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3月全國復工率有所恢復。但隨著海外疫情加速升級,海外經濟按下“暫停鍵”,外需初現走弱跡象。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日前撰文稱:“疫情沖擊不改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他表示,疫情沒有傷及“筋骨”,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加快恢復。1~2月份主要指標占全年總量較小,后期彌補損失的機會較大。通常下半年經濟總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我們有機會彌補1~2月份的經濟損失。
經濟全面企穩還需時日
雖然經濟出現了諸多積極的變化,但中國經濟全面企穩還為時尚早。數據顯示,3月中國制造業PMI從上月的35.7回升至52.0;非制造業PMI由上月的29.6回升至52.3。3月份PMI指數處于榮枯線上,并不能表明經濟活動已全面恢復。
“PMI衡量的是經濟活動的環比變化,3月的大幅反彈并不令人意外,但整體經濟活動尚未恢復常態。”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我們估計即將公布的3月和一季度經濟數據將顯示3月主要經濟指標同比跌幅收窄,預計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出口同比跌幅分別收窄至12%、20%、18%和12%。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降至4.6%、PPI通縮擴大至2.2%。整體信貸增速可能有所反彈。由于3月整體經濟的恢復慢于預期,一季度GDP可能同比下跌10%。”
中金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全國復工率有所恢復。但另一方面,隨著海外疫情加速升級,海外經濟按下“暫停鍵”,外需初現走弱跡象。
截至3月27日,中金日度開工指數(PAT)顯示,全國復工率為86.8%,較2月29日的65.7%有所回升。
同時,3月鋼鐵、煤炭、水泥和半鋼胎產能利用率環比明顯上升。目前看,工業生產活動比消費恢復早,而消費需求尚未完全恢復,尤其是體驗式消費和高額可選消費品。
3月,汽車銷量同比跌幅45%,較2月89%有所收窄;30城地產成交面積環比走高,同比跌幅40%左右。但3月中旬以來,外需初現走弱跡象。
由于海外疫情快速升級,各主要經濟體相繼啟動封鎖模式,海外經濟活動幾乎陷入停滯。這也導致出口訂單的恢復偏慢,僅從28.7反彈至46.4,仍處于榮枯線之下。而進口分項從31.9回升至48.4,也慢于采購量分項,仍處于榮枯線之下。
可以確定的是,在海外疫情出現較大壓力的情況下,外部需求將進一步趨弱。
政策支持進一步加碼
隨著經濟活動恢復常態、此前被抑制的需求得以釋放、政策支持的進一步加碼,瑞銀預計二季度GDP增長將大幅反彈,且反彈趨勢有望在下半年延續。
“不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封鎖及出行限制,未來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風險較大。”汪濤認為。
首先,G3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可能陷入衰退,這意味著出口需求可能大幅下滑。其次,部分發達經濟體生產停滯也可能抑制部分國內行業的生產。此外,失業率上升和居民收入下降可能令消費承壓。
因此,政策寬松有望進一步加碼。政府已在2月出臺規模超過1.2萬億元的財政政策支持,并計劃發行特別國債以穩增長。“我們預測特別國債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汪濤表示。
從目前看,雖然我國目前政策支持力度弱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出臺的速度也相對較慢,但預計財政支出會進一步增加,包括為受疫情影響居民發放補貼,以及對醫療和基建領域的投資。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也逐漸發力。
3月30日,央行再次下調7天逆回購利率20個基點。3月31日,政府宣布在此前8000億元的基礎上,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再擴大1萬億元。
4月3日央行宣布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并決定自4月7日起將金融機構在央行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從0.72%下調至0.35%。該次降準已是年初以來的第三次降準,合計3次降準共釋放流動性1.75萬億元。
瑞銀預計4月MLF利率和LPR利率也有望下調20個基點。央行可能會再次降準,規模相當于全面降準60~70個基點,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10~20個基點,同時在CPI顯著回落后有可能下調存款基準利率25個基點。
汪濤預計,中國政府可能會大幅調低或淡化今年的GDP增速目標,而將政策重點聚焦于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脫貧攻堅和穩崗就業。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近日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GDP增速很難實現6%的目標。鑒于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巨大不確定性,建議今年不再設定GDP增長目標。
如果確定了具體的GDP增長目標,用多少財政資源和金融資源來刺激經濟才能達到目標不可預測。如果在這種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還要確定GDP增長目標,尤其要定在原來的6%左右,很可能“綁架”宏觀政策,最后被迫“大水漫灌”。
“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不可小視。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全力以赴穩住就業。穩就業僅靠一兩個部門是不夠的,所有相關部門在考慮全年工作的時候都要把穩就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李克強總理3月10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么了不起的。”
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
亞洲開發銀行在4月3日發布的經濟展望中將2020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developing Asia)GDP增速預期從5.2%(2019年9月預測)下調到了2.2%,其中將中國GDP增速下調為2.3%。
亞開行預計,全球疫情造成的損失可能在2萬億美元至4.1萬億美元之間,相當于全球GDP的2.3%到4.8%。亞開行首席經濟學家澤田康幸指出:“全球疫情將如何演變,以及受此影響全球和地區經濟的前景如何,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實際增長率可能低于目前的預測,經濟復蘇也可能比預期更為緩慢。”
德意志銀行已經大幅下調了今年上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德意志銀行認為,2020年上半年或將出現嚴重的全球性衰退,今年二季度經濟衰退程度可能達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來最高水平。一季度,中國經濟總需求下降約32%,二季度,歐元區和美國的總需求分別下降24%和13%。
在各國開始采取封鎖性措施后,歐美市場非年化GDP很可能會下降15%~30%。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相關市場二季度的GDP也將繼續同比例縮水。經濟降幅最終將取決于封鎖性措施的時點、時長,以及解封后經濟復蘇的步伐。
歐洲大部分地區已經處于封城或類似狀態,第一季度GDP環比收縮或達4%~6%。英國和美國的措施有所滯后,影響將更集中在第二季度。
若封城狀態下的經濟活動只比正常水平低15%~30%且時間僅持續一個月,疫情便有所緩解,經濟活動逐漸復蘇,則歐洲和美國第二季度的GDP環比下滑或為10%左右;若后期實際情況較上述預測更為嚴峻,即封鎖措施持續更久且更嚴格,歐洲和美國GDP環比收縮規模可能高達25%。
如此大規模的經濟沖擊對歐美的就業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德意志銀行估算,美國或將有超過1500萬人口失去工作,歐洲也大抵如此。但政府將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企業,維持薪資發放,同時經濟沖擊情況將逐步變化,實際失業人口數量的上升將遠低于這一預測。
德意志銀行的基準預測認為,目前全球各國采取的嚴控措施以及大規模的政策支持將在年中初見成效,屆時有望拉平歐元區和美國的“疫情曲線”,促使其經濟活動在三四季度反彈。
金融危機難現
疫情的持續加重,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極大風險,但由于美聯儲在國會的支持下快速采取了許多超常規的政策措施,市場現金供求缺口快速收縮,金融市場大幅度反彈。
“美國金融市場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出現金融危機的概率并不大。”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接下來市場的焦點將轉向疫情的變化、公司基本面的好壞以及一些長期結構性問題的修復,但無論如何,由于流動性的短暫枯竭,前段時間的暴跌可能過度透支和定價了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