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萌
“精準扶貧,無數望山、下山、走出大山的憧憬因其變得可行;扶貧先扶志,像是在她們心中悄悄埋下一顆種子。這顆種子,關乎走出大山,關乎未來與希望?!边@是由國務院新聞辦指導、華中科技大學學術支持、中國外文局主辦的2019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一等獎作品《山》中的一段話,也凝練了中國精準扶貧的初心與縮影。
一等獎作品《山》以紀錄片紀實手法呈現,主創團隊成員劉詩琪、張圣哲、文子玉、廖文龍、石婧媛、和苗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她們通過聚焦“精準扶貧”背景下云南臨滄大山深處的三戶小家,展現了動人的中國精準扶貧故事。
2012年以來,高校作為公共部門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扶貧工作,把高校專業特色優勢與定點扶貧縣發展短板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經成為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3年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在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扎實有效開展精準扶貧,實施多樣化立體幫扶——從產業扶貧到健康扶貧再到規劃扶貧、教育扶貧。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臨翔區于2019年成功退出貧困序列,而華中科技大學的扶貧工作兩次被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考核為最高等級“好”,扶貧項目連續三年獲評教育部十大典型項目。
基于這樣的背景,團隊成員在云南臨翔走泥路、遭塌方,遇到一系列的困難,遇到的采訪對象給了他們十分大的內心震撼。主創成員文子玉說道:“也許因為那些大山,他們正在經歷一些貧苦和磨難,但也正是這些大山給予了他們非常寶貴的堅韌、勤勞這些品質?!?/p>
作品取材于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焦點聚焦在該區螞蟻堆鄉受益于國家扶貧政策的三戶人家,通過紀實手法,以“山”作為串聯三個主人公故事的意象。
具體而言,主人公小芯——望山,這個眼部患血管瘤的小姑娘因為家境貧寒險些失去治療的機會,好在,在華中科技大學醫療扶貧隊的幫助下,小芯獲得了免費手術的機會。于小芯而言,她渴望著能有一天,雙眼一起張開看清家門前的大山。
主人公小云——下山,小云的老家曾在海拔2130米的大山深處,過高的海拔和不便的交通讓她們家日子過得拮據苦澀。受益于政府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小云一家已從山上搬到山腳下的“驛亭新村”。在新家,小云父母在由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提供技術幫扶的蔬菜大棚中工作,家里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變得好過多了。
主人公小水——離山,小水是個家境清寒但又品學兼優的孩子。因為知道家里經濟狀況,爸爸每個星期給的50塊生活費,小水只花30元。在學校中,華中科技大學支教團的老師讓小水有機會看到了大山外的世界,這也在小水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走出大山,上大學。
該作品以學生觀察到的小視角、小切口,呈現出國家扶貧的大主題、大政策。主創團隊通過真正走進山區,走進社會的脈絡,了解與記錄了社會的需求所在,一個個動人的細節呈現出一個真實的、立體的精準扶貧現狀。山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精準扶貧的感恩與對未來的向往,這些質樸的感情在作品中流動。也正如主創成員劉詩琪所言:“紀錄片的魅力在于呈現最接近事物本質狀態下的一種情感。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把這種抽象的東西具體化?!?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1/02/qkimagesgogjgogj202013gogj20201310-2-l.jpg"/>
作為指導老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的劉杰老師認為,故事作為一種話語形態,其感染力與傳播度的大小,取決于價值內核和外在符號兩個方面——價值內核旨在引導建立觀眾的社會共識,外在符號旨在激發觀眾的共情心理。他指導團隊努力在這兩個方面做文章。在價值內核上,將平凡人的生活渴望植入國家精準扶貧的宏觀戰略中,而教育、健康、住房恰恰又是國人最為關注的議題。因此,他們選擇三個普通家庭有關教育、健康與住房的故事展開,引導觀眾理解國家宏觀政策在平凡人家中的落地效果,也引導觀眾理解平凡人堅韌不屈的向上姿態。在外在符號方面,選擇三個家庭中的小女孩作為敘述主角,分別對應“下山”(異地搬遷)、“望山”(醫療救助)、“出山”(教育扶貧)三個子主題,用接近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還原最為真實的生活場景,激發觀眾的樸素情感和內心共振。
“此外,我們也相信,在這片土地上,《山》這樣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告訴我們那些希望與未來的寓言。”劉杰老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