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韶 桑立君
摘 要:本文分析了阻礙鐵嶺地區玉米機械化生產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建議,力求實現玉米生產高產高效。
關鍵詞:鐵嶺;玉米;全程機械化
玉米是遼寧省第一大作物,占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65.3%,占糧食總產量的65.0%,鐵嶺市地處遼寧北部,玉米種植面積占全省17%左右,總產量占全省25%左右,素有“遼北糧倉”之稱。近年來,鐵嶺地區玉米生產發展徘徊不前,普遍存在機械化程度不高、品種多亂雜、主導品種不明確、病蟲草害嚴重、耕層淺和生產效率低等問題,同時由于農民外出務工,勞動力短缺,工時費提高、生產成本增加,嚴重制約當地玉米生產效益的提高。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機械化。本文分析了阻礙鐵嶺地區玉米機械化生產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建議,力求實現玉米生產高產高效。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種植規模小、栽培模式單一
鐵嶺地區農戶玉米種植面積一般在10畝左右,而且地塊分散。種植規模小,對農機需求的動力就不足,從而制約了玉米機械化的發展。相關調查表明,鐵嶺地區玉米機翻地普及程度占90%以上,機械單粒精播的面積大約占到70%左右,機械噴施除草劑面積約占60%左右,近幾年,玉米機械收穗面積逐年增多,目前約占60%左右,但由于品種類型、耕作方式不適宜,損失率較大。
鐵嶺地區種植形式較單一,主要是清種壟作,約占玉米生產總種植面積的90%。平作、寬窄壟及免耕播種等其他耕作形式僅占總面積的10%。壟作栽培模式不但會導致土壤中養分消耗,破壞土壤理化性質、降低玉米產量和品質,還會造成害蟲和病原菌的積累,具有潛在危害。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使用小功率機械淺耕淺松,耕層變淺,限制了土壤潛力的發揮。據專家調查,我國玉米田土壤耕層平均16.5cm,比適宜玉米生長的最淺耕層少5.5cm。
(二)行距不統一
鐵嶺地區各縣玉米種植的行距與株距各不相同,鐵嶺縣玉米種植行距在57~60cm之間,昌圖縣為58cm;種植株距在26~30.8cm,播種密度大多在4000株/畝左右,西豐縣種植密度偏低,這與西豐縣的地理位置有關,種植行距與株距的差異與各地區農戶的耕作機械、種植地塊的大小、種植習慣等相關。玉米種植行距各不相同,有的縣不同鄉村的種植行距也有差異,這給機械作業帶來了困難,目前國內生產的大型玉米收獲機從結構和機械強度考慮,其收獲行距無法低于70cm,60cm行距尚可以勉強收獲,如果行距過小,進行收獲時,會出現扶禾器碰倒玉米稈的現象,導致倒伏后秸稈粉碎機將玉米棒打碎,糧食損失加重。
(三)肥料使用不當,土壤地力降低
目前,鐵嶺地區玉米生產上主要的施肥方式是一次性施入玉米復合肥,施用量在50~60kg/畝,少數農戶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二胺或玉米復合肥,施用量在5~10kg/畝。肥料使用方式較單一,施用量大,利用率低,研究表明,我國的肥料利用率只有35%左右,只在發達國家的一半。此外,化肥的長期大量施用造成了耕地土壤板結。
(四)缺乏突破性優良品種
目前,鐵嶺地區市場上推廣的玉米品種數量雖然多,但高產、優質、多抗、耐密廣適宜機械作業的優良品種少。玉米品種同質化嚴重,沒有突破性品種,大部分玉米品種不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獲籽粒作業。玉米生產實行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宜機收玉米品種是當前玉米發展的必需。
二、解決方法及建議
(一)選用宜機收玉米新品種
發展玉米生產,品種問題首當其沖。提早制定適合鐵嶺地區玉米機械化生產的品種選育目標,在玉米新品種選育時,注重耐密植、莖稈強韌、抗逆性強、株高和穗位高適中、穗勻、生育期適中、收獲籽粒含水量低、苞葉長短合適等適宜機械化的農藝性狀選擇,要將農藝與農機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藝的優質高產和農機的高效功能,為玉米機收推廣創造條件。
(二)研究推廣精簡化栽培模式
簡單、有效地、能降低工作成本的栽培模式必然會為農戶接受,近年,玉米生產上免耕播種方式逐漸被農戶應用,但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并加大試驗示范推廣。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單產的重要途徑。要增加種植密度一方面要提高品種本身的抗逆性,另一方面要對種植地塊的土壤肥水條件有足夠的了解,當地農業推廣部門可篩選適宜密植與機械化收獲的玉米新品種,并試驗示范,指導農戶種植。另外,針對各地區的實際生產情況,盡量建立與農機適宜的統一的行距標準。
(三)培肥地力,平衡施肥
根據玉米的生長特性,研究培肥地力的平衡施肥方法,增施農家肥、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應用大型耕整地機械,開展深松改土研究,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四)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
隨著目前人口老齡化加劇,土地集約化經營是農業種植發展必然趨勢,是玉米機械化生產的重要推手。由于土地流轉到一些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手中,而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出于對生產成本和效益的考慮種植者自然而然地會選擇機械化生產方式,進而勢必加快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佟屏亞.中國玉米生產形勢和技術走向[J].農業科技通訊,2012(10):5-7.
[2]尚強民.美國玉米產業考察[J].中國糧食經濟,2012(6):21-24.
[3]張玉秋,李立新.玉米收獲機在遼寧的應用與發展[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2):119-120.
[4]陳杰.關于推廣玉米收獲機械化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9(12):193-195.
[5]趙明宏.對鐵嶺縣玉米機收獲發展的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2):112-113.
[6]楊維宇.玉米收獲機發展現狀和建議[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2):132-134.
作者簡介:徐韶(1977-)男,高級農藝師,碩士,從事玉米新品種選育及推廣工作。
基金項目:東北南部春玉米密植高產宜機收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2016YFD0300304-05);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鐵嶺綜合試驗站(CARS-02-45);遼寧北部區適宜全程機械化作業玉米新品種培育(2019JH1/1020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