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漫漫
◆摘? 要:近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不僅致使許多人喪生而且也導致了企業停工、學校停課、交通停運等給世界經濟和人類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失。據現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是由人類食用野生動物行為所導致的,人類不計后果地過分捕獵、食用野生動物不僅會感染它們身上攜帶的病毒,也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帶來嚴重的生態危機。當前人類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生態問題,究其原因可歸結為由人類片面追求個人利益主導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所導致,綠色發展是擺脫異化結果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生態危機;綠色發展
價值觀是人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和評價,表現為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價值觀對人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引導的作用,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積極與消極之分。所謂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一種把人類作為世界的中心,把人類放在首要位置觀察萬物的價值觀。鑒于有些學者認為人是思維主體、人有實踐能力、人能促進發展等觀點承認人類中心主義這一思想的合理性,在這里有必要說明本論文所論述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是在對自然界貪婪地索取卻不講回報的過程中給自然界造成功能性損傷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
一、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是導致人與自然對立的根本原因
人類歷史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人類始終與自然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就像馬克思所說的:“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自然界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而且提供了生產和發展資料,人類靠自然界得以生存和發展,人靠自然界生活。
隨著近代工業革命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對星云假說、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電磁場理論等自然科學知識的發現和掌握,人類在“知識就是力量”信念的引導下,角色逐漸從神主宰一切的“宿命論”者向人衡量萬物的“人為自然立法”者轉變,態度逐漸從敬畏自然轉變為征服自然。作為“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的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的支撐下迅猛升級,其“變革了整個自然界,結束了人們對自然界的幼稚態度和其他的幼稚行為”,以科學技術“武裝”的生產力越發展,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增強,同時在機器大工業的帶動下,人類可以進行大規模、高效率、增利潤地生產,這加劇了對自然界攪擾和攫取的頻率,打破了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間內,生物與環境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狀態中構成的統一且緊密聯系的整體,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在以狩獵采集為主的原始文明和以耕織自足為主的農耕文明歷程中人類活動都對自然界產生了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尚處在自然界可自行修復的范圍內,并沒有帶來嚴重的生態惡果,而在以機器生產為主的工業文明時代,在科學技術支撐的前提下“對自然界的真正蔑視和實際貶低”的思想大行其道,人類開始對自然界盲目且過度地利用和開發,這種生態系統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生產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導致了生態環境惡化,生態系統失衡。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不是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的“元兇”,作者認為人與自然對立的“罪魁禍首”應歸結為人類具有的“人類中心主義”這種錯誤價值觀的引導。
美國著名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曾經指出:“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人類對巖石、河流或生態系統毫無義務,對鳥或熊也沒有任何義務,完全否定大自然的價值,這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看法。”價值觀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把自然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不用付任何代價的資源寶庫,把自然看成是臣服于人的奴隸。在這種價值觀驅使下,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宰者,給自然按照人類的價值尺度打上“人化”烙印,人可以從自身利益出發無節制地對自然進行索取與征服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種價值觀念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和對立。
二、生態危機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的嚴重后果
馬克思認為異化是主體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并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來反對主體自身。在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人類讓世界聽命于自己的擺布,姿態橫蠻急躁。”,人類站在自然之上俯視一切,對自然的“頤指氣使”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人類對自然界的攪擾能力和范圍不斷加深,給自然界帶來了難以自我修復的功能性損傷,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和對立。
從中國古代先賢的“竭澤而漁,豈不得魚,而明年無魚”“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到一百多年前恩格斯的“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等都是對人類貪婪、自私行為結果的預判和警告,但這些擲地鏗鏘的訴求并沒有“澆滅”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引導下的欲望“火焰”。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人類盲目且無節制地界入、利用和開發自然界,違背了自然法則,破壞了生態環境致使因得不到及時修復的生態系統失衡。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且緊密相連的整體,只要發生微小的變化就會以“蝴蝶效應”般的情形帶來巨大的變動,而這種變動就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的結果即生態危機。
當今世界生態問題嚴峻,涉及方方面面,是全球性的問題如全球變暖、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問題并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災害,而是指由人類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的行為導致的環境質量降低、生態秩序紊亂、生態系統失衡而產生的持續性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安全和發展進步的現象。這種主導著人類破壞生態的行為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產生生態危機,而作為異己力量的生態危機又因人類自身的盲目和貪婪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構成威脅,人類正在遭受著自然界對自己的懲罰,自食異化惡果。
