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雅 池海波
在中國兒科哮喘界素有“北陳南盛”的說法,“南盛”指的就是我們的盛錦云奶奶。今年85歲的盛錦云從醫已經整整60年了,滿頭銀發,眼神清亮,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她至今仍然活躍在醫學專業領域,看病、授課、做研究,還做起了網絡直播。2019年10月24日,在中華醫學會第24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開幕式上,盛錦云獲得了“第七屆中國兒科終身成就醫師”的稱號。

“我前段時間摔了一跤,腿腳不太方便,但是只要我去醫院做檢查,就一定會再見一見找我的病人。”剛從醫院回家的盛錦云告訴記者。
作為中國兒科哮喘界的知名專家,盛錦云是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唯一以個人名字設有掛號窗口的醫生,每天都有患者沖著她來醫院看病。談起自己85歲高齡仍然堅持在門診一線接診,盛錦云謙虛地說:“其實,我也想安心享受退休生活。后輩們都非常優秀,但是每次去門診看到那些專門來找我的病人,我能做的就是盡力多看幾個。”“算起來,我大約治療了3萬名哮喘病人。”但由于身體原因,她現在的工作量已經非常小了,早年身體好的時候,一天接診100多個患者也是常事。
1959年,盛錦云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作為優秀畢業生,她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后又響應國家號召調到甘肅工作。
回憶起自己的從醫生涯,盛錦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酒泉的一次出診經歷。“那時,我30多歲,要走幾十里路,穿越一片沙漠,去一個村子里看診。傍晚,我剛出發不久,就感覺身后有兩只‘大狗跟著我。”“走著走著,遇到一位老奶奶,她喊我,說身后有‘蟲。我在自己身上扒來扒去也沒有發現蟲子,后來老奶奶叫來她兒子,一路拿著鐵鍬護送我,才把‘蟲趕走。之后,我才知道,老奶奶說的‘蟲其實是狼。當地的風俗是不能當著狼群喊‘狼的,所以才喊‘蟲。”
最終,盛錦云在村民的護送下順利抵達需要看診的家庭。“當時,那個孩子拉了好幾天肚子,已經脫水了。我趕緊進行了治療處理,第二天孩子就好轉了許多。孩子的家人都說我救了孩子的命,我說是護送我的老鄉從狼口下救了我的命。”這段經歷對盛錦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她更加堅定了從醫的信心。“其實不只是我在救人,我也需要別人的救助,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互相依存的關系。”
“在兒童哮喘的治療中,現在還有很多人亂用抗生素,不好好用脫敏藥。從家長到一些醫護人員都存在一些問題。”盛錦云說,哮喘屬于過敏性炎癥,應該脫敏、抗敏,而不是用針對細菌性炎癥的抗生素。“我仔細想想,對于這些誤區我還是有責任做好解釋工作、科普工作的,所以我開始組織學習班,把家長聚在一起做科普宣傳。”如今,盛錦云的工作重點放在了科普宣傳上,甚至做起了兒童哮喘科普的網絡直播,成了行業“網紅”。
說到利用網絡普及醫學知識,盛錦云興致勃勃地說:“網絡直播是個很好的途徑,我在門診一天最多也就看100多人,而且不可能每個人都講得特別細。但是直播科普,一場好幾萬人看,還可以在線解答問題,效率高很多。”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老創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