)適時播種
小麥播種之前,應該科學選擇種植地,應該選擇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具有良好排放性能,土壤層深厚的種植地,以壤土和沙壤土為宜,重茬不能夠超過3年。選地結束之后還需要做好整地工作,及時翻耕土壤,土壤深度控制在25~30cm。整地結束之后,確保地面平整,土塊較小疏松達到播種狀態。結合整地還需要做好底肥施入工作,一般每畝追施完全腐熟的有機肥3000kg,尿素20kg磷肥,鉀肥各10kg,將全部有機肥,部分氮肥,全部磷肥和鉀肥混合之后撒在地表上,翻耕到土壤層以下。小麥播種日期通常在9月中下旬。在播種之前選擇使用25%的多菌靈和15%的粉銹寧對小麥品種進行藥劑拌種處理,預防小麥白粉病,銹病黑穗病,使用劑量為種子用量的0.2%~0.3%。小麥播種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機,行距控制在15cm,播種深度控制在4~5cm,每畝播種量控制在18~20kg。選擇使用精量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工作。要保證種肥分開,種肥深度控制在8~10cm。適期播種能夠更好地調整群體結構,保證培育壯苗。
(二)苗期管理
小麥播種之后,應該密切觀察田間的出苗情況,確保出全苗培育壯苗。對于缺苗較為嚴重的地區,可以從稠密地區移栽小麥苗進行補種或者選擇同一個品種經過催芽處理之后及時進行播種,確保田間出全苗。另外在小麥越冬之前還需要做好一次冬灌工作,冬灌要在地表化凍到晚上輕微結凍時進行,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上旬進行。
(三)返青期管理
小麥進入返青期之后,應該結合土壤現狀確定合理地灌溉量。進入返程期之后,每畝追施尿素10kg。如果田間底肥供給不足,小麥苗生長較弱,可以每畝追施尿素15kg。返青時比較干旱的麥田(干土層在3cm以下),則可適當早澆返青水,但水量不宜過大,更不能大水漫灌。確保田間的濕度控制在70%~80%。后期主要以加速根系生長發育,加速葉子生長,防止倒伏為重點。
(四)田間除草施肥
當田間的野燕麥生長到3~5個葉片之后,可以每畝選擇使用70%氟唑磺隆40g,兌水40L進行噴霧防治。防除田間雙子葉雜草可以選擇使用2甲4氯鈉,每畝使用量為40g,兌水進行噴霧。小麥進入揚花到灌漿期可以葉面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和2%的尿素混合液,這樣能夠增強葉子的光合作用,延長灌漿期,提高千粒重,增加小麥產量,同時還能夠減輕熱干風對小麥造成的危害。小麥進入孕穗期之后應該合理追肥5kg,施肥之后立即灌溉,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五)合理輪作科學病蟲害防治
構建良好的輪作制度,前茬作物最好是豆科類作物,同時也可以選擇和瓜類、棉花、玉米等作物進行輪作。對于干旱貧瘠的種植地,以夏季休閑為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小麥整個生長發育階段應該重點做好蚜蟲、薊馬、白粉病、銹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要始終堅持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理念。當農業防治手段達不到防控要求之后,應該立即選擇化學農藥進行對癥防控,保證防治效果。但在藥物選擇過程中應該做到科學合理,有條件的種植戶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化學農藥選擇時,應該盡量選擇低毒低殘留,高效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二、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措施
(一)強化宣傳教育
為了確保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得以推廣應用,就要求植保人員和農技技術人員深入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建立專門的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宣傳部門,統一宣傳技術的推廣工作。另外還應該在部門當中配置專業的工作人員,要確保技術人員具備專業知識,以此來保證技術推廣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在技術宣傳推廣過程中,工作人員在農忙時節可以與廣大農民群眾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并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重點解決綠色小麥種植關鍵時期的技術問題。通過有效的技術宣傳,從思想上轉變農民群眾的傳統生產模式,從而使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二)強化支持
為了確保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得以推廣和應用,我地區農業部門應該向上級部門爭取更多的資金,并設立農業扶持基金。對于率先應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農民群眾,進行適當的農業補助,在資金和技術上給予支持,提高農民群眾積極性。另外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我地區相關部門還應該成立專業的審核小組,確保資金專項專用。此外工作小組人員也應該對綠色小麥種植區域進行實地的考察,確保農民群眾能夠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開展生產,確保種植人員種植的小麥符合綠色小麥種植標準。除了要加強資金支持之外,還應該進一步完善技術支撐。主管部門應該成立專業技術服務小組,在小麥種植關鍵時期及時解決種植人員所遇到的多種技術問題,確保先進的種植技術在廣大基層地區得以推廣應用。
(三)強化示范帶動
為了進一步帶動農民群眾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應該在我地區率先建立示范點和示范基地。通過在種植條件較好的地區,選擇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建立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在生產關鍵時期,引導農民群眾在生產基地進行觀摩,實實在在見證新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保證農民群眾應用新技術充滿信心。通過示范基地的率先帶動,在我地區樹立典型,好的帶動和引導農民群眾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轉變傳統耕作模式,提升小麥產量和品質,保證農業生產更加科學高效。
參考文獻:
[1]孫榮.綠色小麥栽培技術的推廣意義與田間管理要點[J].南方農業,2018,12(24):34-35.
[2]賽里古力·希日甫.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與田間管理的推廣策略研究[J].山西農經,2018(13):86.
[3]韓雪梅.小麥種植的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1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