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珺萌


“它來了,是如此令人期待。”
“這是真正的最后一舞。”
關于邁克爾·喬丹的紀錄片《最后之舞》一經播放,很快點燃了停賽以來趨于安靜的NBA。世界范圍內,無論是球員還是球迷們的反響都如出一轍地熱烈。據當地媒體報道,紀錄片前兩集放映僅一天后,其在ESPN上的平均收看人數就已經達到610萬,成為ESPN歷史上收看人數最多的紀錄片。ESPN社交主頁發布的《最后之舞》的內容,獲得了900萬條討論。魔術師約翰遜表示自己享受紀錄片中的每一刻,并說“沒見過邁克打球的年輕粉絲們現在終于可以明白為什么他是籃球界的GOAT(史上最偉大)。”
這部紀錄片由ESPN和Netflix聯合打造,播出時間從原定的6月提前到了北京時間4月20日。片子共計10集,以喬丹完成第二個三連冠的困難重重的賽季為起點,圍繞其與芝加哥公牛的故事展開。NBA娛樂決定在那個賽季全程追蹤喬丹,500多個小時從未曝光過的畫面匯成了今日的《最后之舞》。
或許所有人都知道喬丹是偉大的,但《最后之舞》選擇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時間點展開故事,完成了對人物性格最淋漓盡致的呈現。那個時間點是喬丹和他的公牛即將獲得第二個三連冠的賽季。
過去,總是有太多鏡頭去關注一個人怎么走向冠軍,似乎無外乎是天賦,努力,以及奪冠那一刻的天時地利人和。人物按部就班地克服困難,故事按部就班地走向高潮。于是一個個人物就在領獎臺上被符號化了。我們只記得領獎臺上的是冠軍,但冠軍在我們的腦海里并不鮮活。
我們將喬丹符號化為無所不能的籃球之神,我們知道喬丹一次又一次地帶隊走向勝利。但《最后之舞》卻呈現了一個要面對更多的喬丹。
勝利之后,要怎么繼續開始?怎么面對正在老去的隊友?怎么面對瀕臨崩析的隊伍?正如媒體所說,“隊里上下都知道那將是公牛王朝的最后一季。”矛盾從一開始就被擺上臺面了,勝利之后的分岔路口,是繼續老驥伏櫪賭一年,還是提前忍痛不破不立。
喬丹篤定地選擇了前者。這個過程里,他會殺氣騰騰,會向隊友怒吼,會面對隊伍復雜的情況會給出自己的選擇。于是,我們在知道他在籃球場上無所不能的時候,也對他無與倫比的領袖地位和自信果決有了新的理解。籃球之神,他奪冠是那么情理之中。盡管所有人都知道他最后成功了,但鮮有人知道,他的第二個三連冠如此來之不易。
“你第五個戒指的授予儀式和第一個一樣激動嗎?”
“如果考慮到我們正在追逐第六個的話,那就比第一個更激動了。”
喬丹拿到他的第五枚總冠軍戒指,然后對身邊的記者如是說。
籃球之神是喬丹,但喬丹不是一個符號,《最后之舞》用那個賽季的故事填充了喬丹的血肉,賦予了籃球之神更豐富的意義。
或許電競也需要這樣真實的一面。
當我們期待著有一個人,能在電競領域產生喬丹至于籃球的影響力時,或許我們也從記錄者的角度去考慮。因為喬丹的這些部分,既是行動,也需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