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雨 丁一杰

摘要:從古至今,音樂一直是區(qū)域文化研究的焦點。興國山歌《贊八仙》客家跳覡儀式中的祝贊山歌,也是研究方言對興國民歌隱沒影響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從《贊八仙》的音樂型態(tài)出發(fā),重點分析民歌《贊八仙》的語言與旋律關系,探索經(jīng)典民歌的獨特魅力,展現(xiàn)《贊八仙》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興國山歌;贊八仙;結構;語言;旋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2-0125-01
一、興國方言的語言特點
為了躲避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自然災害打擊及瘟疫的流行,贛州山民從北方遷到南方。贛州客家先民在歷經(jīng)三次南遷的途中,被當?shù)厝罕姷奈幕瘽撘颇?。興國具有贛南客家獨特方言、文化、風俗,是典型的漢族民系之一。在此誕生的興國山歌,不僅是當?shù)匕傩丈畹闹匾M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綺麗瑰寶的代表。
語言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歌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區(qū)分各個地方民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方言。客家方言最為不同的就是押韻和聲母發(fā)音,受客家文化得影響,發(fā)聲時的音調需特別注意。譬喻,常見的贛南山歌音調“哎呀嘞”,傳聞源于伐木工人勞動時的感觸,故在演唱時需注重這一情態(tài)。口語化、生活化的語言在方言語調和唱腔音調的結合下,成為贛南民歌的特色語言。這不單加強贛南百姓濃重生活氣息,且對贛南民歌演唱風格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客家話源于漢語方言,因此多有相同,但古字上聲的客家特色將濁輔音讀了IA,曾經(jīng)濁聲母IA讀的話,比濁聲母更多這一部分。
二、山歌《贊八仙》的語言結構
興國山歌大體可分為生產(chǎn)勞作歌、情歌、革命歌、民俗歌等四大類型。相傳已久的民間祭祀和習俗等儀式上都有師父會米跳覡。諸如,喬遷新居、紅白喜事、誕子等。在這個儀式上,音樂隨同儀軌完成有關的儀式,并在主要實施各項科儀事項成為重要依托。跳覡儀式中的重要構成之一就是《贊八仙》。山歌《贊八仙》的歌詞用凝練的字,表達了深遠的含義。它共有10句28小節(jié),“鐵拐仙師道法高,鐘離仙師把扇搖”這兩句歌詞決定全曲的韻轍為遙條韻“ao”。整體的歌詞依據(jù)旋律可分為2+4+3(鐵拐…把扇搖+國舅…奏玉蕭+仙姑…上九霄)結構。第8-10小節(jié)、第20-22小節(jié)中有6小節(jié)小鑼伴奏的間奏。《贊八仙》使用賦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平鋪直敘的講述鐵拐李、漢鐘離等八仙賀贊的景象。將八位仙人賀贊的一系列內容緊密關聯(lián)在一起。
三、山歌《贊八仙》旋律與歌詞語言的結合
五聲微調式的山歌《贊八仙》,是有歌頭和插入句的七字句歌曲。第二、六句之后敲擊小鑼的間奏,將全曲分為二、四、二形式三個部分,結構極為對稱。韻尾“高、搖、桃、蕭、霄”等字均為ao[a u]韻。特性音調旋律用一個字唱出。句首“哎呀嘞”確定re音是全曲最高音,第一部分圍繞dol、re、la音展開第一句,第二部分旋律改編自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對應第一部分。該山歌的音樂結構示出如下:
五聲徵調式為《贊八仙》描繪了八仙齊聚祝賀的歡樂喧囂場景,“sol”音給了歌曲一個完滿結束。這首作品的節(jié)拍在3/8、4/8、5/8間靈活自由運用,很好地為敘事的平穩(wěn)旋律音調奠定了基礎。按照語言的自然停頓,《贊八仙》中的唱詞內容可劃分為:哎呀嘞!鐵拐/仙師/道法/高,鐘離/仙師/把扇搖;國舅/手執(zhí)/陰陽板,采和/籃內/獻蟠桃,洞賓/背揹/青鋒劍,湘子/瑤池/奏玉蕭;仙姑/飲盡/長生酒,你幾曉得崖心肝哥,果老/騎驢/上九霄?!睂φ兆V例可發(fā)現(xiàn),這種語氣的自然停頓,與旋律中節(jié)奏吻合,而且下劃線部分與旋律重音一致。這種吻合與一致也恰恰證明山歌旋律與歌詞語言的緊密結合。而在用方言演唱歌詞內容時即體現(xiàn)出了這種隱沒關系。方言字的歌詞和曲調匹配,以滿足敘事歌曲的要求。因此,字調的變化在歌曲中依靠旋律表現(xiàn)形式,目的是讓觀眾了解字義和提前知曉歌曲的停頓、結束。
客家先民在長達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長期勞動生息中即興創(chuàng)造了興國山歌。其感情真摯、內容豐富、曲調悠揚,是漢族眾多山歌中不可多得的瑰寶。興國山歌活潑且有生氣,樸實純真的講述農(nóng)村生活中常見的事與物。社會與技術都以白駒過隙般的速度在發(fā)展,城市化的步伐沒有止息。興國山歌賴以生存的農(nóng)耕環(huán)境遭受到?jīng)_擊,正如我國其他傳統(tǒng)文化般而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危機。以興國山歌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無不肩負著一個國家文化的根和靈魂。雖然一個國家在科技前進的路上,但永遠不能忘記傳統(tǒng)文化的根。
參考文獻:
[1]楊婷,唐玉琴.瀲江鎮(zhèn)方言在興國客家山歌《贊八仙》中的表現(xiàn)[J].大舞臺,2013(02).
[2]謝留文.客家方言語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胡安順.音韻學通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1.
[4]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xiāng)土社會[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