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 陳洪珠 盛飛 王康 邵娜



摘 要 目的:探討“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養老機構老年高血壓患者管理中應用的效果。方法:選取上海南翔鎮福利院中患有高血壓的老年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有患者60例,平均年齡(67.69±5.40)歲,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對照組有患者60例,平均年齡(69.26±4.29)歲,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服務,對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養老管理。觀察時間為1年,比較兩組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心理狀態、服藥依從性以及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血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血壓均有明顯下降(P<0.05),但觀察組患者血壓下降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服藥依從性和對服務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有助于提高養老機構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改善其焦慮、抑郁癥狀,且提高服務滿意度。
關鍵詞 高血壓;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養老機構;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0)14-0037-04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and pension serv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pension institutions
LIU Yu1, CHEN Hongzhu1, SHENG Fei2, WANG Kang1, SHAO Na1
(1. General Practice Department of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2, China; 2. Office of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mbination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and pension service“in the manage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pension institution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Nanxiang Community Welfare Home, Shanghai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6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7.69 ±5.40) years, including 42 males and 18 females; there were 6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9.26±4.29) years, including 40 males and 20 femal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service of “combination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and pension service”,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conventional pension management. The observation time was one year, and the change of blood pressure, psychological status, drug dependence and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ood pressu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but the decrease level of blood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01).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SD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service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and pension service” helps to improve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level,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pension institutions, and improve servic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hypertension; combination mode of medical service and pension service; pension institution; application; effect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普遍存在醫養分離的現象,老年慢性病患者缺乏長期有效的醫療照護[1]。近幾年有人提出“醫養結合”是未來養老模式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破解醫養分離困境的關鍵[2-3]。醫養結合不只是醫療與養老服務體系的有機結合,而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融合,以滿足老年人對醫療服務與健康服務的需求[4]。高血壓為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并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觀察“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養老機構老年高血壓患者管理中應用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福利院養老的高血壓患者中,按照納入標準選取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納入標準:年齡60~75歲,長期居住在福利院;養老評估的生活能力級別為輕度或者中度;在二級及以上醫院被明確診斷為高血壓患者,且血壓未達標者,即收縮壓(SBP)≥140/90 mmHg 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有自主意識,可以配合問卷調查者;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預計能完成定期隨訪者。排除標準:在二級及上級醫院被明確診斷為繼發性高血壓;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疾患者;出現高血壓危象、高血壓腦病或急進型高血壓,需要住院治療等情況;養老評估的生活能力級別為特護級。
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其中觀察組60份,對照組60份,回收問卷120份,回收率100%;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飲酒史、吸煙史、體重指數(BMI)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案
對照組實施常規養護,即由福利院提供長期照料服務,做好基礎養護。觀察組在常規養護的基礎上,采用上海嘉定區南翔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探索而形成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進行高血壓管理[5-6]。(1)由福利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成立醫養結合服務小組。(2)建立醫養相結合的慢病管理信息平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福利院共享所有的養老護理信息與慢病診療信息資源。(3)由全科醫生團隊(全科醫生、護士、健康管理師、公衛醫師)提供醫療服務,具體服務內容包括每周由全科醫生查房1次,了解每位患者的癥狀、血壓控制情況;進行一對一的生活方式和高血壓用藥指導。(4)每月開展1次高血壓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高血壓的病因、診斷、治療、預防以及血壓測量等。(5)由健康管理師每月進行1次高血壓隨訪、護理指導、以及心理疏導。(6)由全科醫生負責組織聯系,每月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座談討論,交流血壓控制心得體會,共同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干預時間1年。
1.2.2 觀察指標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人員對高血壓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測量高血壓患者的身高、體重并計算BMI。