誠然,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就是自然界對人類“報復”。市場上非法進行的野味交易、執法部門查獲的一具具被冷凍的野生動物尸體、某人在朋友圈炫耀的“食野”“食鮮”的照片等事件都顯示了人類的貪婪與欲望。據現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是由人類食用某種野生動物的行為導致的,歷史上許多人類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等都來源于野生動物。長期以來,偏安一隅的野生動物一直與人類保持著遙遠的距離,但是由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所產生的貪欲支配著人類一次又一次地無視“生態保護紅線”去大肆地獵殺、食用野生動物。有數據顯示,目前70%的新發傳染病均來源于野生動物,病毒與作為病毒宿主的野生動物一直相安無事的生活著,但是由于人類無節制地介入,擾亂了它們生活的環境,導致各種生物緊密相連的生態系統出現裂痕,生物多樣性減少,使病毒的宿主減少或消失,以致食用野生動物的人類遭到病毒的攻擊,造成重大的公共安全衛生事故。如今“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肆虐,不僅奪走了人的生命而且也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
人類對自然界的為所欲為,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的態度導致人類必須承受“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結局,人類凌駕于自然界之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錯誤思想必然會產生一種異己力量來與人類對抗,這種異己力量就是會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危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們不要做“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陶醉于暫時的勝利且目光短淺的人類,我們對自然界的每一次不羈地侵擾都會埋下罪惡的種子,在沉溺于征服自然界卻短暫相安無事的不經意間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主導著人類對自然界的罪惡行為,在沒有尊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一味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界一味地索要,只講從自然界獲取來生存的權力而忽視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遵守自然法則等的義務。人類一次又一次破壞生態系統導致生態危機,生態危機一次又一次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挑戰,這種循環并非無限且會隨著自然資源枯竭和人類發展受阻而使人類和自然界兩敗俱傷,“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自然界埋下的惡果必然要自己消化。如何才能緩解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給自然界帶來的損傷,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生態危機給人類的造成的威脅,如何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價值觀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是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急需我們重新審視、嚴肅思考的問題。
三、綠色發展是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的有效方法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人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物質結果,人靠自然界生活,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人類在快速實現現代化的同時由于對自然界的過度索取也嚴重破壞了生態系統,各種生態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生態危機則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無情報復。在這種由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異化產生的生態危機的重重壓制和付出巨大且慘痛的代價下,人類必須果斷拋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來主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積極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價值觀引導下的人類可持續發展,邁進生態文明時代的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發展是人類擺脫生態危機威脅并使人與自然由對立走向和諧的有效方法。
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的行動指南。綠色發展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解決人與自然對立的根本遵循。人靠自然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人類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遭到它的報復,這個規律誰都無法與之對抗。綠色發展就是要改變人類中心主義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傾向并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杜絕濫用自然資源行為,給自然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幫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格局,共建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
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目標是在實踐中完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是要扭轉人類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忽視自然規律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帶來的人與自然對立的破壞生態系統的理念,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形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宗旨的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新時代邁進。
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生態危機頻發的當代社會,遵循綠色發展能夠保障人類長久持續的發展。綠色發展就是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以資源承載力為基礎,有節制地利用自然能夠保障人類永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自然界的資源并非用之不竭,綠色發展就是要防止人類因急功近利和貪欲而形成的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的行為從而指導人類要形成“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的長遠眼光和發展戰略,意識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人類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如恩格斯所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歷史進步的前提是善于化危為機,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人類在生態危機頻發和此次疫情肆虐的磨難中要明白愛護自然得之慷慨饋贈,破壞自然遭之無情懲罰的規律,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扭轉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形成綠色生活、生產和消費方式,完善法規制度,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保障人類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7.
[2]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49.
[5][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楊通進,譯.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
[6][德]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M].郜元寶,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14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8.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10]郭貴春;殷杰等,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3.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3.
[13][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