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業廣告翻譯活動隨處可見,但翻譯質量良莠不齊。本文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在目的論三原則的指導下探討了商業廣告翻譯的策略,以期該文對商業廣告翻譯有所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目的論;商業廣告;目的原則
當下廣告傳播意識越來越強,商業廣告已經成為商家宣傳推廣的重要營銷手段,商業廣告翻譯作為非文學翻譯的一種,以推廣產品和服務為目標。基于商業廣告的語言特點和目的,本文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在目的論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的指導下探討了商業廣告翻譯的一些基本翻譯策略。
1商業廣告概述
“廣告”一詞源于拉丁語advertere,意為“喚起大眾對某種事物的注意,并誘導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種手段。商業廣告是廣告的一種,其實就是向潛在的廣大消費者群體介紹商品,激發其對某種商品感興趣,從而促使其購買的一種手段。因此,商業廣告具有提供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以及誘導功能。(孫豐田,2016)商業廣告語言特點鮮明,具有極強的通俗型、規約性、模糊性和藝術性,多用押韻、雙關、對仗、幽默等表現手法,展現廣告強效的勸說功能。
2目的論及其三原則
目的論是Hans J.Vermeer于1978年出版的《通用翻譯理論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提出的。Vermeer的目的論是德國功能主義學派的核心。Vermeer試圖擺脫對等理論的束縛,并建立了目的論。希臘語“Skopos”的意思是“目的”,“目標”。Vermeer認為,翻譯行為是由其目的決定的。翻譯決定基于目的,換句話說,應采用哪種策略取決于其目的。(Reiss&Vermeer,1984:105)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因此,譯員應在翻譯過程中考慮翻譯的目的,翻譯策略的選擇應以翻譯的目的為準。為了完成目的,必須在功能上轉移源文本,同時要考慮目標受眾的期望。(Reiss&Vermeer,1984:112)目的論可以為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1984年,Vermeer和他的老師Reiss寫了一本書,名為《翻譯理論通論》(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進一步闡述了目的論,并總結了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是目的論的基本原則。Vermeer指出,翻譯行為理論的最高原則是“目的原則”。任何行動都取決于其目的。(Reiss&Vermeer,1984:110)連貫原則指翻譯應該是目標讀者可以接受的并且具有可讀性,并且與目標讀者的情況保持一致。在Vermeer看來,生產者(源文本的作者)和接收者(目標讀者)正在交流,而這種交流不僅僅是確認理解,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Reiss&Vermeer,1984:119)成功的互動意味著接收者準確地理解了原作者,這非常需要翻譯的連貫性。忠實原則是指源文本和目標文本之間的連貫性。所需的形式取決于譯者對源文本的解釋和翻譯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模仿”是一種特定形式的忠誠。這種連貫性取決于譯員對原文本的理解。Vermeer認為,忠實原則是傳統的“客觀正確性”,并且是一種旨在一致地傳輸源文本的翻譯動作。(Reiss&Vermeer,1984:123)他還提出,如果有必要,翻譯人員應該咨詢源文本作者以更好地理解源文本。
3目的論指導下的商業廣告翻譯策略
不同文本類型應該有不同的翻譯策略。就商業廣告而言,其屬于呼吁型文本,具有呼喚關注、勸導消費的目的和功能。商業廣告翻譯成功取決于市場、消費者的認可,能夠把原來的廣告理念和目的傳達給目的語受眾上。因此譯者可以在目的論三原則的指導下,力圖保證源語言中的效果與譯入語的效果保持一致,使廣告的譯文更貼近目的語受眾,從而達到原文商業廣告的目的。
3.1基于目的原則的翻譯
在目的原則下,譯者可以采用意譯和套譯來實現文本的呼吁功能。
意譯主要是以傳遞原文的內涵為主,適當舍棄原文形式的翻譯策略,充分照顧譯入語讀者的用語習慣,譯文地道,可讀性強。當商業廣告文本語義明確,但直譯沒辦法傳達廣告原文的信息時,意譯可以打破這種局限性。
例1:Bigger than bigger.(Apple)
譯文1:比更大還更大。(蘋果)
譯文2:豈止于大。(蘋果)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商業廣告翻譯案例。當蘋果iPhone 6 發布后,蘋果中國官網最開始將其逐字翻譯為“比更大還更大”,很顯然這一翻譯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讓人啼笑皆非,沒有具備廣告翻譯應有的功能。隨后官網將譯文與香港官網同步為 “豈止于大”,這種意譯的方法不僅傳達了原廣告文案的內涵,并且充分照顧了中國消費者的用語習慣,譯文地道。
套譯法一般指借用譯入語的俗語、諺語、習語、詩詞、名言等來表達源語內容相近的結構,以期達到傳神達意的目的。這種譯文能夠讓人快速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迅速拉近譯文讀者和譯文之間的距離,從而有利于資訊的推廣。(彭朝忠,2019)
例2: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Toyota)
譯文: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豐田)
豐田汽車的這則商業廣告的翻譯是套譯的典型案例。廣告原文仿擬套用了英語諺語“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譯文“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也完美套用了中國民間的諺語,傳遞的信息與原文一致,大大拉近了品牌和中國消費者的距離,能夠起到很好地推廣宣傳目的。
3.2基于連貫原則的翻譯
在商業廣告翻譯中,實現廣告譯文的語內連貫也就是通順連貫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消費者更容易理解原廣告所傳達的含義。當直譯無法使讀者理解原文內容時,這種情況有必要在翻譯時采用增譯的策略,增補一些詞使譯文通順連貫。
例3:Urgent!(DHL)
譯文1:緊急!(敦豪速遞公司)
譯文2:無論幾急,DHL準時送及!(敦豪速遞公司)
該案例是DHL快遞公司的一則廣告,原文簡潔明了,如果直譯為“緊急”不免造成誤解,增譯為譯文2,采用押韻的手法符合譯入語的文化特色,突出了該公司優質服務的特質。
3.3基于忠實原則的翻譯
原廣告文本語義明了,結構句式簡單無特殊修辭手法,可以適當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忠實于原文,保留原文的語言結構和特色。
例4:Good teeth,Good health.(Colgate)
譯文:牙齒好,身體就好。(高露潔牙膏)
這則高露潔牙膏的廣告翻譯案例便采用了直譯,原廣告詞簡單通俗易懂,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便可以保留原文的特色,達到宣傳促銷的目的。
4結語
綜上,目的論對于商業廣告翻譯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譯者在目的論三原則的指導下,靈活采用直譯、意譯、套譯、增譯等翻譯策略,能夠更好地傳達原廣告語的信息,拉近與目的語受眾的距離,實現廣告宣傳促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Reiss,K.& Hans J.Vermeer.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 Tübingen:Niemeye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Christiane Nord as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Skopos theory explained. English reviewed by Martina Dudenh?fer. Manchester:St. Jerome,1984.
[2]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 Shanghai:Shanghai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1989.
[3]馬會娟、苗菊.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彭朝忠.廣告翻譯與翻譯中的廣告視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9.
[5]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孫豐田.新商務英語翻譯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7]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羅燕秋(1991.03—),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四川瀘州;職務/職稱:教師/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代外語教育,翻譯;單位信息(單位全名):成都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所在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