觀察指標包括:血壓變化情況,心理狀況,服藥依從性和滿意度。(1)血壓變化情況: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的變化情況;(2)心理狀況: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分值越高不良情緒越嚴重[7]。(3)服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等編制的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用藥依從性,該量表包括服藥后癥狀自覺變差時可曾停止服藥;癥狀自覺改善時可曾停止服藥;可有忘記服藥情況;可有不注意服藥情況等4個問題。若回答均為“否”,說明用藥依從,有1個問題回答為“是”則為不依從即用藥依從性差[8]。(4)滿意度:調查患者對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專業性、服務態度、解答交流情況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3 質量控制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無患者失訪。所有的量表均由被調查者本人完成填寫,不能完成者由全科醫生逐條詢問家屬填寫。所有數據由1人負責錄入電腦,另1人負責核對,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壓變化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明顯下降(P<0.05),但是觀察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下降更加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服藥依從性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服藥依從的患者數分別為30例和35例,服藥依從率分別為50.0%和58.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839,P>0.05);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服藥依從的患者數分別51例和41例,服藥依從率分別為85.0%和68.3%,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658,P<0.05)。
2.4 兩組患者的服務滿意度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3.3%,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78,P=0.02,表4)。
3 討論
“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由養老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在提供常規的養老服務基礎上由全科醫生服務團隊為患者提供定期查房、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慢病管理與隨訪、心理疏導等健康醫療服務[9],較好的解決了傳統養老模式的供需矛盾和缺點,為養老機構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10]。養老與醫療有機融合可優勢補充,資源共享。
本次研究發現,干預后觀察組的用藥依存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血壓降低水平也優于對照組,說明實施“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能夠提高患者服藥依存性,更好地控制血壓。“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借助專業的醫療服務對養老機構的高血壓患者進行管理,通過定期查房和體檢,隨時了解患者血壓控制的情況并及時調整降壓方案,提高了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健康宣教和隨訪可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規律服藥習慣。
由于高血壓患者病程漫長,血壓容易波動,長期病痛的折磨可導致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容易受到影響,表現最多的是焦慮和抑郁癥狀[11-12]。而“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基于醫療與養老的有機融合,不但能顯著提高血壓的控制率,而且能改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問題,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13]。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的SAS和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在養老機構采用“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可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疾病認知,讓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得到康復。
隨著“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探索逐步深入,其重要性愈加明顯,特別是對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實施可持續性的醫療監測和預防指導,可有效規避疾病的加重或突發[14]。臨床調查也顯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管理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患者效果顯著,滿意度高[15-16]。
參考文獻
[1] 鄭函, 王夢苑, 趙育新. 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 2019, 35(4): 512-515.
[2] 余瑞芳. 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現狀、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學, 2014.
[3] 張陽. “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服務研究: 以大連市A養護院為例[D]. 大連: 大連海事大學, 2017.
[4] 羅飛. 構建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 智慧健康, 2019, 5(5): 14-15.
[5] 陳洪珠, 仇燕青, 陳瑛, 等. 醫養結合模式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內容探討-基于上海市嘉定區醫養結合服務內容供需方調研[J].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 2017, 20(24): 2948-2954.
[6] 陳洪珠, 喻萍, 仇燕青, 等. 醫養結合模式下養老院老人對醫療服務質量的滿意度調查分析-以郊區福利院為例[J]. 中國衛生產業, 2019, 16(15): 1-6.
[7] 譚月霞, 陳國賢, 王偉民. 家庭病床患者慢病伴焦慮抑郁情感障礙的調查[J].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7, 38(2): 121-122.
[8] 許衛華, 王奇, 梁偉雄. Morisky問卷測量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7, 15(5): 424-426.
[9] 陳剛, 肖云華, 孟新, 等.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機構實現醫養融合的實踐探討[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28): 190-191.
[10] 廖生武, 朱宏, 譚碧慧. 社區老年慢性病人群“互聯網+醫養結合”健康故那里服務困境及對策[J]. 中國全科醫學, 2019, 22(7): 770-776.
[11] 廖金敏, 王希林, 劉粹, 等. 社區人群高血壓共病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和危險因素分析[J]. 中華醫學雜志, 2014, 94(1): 62-66.
[12] 李夢陽, 趙岳, 宋穎, 等. 老年慢病患者對抑郁、焦慮情緒認知與識別的研究現狀[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6, 14(4): 72-76.
[13] 孫偉斌, 衛玉康. “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對居家養老生命質量、心理及高血壓控制的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 2016, 32(19): 173-176.
[14] 俞惘英, 樂嘉宜, 練緩妓. 探索構建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可行性[J]. 上海醫藥, 2016, 38(2): 47-49.
[15] 劉璟瑩, 楊繼鵬, 劉彥慧.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醫療服務滿意度量表的構建及信度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7): 841-846.
[16] 朱丹. 醫養結合管理模式在養老機構老年慢性病病人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醫院管理, 2019, 5(14): 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