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臺灣問題作為我國長期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難題和重點。黨一直遵循著實事求是的解決態度,在對臺問題上根據時代和形勢變化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對臺戰略的演進歷程(武力解放戰略-和平發展戰略-和平統一戰略);其次,基于馬克思主義,闡述了堅持“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對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了大力發展經濟和加強文化交流也是打破兩岸僵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 臺灣問題 戰略演進
一、中國共產黨對臺戰略演進
(一)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對臺政策變化是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共提議使用武力解放臺灣,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這不僅是中共解決內戰和祖國統一的思想,也是應對美帝國主義,不使臺灣問題復雜化的需要。但是,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干預,臺灣的解放問題越來越棘手。直到1953年毛澤東指出:“我們現在可以騰出手來,該集中力量解決臺灣問題了。”[1]當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反對勢力和美帝國主義的一次嚴厲打擊,表明了黨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強烈意愿。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開始出現有利于中國的一面,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成為了黨的新的工作重點。毛澤東等中央集體對臺灣也開始實行和平解放的政策。1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周恩來總理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以和平的方式爭取臺灣的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過程中有許多和平解放的例子。只要美國不干涉中國的內政,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將會繼續增長。”[2]
(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
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步入了一個嶄新時代。根據當時的國情和國際環境,鄧小平著眼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繼承了毛澤東和平解決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3]這一科學的戰略構想也成為了新時期實現臺灣和平解放、處理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實事求是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決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將目光著重于經濟建設層面。“我國神圣領土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的說法,[4]來替代一直所說的“解放臺灣”。這個轉變,體現了黨對和平的追求,也是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智慧結晶。1982年“一國兩制”的概念第一次由鄧小平提出。這個創新性的概念,就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在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臺兩地為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方針結合了兩岸的實際情況,更加科學合理。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一國兩制”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寫入憲法。中央領導小組也一直在不斷探索,特別是在香港和澳門的實踐中,使其成為具有理論基礎、政策指導和實踐經驗的完整、豐富的科學構想,也為臺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鋪平了道路。
(三)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
江澤民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三代集體領導,繼承和運用實踐來檢驗“一國兩制”的概念。綜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江澤民制定了新的改革開放政策。重點還是以發展兩岸關系為基礎,旨在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帝國主義一直為臺灣提供資金、武器和政治支持。臺灣利用這種外部條件逐步向分裂的方向發展,開始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這對和平統一政策是一種嚴重的挑戰和威脅。鑒于世界格局和兩岸關系的重大變化,當時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結合了中國的發展戰略,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重要講話。對原先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進行了深刻闡釋,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中國共產黨對臺灣政策是適應歷史發展和變化的,在不斷地進行合理的調整和適應,這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一直所持有的極高政治態度和政治智慧。
(四)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領導集體對臺政策的四點意見
2002年十六大召開。第四代領導集體以胡錦濤為代表,充分吸收了已有的政策優勢,進行了理論創新。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兩岸和平與發展的新政策和新主張,使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央的對臺政策還是以“和平發展”為主要思想。對臺政策的立足點是臺灣同胞、民族的共同利益,出發點是為了兩岸和平、祖國的和平統一。
胡錦濤對兩岸關系發展提出新的四點意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 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 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 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5]胡錦濤進一步強調了臺灣問題的未來工作,是繼“一國兩制”和“八項主張”再次顯示了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但決不容忍“臺獨”。絕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和方式將臺灣與祖國分開。
(五)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新領導集體對臺政策的新發展
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繼承前四代中央領導的對臺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臺灣工作戰略。
2017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作了報告:“解決臺灣問題,是為了維護民族利益。必須繼續貫徹‘一國兩制的戰略方針,強調和平解決。希望能在和平中推進兩岸發展。對于‘九二共識,這是對兩岸關系性質的一個界定,也是關鍵。深刻理解這個共識的意義,兩岸就可以進行和平的對話談判,也就能夠實現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對于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我們必須予以尊重理解。同時,大陸愿意分享發展機遇,促進兩岸共同發展。不斷深入兩岸的經濟、文化合作,形成互利互惠的局面。大陸會為臺灣同胞在大陸的生活、學習提供同等的幫助,促進臺灣同胞在大陸的發展。中華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紐帶,我們要大力弘揚。利用好文化的力量,實現民族的凝聚。對于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步。對于任何企圖分裂祖國的行為和勢力,加以嚴厲打擊。對于‘臺獨勢力,我們必將嚴懲不貸。我們有足夠的信心維護祖國的統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6] ”這次報告,是對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對臺灣工作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的高度概括和全面總結。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完成臺灣和平統一”,進行了重要論述和創新理論。對于歷史任務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解決,理論和實際的經驗也完全成熟。這份綱領性文件的意義非凡,是指導新時期解決臺灣問題,謀求祖國和平統一的行動指南。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分析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包括: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7]所以我們黨歷代領導集體對臺灣問題的解決,一直在實踐中探索。根據實踐得出的結論進行方針制定。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并且處于由淺至深、由低級向高級變化的過程。我們黨在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上也是通過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持續對臺灣戰略和治理觀念進行調整的。第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識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實踐的檢驗。認識之間的相互檢驗是沒有意義的,唯有實踐才能檢驗認識。如果實踐中發現認識解決不了臺灣實際問題,應該在未來實踐中持續觀察并加以調整。根據實際,不斷進行認識創新。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對實踐起著指導和服務的作用。歷代領導集體思想產生于實踐又反之為具體的實踐要求服務。這些思想的理論與現實價值不容置疑,意義重大。
結合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關于海峽兩岸的治理原則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黨充分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辯證觀點,在實踐中認清臺灣問題的本質規律并充分發揮黨的能動性對其加以改造,為深入探索兩岸關系發展的新思路,為臺灣政策的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三、兩岸關系的前景與展望
回顧中國共產黨對臺戰略的演進過程,不難看出,“九二共識”是對兩岸關系性質的一個界定,也是關鍵,是實現海峽兩岸和平的政治基礎。“一國兩制”仍是實現和平統一的最佳選擇。[8]從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的轉變。同樣,兩岸的不平衡和不穩定發展也決定了生產關系的差異和多樣化。因此,正確處理兩岸關系,既不能單方面否定生產方式,也不能把生產力水平孤立的去看,應遵循各自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現狀,以控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平衡,理性地看待雙方的共性和差異,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9]大力發展經濟加強文化交流也是打破兩岸僵局的有效途徑。
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人民群眾。兩岸統一,不僅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也是從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出發。兩岸的統一,是符合歷史和時代的需要的,是實行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前提。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解決臺灣問題必須以人民群眾為基礎,切實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采取正確政策措施做好臺灣工作。中國夢既是國家、民族的夢,也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每個中華兒女的夢,同我們每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相連。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10]所以,祖國統一是兩岸同胞的一致訴求,我們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做好兩岸的溝通交流。祖國統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歷史任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根本任務。相信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能夠以一往無前的政治勇氣、決勝千里的高超軍事謀略和政治智慧,謀求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能夠實現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的完整統一心愿。
參考文獻
[1]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毛澤東大戰略[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374
[2]陸建洪.論周恩來關于臺灣問題的思想[J].江海學刊,1999(05):129-133.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一屆三中全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10.19
[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07(21):3-22.
[6][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001).
[7]學習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J].求實,1982,(z1).
[9]查文曄,陸華東.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J].臺聲,2019(21):18-19.
[10]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時強調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 [N].人民日報,2015-03-05.
(作者簡介:于丁一,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內法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