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玉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在不斷地進步,也開始重視農業生產中的農業病害。水稻紋枯病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主要病害,使我國水稻產量受到了嚴重影響。通過對水稻紋枯病的癥狀、成因和感染周期的解析,制定了相關的水稻紋枯病的治理辦法。
關鍵詞:水稻紋枯病;生物防治;研究
由立枯絲核菌所引起的水稻紋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目前,多應用化學藥劑進行水稻紋枯病的防治工作,但因為受到環保問題的廣泛關注,化學防治處于兩難的地位。近年來,國家應用生物防治的技術,在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方向有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水稻紋枯病的癥狀及成因
(一)水稻紋枯病的癥狀
水稻在生長中,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出現病變,在水稻進行抽穗前發生病變的概率更大,多在葉鞘和葉片上發生,也會在莖葉和穗部發生。由開始的綠色小斑點發展成為淺褐色橢圓形斑點。在濕度較低的情況下,病斑的外部呈現深褐色,中間的部位為灰白色。在病斑的面積擴大時,會將小面積的病斑聚集成不規則形狀的斑點。病斑的顏色也會隨之從原來的綠色變成褐色,在病斑擴大后會向著水稻的根部進行發展,將根部受到感染的部分變成黑色,從而導致根莖壞死,造成水稻枯萎。
(二)水稻紋枯病的成因
栽培、氣候生長以及菌源基數等會引發這種疾病,在進行栽培時,對肥料的使用情況、灌溉情況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在進行施肥后,加快了水稻的生長,使得植株過密,進而加大了植株之間的濕度,降低了水稻內部氧氣含量,減少了其他元素的吸收,最終導致水稻的抵抗能力下降,增加了細菌滋生的可能。因為這種疾病在高溫高濕的情況下更加容易產生,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因為溫度濕度增加,也就增加了這種病菌的發生率。還會因為在大量菌核的地方,使得水稻生長的階段就感染上這類病菌。
(三)水稻紋枯病的侵染循環
這類病菌可以越冬,會將菌核依附在土地雜草等載體上。在進行水稻收割時,帶有菌核的植物等一些載體就進入了地下,從而導致了在進行水稻種植時疾病發生。在進行水稻的孕育時,病菌就開始了植株間的擴展,經過病斑和菌核的多次侵染,導致發生疾病的范圍不斷加大。
二、生物防治研究
(一)拮抗微生物
應用拮抗細菌生物進行對植物病變的防治工作,在植物病害的研究領域顯得十分活躍,并展現出了應用前景。通過引用拮抗細菌,將其應用到病原體中進行生物防治,這種方式經濟有效,還沒有副作用。
(二)利用基因工程防治
不但可將拮抗菌直接應用到稻田中,還可以應用到水稻抗性的培育上。利用拮抗菌對病原體抑制因子的轉化,從而得到紋枯病的轉基因抗原體。將轉基因抗原體轉化到水稻中,使轉基因植株產生鈍化毒素的胞外蛋白,便可以起到對水稻紋枯病抗性作用。大量的拮抗菌被篩選出來,但是對這些拮抗菌的生防機理還沒有做到明確的了解,故而要想將所篩選出來的大量拮抗菌運用到對水稻抗性的育種上,就要加快對其生防機理的研究。
(三)生物制劑
利用次生代謝物質制成生物制劑。三木脂素可以對水稻瘟病起到減少的作用,可以對水稻紋枯病起到抑制發展的作用。一種盾結構的毒素被經過研究后,制成了生物殺菌劑,有效地減少了水稻紋枯病發生。粗毒素以及其代謝產物能抑制菌絲生長和減少菌核,成為對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理想藥物,從而取代了農藥。而用嘧菌酯進行制造的生物殺菌劑,不僅對水稻紋枯病的發病率進行了降低,還對水稻的產量有所提高。
(四)稻鴨共養模式
在稻田里進行鴨子的養殖,不僅起到了除蟲、除草的作用,還對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和危害進行了減輕。在水稻容易發病期,進行鴨子養殖的區域和常規區域相比,發現進行鴨子養殖區域的發病率偏低于常規區域的發病率。因為鴨子在田間游蕩時,使得泥被涂抹到了水稻的莖部,對水稻起到了保護作用,所以減少了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因為進行鴨子的養殖還能有效地對田區除蟲除草,從而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
三、生物防治中的問題
(一)微生物防治的篩選問題
微生物在進行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工作時,是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但是在進行篩選拮抗微生物就會顯得十分繁瑣,并且具有盲目性,從而浪費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工作的效率過低。如果可以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進行對微生物的分離和篩選,便可以對篩選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防治效果問題
因為田區和年度之間存在的差異,導致生物防治效果的不穩定。在進行生物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時,經常會出現技術不成熟、不穩定的問題。生物防菌的防治效果會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制衡,若這些原因對病原菌產生有利的影響,就會導致拮抗菌無法在植株上發育,不能更好地發揮防治的效果。所以在對拮抗菌進行篩選時,要與田間防治的效果相結合,在進行研究。
(三)基因工程問題
應用轉基因技術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抗病水稻被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現在人類對食品安全的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也起到了更多的重視,為此,要對轉基因食品與人體安全進行探討。
(四)稻鴨共養模式問題
稻鴨共養模式雖然在水稻紋枯病防治方面有一定的進展,但只是在試驗田方面表現出的防治效果,在進行實際田間應用時并不穩定。在稻鴨共養模式中出現的抑制水稻紋枯病的原因尚不明確,并且沒有相關的觀點論證這一現象。為此,要利用稻鴨共養的模式來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在進項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諸多困難,需要再進行研究。
四、結束語
對水稻紋枯病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為研究工作者們提供了新的方向,并針對問題進行了相應方案的制定,為以后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中也越來越重視生物防治工作,并且對生物防治工作的研究也在不斷加深,以后的生物防治工作一定會在農業生產防病蟲害方向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劉薇,楊超,鄒劍鋒,宋娟.水稻紋枯病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05):512-516.
[2]陳劉軍.水稻紋枯病菌遺傳多樣性和水稻紋枯病生物防治[D].南京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