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華
摘 要: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立根之本,高新技術產業是經濟提速的主要途徑。雖然近年來我國總體經濟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但是有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態仍然遲緩。因此,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刻不容緩。我們應該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深入研討,明確這些地區的優勢和劣勢,確定發展思路,制定詳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合理利用政府和市場的資源支持,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備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發面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但是仍然不能和國際先進水平比肩,而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更加不容樂觀。雖然也存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成功案例,但是少量個例不能代表整體,因此,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們就針對具體的發展戰略進行簡單分析。
1 明確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和困難
放眼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未來,雖然我們報以將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后發劣勢轉化為優勢的美好希冀,但是縱觀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必須承認這些地區當下的經濟要素等客觀條件并不足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眾多經濟產業中的一種,它的發展不能脫離相關產業的整體,在經濟增長的歷程中,高新技術產業必須有相關的產業支持,它不能解除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關系,無法做到獨立發展。經過對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地區欠缺經濟要素這一重要條件,市場拉動的效用微乎其微,主要發展手段大多依賴于政府的優惠政策,這些手段不在市場拉動的范疇之內,政府推動的作用比重太大,使得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深重的“新興加轉軌”痕跡[1]。
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基礎條件不足是最大的困難。經濟的落后就會造成高新技術產業后繼無力,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缺乏生產要素。從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具體經濟條件來分析,吸引外來資金的主要方式大多依靠地區內的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自然資源,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只能帶來非高新技術產業,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明顯。不利用這樣的方式,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又會陷入資金、人才、技術匱乏的困境。因此,如何將相關產業和市場資源轉化為技術,快速實現資金的完備和產業技術化,是消除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弊端的主要切入點。
2 合理利用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的資源支持
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離不開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的資源支持,因此,妥善處理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之間的關系,并合理利用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的資源支持,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過程中,政府如果無動于衷,高新技術產業就難以形成,政府如果推動過度,則會讓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出后發劣勢,政府一定要注重推動力度和介入時間。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初期,政府可以介入并利用優惠政策等非市場手段加以扶持,建立相關的制度、建設支持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將高新技術產業推入正軌。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后期,政府應該為市場讓路,發揮市場拉動的作用,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行支持和調控,發展目標側重于產業市場建設,才能讓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兩者的關系平衡,收獲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效果[2]。
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順應本土特征
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應該符合地區的本土特征,經過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特征的分析和總結,明確發展方向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第一,傳統產業升級原則。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傳統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資金積累,這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礎,優先改造傳統產業可以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步伐。第二,制造業先行原則。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制造業擁有低成本勞動力資源,與發達地區相比這是優勢,所以在經濟步伐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應該本著制造業先行的原則,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勞動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力。第三,促進新技術產業化原則。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技術要求很高,將國際上面臨淘汰的成熟技術加以改良合理利用,不僅可以節約知識產權成本,也能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加速經濟效益增長。所以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相比于技術創新,技術產業化更為重要。
4 實施具有經濟不發達地區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策略
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實施具有經濟不發達地區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策略,主要有兩套戰略模式:第一,區域整體產業高新技術化模式。高新技術產業并不是一種“前無古人”的產業類型,通常是由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傳統產業轉型而來。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由于基礎條件的限制,想要尋找技術突破點將某產業做強的難度很大,所以將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比高新技術產業化容易一些。區域整體高新技術產業化向產業高新技術化轉型,是一種將聚集和分散思維有機結合的發展戰略模式,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物質資源和技術資源,既能體現地區特色,也是更適合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發展模式。第二,創新驅動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經濟不發達地區逐漸不能依靠廉價的土地資源來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模。因此,經濟不發達地區應該更珍惜區域內的土地資源,注重資金引入的同時,更應該爭取引進更多具有高技術和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發揮優質企業的帶頭作用,帶動全區的高新技術發展。在創新驅動模式中,首先應該加強經濟不發達地區內產業的整頓工作,清除掉不符合高新技術產業標準的企業。同時大力推廣“窗口入區、實體在外”的總部模式,既能節約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土地資源,也更便于管理,還能滿足技術創新要求。此外,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時,還應該融合虛擬科技園的建設理念。虛擬科技園融合了網上服務和網下服務,入網即代表了入區,既順應新時代經濟管理的潮流,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是一種適應我國國情和具有不發達地區特色的發展模式。在不久的將來,虛擬科技園模式將全面鋪展,成為主流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經濟不發達地區積極推廣,可以有效觸發地區的“后發優勢”,促使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模式緊隨發達地區的創新思路,進而實現創新驅動的發展理想[3]。
5 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不發達地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并不理想,減緩了我國總體經濟的增長速度。雖然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面臨重重阻礙,但只要正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計劃,協調好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之間的關系,推行具有地區特色的發展戰略模式,一定可以觸發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后發優勢,使其能以蓬勃之姿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高鳳蓮,李剛.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5(06):42-45.
[2]朱先奇,高鳳蓮,李剛.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后發經濟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5(04):119-122.
[3]鄧建基,喬新力,王志翔.經濟欠發達地區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路子[J].領導科學,1993(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