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標

為什么要進行資產配置呢?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降低風險,二是滿足需求。只有結合個人情況,制訂出的配置方案才是最適合的。
隨著理財意識的提高,大家對什么是理財有了明顯的變化。早期,很多人把理財與賺錢劃等號,盡管至今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仍不少,但是學過一些理財知識的人會認為理財實際上就是做資產配置。可是,怎么進行資產配置呢?大部分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最近10年,理財行業非常流行一張圖,叫作“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象限圖”。這張圖將家庭資產分成4個部分,4個部分的比例分別為10%、20%、30%和40%。這個資產配置比例其實早就有了,只不過那時候沒有這么洋氣的名字,20年前叫作“4321理財法”。到網上去搜英文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象限圖”,結果會發現你根本找不到英文來源,說明這張圖與標準普爾公司無任何關系。
那么,我們應該依據什么標準來進行資產配置呢?這就涉及到為什么要進行資產配置了。為什么要進行資產配置呢?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降低風險,二是滿足需求。如果我們去關注一下基金產品的情況,無論是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還是貨幣型基金,它們都不會只投資一個產品,一定會做組合與配置。這主要是從風險方面考慮的,持倉過于集中,就容易出現大起大落,甚至會因重倉品種出問題,而導致嚴重虧損。以指數基金為例,行業類的指數基金(如券商ETF、軍工ETF等)比寬基指數基金(滬深300ETF、中證500ETF等)的波動要劇烈,風險要高。
想要通過配置資產來降低風險,需要用大量的統計數據進行理論計算,才能找到最佳的資產配置比例,以平衡收益和風險。對個人來說,資金量和專業水準的限制使得我們無法進行專業的資產配置。
因此,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配置資產,以目標為導向,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配置比例。舉例來說,假如你今年40歲,打算在60歲退休時擁有300萬元的退休金,目前手頭的可投資資產為100萬元,你該怎么配置資產呢?如果全部存大額存單,按每年4%的利息計算,到你60歲的時候,只能積累到219萬元,距離300萬元的目標還有81萬元的差距。如果你拿出20萬元投資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平均每年的收益率可以達到10%,其余的資金繼續投資大額存單,20年后你將擁有310萬元的資產,能夠滿足退休的需要。當然,由于基金投資可能會虧損,你能否承受這樣的風險?不能,就不要配置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可以考慮債券型基金,如債券型基金的投資收益率能達到平均每年6%,你只需要存20萬元大額存單加80萬元債券基金,就能在20年后擁有300萬元退休金了。
每個人的收入和支出、家庭資產的多少、理財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有很大的差異,根本無法找到一個通用的配置比例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只有結合個人的情況,制訂出的配置方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