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慶
二十國集團正在向全球經濟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以作為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經濟措施和擔保計劃的一部分,抵消大流行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截至4月9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肆虐到全球208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50萬例。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會越來越顯著,需要全球協同抗疫。為此G20召開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商討全球如何減低流行病對社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
3月27日晚,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發表聲明指出,二十國集團正在向全球經濟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以作為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經濟措施和擔保計劃的一部分,抵消大流行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美聯儲提供流動性
隨著疫情的全球化快速蔓延,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正在快速行動。
美國已于3月29日完成總額2.2萬億美元紓困計劃的立法審批程序,美聯儲更是在3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對除股票和垃圾債市場之外,幾乎所有重要市場領域的支持,并向國際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支持。
在此次危機苗頭開始顯現時,美聯儲以最大決心進行干預。美聯儲一共購買了約1萬億美元的國債和MBS,資產負債表規模首次突破5萬億美元大關。
從債券市場到票據市場,美聯儲成了最大的買家。以3個月商業票據來看,票據市場流動性有所改善,預計票據利差仍會隨著美聯儲介入在4月份繼續改善。另一方面,ECB解除國債持有限制,導致歐元走強和歐元區國債利差逐漸縮小。
美國財政部與美聯儲聯合救市,2萬億美元紓困計劃獲批。從1.2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再到參議院全票通過和總統迅速簽字,一共耗時不到10天。法案包括對個人進行直接支付、增加失業保險、對企業的貸款和補助,以及為醫院、州和市政當局提供更多的醫療資源。
法律規定,美聯儲不允許存在投資損失,所以財政部計劃將2萬億美元中的4500億美元作為保證金,為美聯儲的4.5萬億美元貸款提供緩沖墊。
美國的2萬億美元紓困計劃之后還有恢復計劃,國會眾議院院長佩洛西表示,后面仍會有多個法案出臺,如果疫情持續到夏天,美國人民仍將能收到現金支票;疫情結束后還需出臺恢復計劃,民主黨對基建計劃頗有野心。
在北美,加拿大央行宣布降息,將基準隔夜利率降低50個基點至0.25%。加拿大央行啟動商業票據購買計劃,將在二級市場買入加拿大政府債券,每周購入至少50億加元政府債券。
歐洲:“不惜一切代價”應對
在歐洲,各國領導人此前推出的財政政策已暫緩執行,同時承諾將“不惜一切代價”應對疫情。
英國央行維持基準利率在0.1%不變,維持6450億英鎊債券購買規模不變,符合預期;貨幣政策委員會一致同意本次利率決定。如有必要,央行可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
意大利總理孔特表示,意大利刺激計劃將遠超500億歐元。
長期奉行財政保守導向的德國于3月23日通過了總規模7500億歐元的紓困計劃,其中2020年追加1560億歐元的補充預算。德國議會已授予政府緊急狀況權力,允許無限制舉債,暫停了2013年以來的“債務剎車”。同時,德國議會批準1.1萬億歐元的一攬子救助計劃以保護經濟。德國的態度轉變無疑為南歐國家實施財政刺激政策解除了部分障礙,加上英國近乎慷慨的財政補助政策,全球赤字率無疑將大幅上升。
德國總理默克爾稱,歐盟面臨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只有歐盟整體成功,德國才會成功;歐盟需要經濟重建計劃,考慮了削減限制措施的選項。
日本擴大經濟對策
在亞洲,日本政府將于4月匯總的應對新冠病毒疫情擴大緊急經濟對策大致框架曝光。加上已經敲定的措施,項目費總額將超過相當于GDP約一成的56萬億日元,財政支出則預計超過15萬億日元。
新加坡推出總值480億新加坡元第二份刺激計劃,將從儲備中調出170億新加坡元來為刺激措施提供資金。新加坡金管局表示,將通過一項新的美元工具向該國銀行業提供最高600億美元資金。
印度央行決定降息75個基點至4.4%,將逆回購利率下調至4%,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00個基點至3%。印度央行行長稱,5%的GDP增速目標面臨著風險,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的規模將高達1萬億盧比。印度央行公布應對病毒一攬子監管措施細節,允許推遲償付零售及農業貸款。
IMF組織也在G20峰會上表示,目前已具備1萬億美元資金能力幫助新興經濟體,并請求G20成員國提供幫助將應急融資能力提高1倍。
IMF預計全球經濟衰退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IMF預計全球經濟產出在2020年陷入萎縮,并在2021年復蘇;萎縮的幅度以及復蘇的速度將取決于控制疫情的情況。
國際金融協會發布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負增長1.5%,其中發達經濟體將萎縮3.3%,新興經濟體將僅增長1.1%。這是該機構3月第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凸顯全球經濟形勢正日趨惡化。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表示,美國采取的貨幣及財政行動,有助避免出現類似于2008年的信貸危機。
財政赤字壓力上升
由于各國相繼采取財政措施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沖擊,不可避免引發財政赤字攀升,成為疫情過去后阻礙經濟復蘇的隱憂。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Chetan Ahya預計,美國在大規模財政刺激下,周期性調整的初級財政赤字將在2020年上升至GDP的14%(假設刺激額為2萬億美元),達到193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而2009年僅為GDP的7%。到2020年,總的財政赤字將上升至GDP的18%左右。而富國銀行則預期,美國政府可能在第二季度增加其債務1.4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2%。
Ahya稱,甚至在冠狀病毒爆發之前,全球經濟就一直面臨人口、債務和通貨膨脹的三重挑戰。從本質上講,疫情對收入構成了重大沖擊,對總需求的影響最終將產生新的通貨緊縮壓力。
隨著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減弱以及國家、家庭和企業面臨的債務水平上升,債務挑戰在短期內也將更加明顯。
意大利政府采取一系列財政刺激,并放棄了10年以來嚴密控制的預算赤字。具體來看,意大利政府正在部署至少500億歐元(合55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以應對疫情沖擊。這將使已經總計占GDP的135%的借款增加,超過德國的兩倍。
智庫Prometeia預計,意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20年將下降6.5%;預計到今年年底,歐元區第三經濟體的債務將增至GDP的150%。
財政赤字的迅速膨脹為意大利疫情過去后的經濟復蘇帶來隱憂。Scope Ratings主權評級主管Dennis Shen認為,財政失衡是一個嚴重問題,因為它們會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并為流動性帶來長期風險。
危機期間預算的“周期性”削弱有時會產生結構性后果:意大利公司、銀行和政府資產負債表在2020年的疲弱甚至會減少其在2021年或2022年的投資,一次性赤字可能到2021年甚至2022年仍不會被完全消除。
而對歐洲來說,意大利放棄預算赤字控制,將給歐央行和歐洲經濟帶來考驗。現在,意大利的財務狀況完全取決于歐洲央行來限制其借貸成本。
債務違約風險上升
而在一些更脆弱的國家,主權債務違約風險逐漸浮現。
根據研究公司Capital Economics的數據,包括安哥拉和尼日利亞在內,全球18個國家的美元計價債券目前處于不良水平,收益率比美國國債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從歷史上看,這種價差預示著違約,盡管價格變化不一定意味著一個國家會違約。
Capital Economics新興市場經濟學家愛德華·格洛索普(Edward Glossop)表示:“出現主權債務違約浪潮的可能性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最脆弱的國家包括贊比亞、安哥拉、尼日利亞和加納,厄瓜多爾已經開始進行債務重組。而在新冠病毒沖擊全球金融市場之前,委內瑞拉、阿根廷和黎巴嫩就已經出現主權債券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