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九宏
◆摘? 要: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宋代是十分重要的王朝,在這一歷史階段,創新與變革是時代的主旋律。經濟是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的各種變化都是在經濟變動的基礎上引發的。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生產力最發達、最繁榮的朝代,其經濟政策寬松、政治安定,科技進步,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本文就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的原因以及具體表現特征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宋代;商品經濟;原因
一、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的原因
(一)農業和手工業發達
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是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從本質上而言,宋代發展商品經濟必須在農業的基礎上。而當時宋代農業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耕田面積擴大、農耕技術提高。一些農業基礎比較好的地方,畝產量穩定在兩石左右。從北宋開始,煤炭的開采較為廣泛,并運用在鋼鐵的冶煉上,在產品的質量上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證,帶動貨幣的供應產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
(二)消費需求增加
在宋代之前,產生了佃農和自耕農。到了宋代,這種租佃的契約關系發展成熟,客戶與地主的這種人身依附關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不管是地主還是客戶都與唐代的莊園不同,自給自足程度提高,在無形當中增加了市場消費需求。此外,宋代改革兵制也帶動了消費需求。人口數量的增加也增加了市場消費需求。宋代與周邊民族在經濟上有不同程度的互補,比如當時的遼和西夏。雖然經常發生戰爭,但是商業往來并未中斷。在國際上,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對宋代的銅錢、茶葉以及工藝品等需求旺盛,宋代海外市場廣闊,國內市場需求增加,內外市場聯合共同拉動消費需求。
(三)政府直接干預
宋代在統一南方和中原之后采取“強干弱枝”的干預措施,打開了阻隔的交通,在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基礎上,帶動商品經濟的飯桶。此外,政府對商業的干預為商品經濟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較為未定的市場,與周邊各個國家和民族維持了長時間的穩定,促進了邊境貿易的發展。從宋代政府對商品經濟的干預情況來看,不管是在范圍還是強度上來說都有一定的成效,比如廢除了坊市制度,制定商稅,統一度量衡,發行交子,提高商業的信用,并設置了杭州、泉州等一些市舶司,用來主管和協查海外的貿易。宋代采取直接干預商品經濟發展的政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極大程度地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
(四)文官制度和科技進步
宋朝實施“文朝政治”,知識分子數量居多,學術氛圍濃厚。這位科技創新以及政府機構執政能力適應商品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比如火藥的發明與傳播就是在宋代出現,活字印刷書降低了書籍的使用成本,帶動知識的傳播,為人類文明交流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指南針為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努力,尤其在促進中外經濟交流上。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都在宋代發揚光大。宋代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科技進步為商品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發展的表征
(一)草市和鎮市興起
“草市”是在城外和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路,群眾自發組織的一種定期集市的,在北方被稱為“草市”,在嶺南地區被稱為“坊場”。“草市”的出現是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雖然其并不合法,在戰爭期間受到戰亂的影響,但是其規模不斷擴大,而且數量居多。而宋代的“鎮市”是基層的商業中心和手工業中心,它的規模在城市和草市之間,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樞紐”,帶動了城市和鄉村的物資交流和商品交換。
(二)同行行會組織形成
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了行會,行會的形成是在坊市制度崩潰之后,市場的時間限制以及空間限制被取消,商品鋪子分散在各個地區,政府為了便于管理,根據從事商業人員所處于的行業組織行會。此外,商品經濟繁榮發展之下,城市工業人員和商業人口增多,無形當中促進商品經濟的二度發展。另外一層含義,行會的出現可以對相關行業進行保護,避免無序競爭影響行業的利益。
(三)市民階層壯大
宋代商業流動性較大,規模較大。宋太宗曾經多次修改戶籍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并未解決戶籍混亂的問題。宋代人口頗多,戶籍的注冊很難額完善。根據相關資料考究,北宋東京開封將近13萬戶,人口在150萬,可以看出當時東京開封城市人數之多。其中包含大量的商業人口戶籍,在當時稱為“城郭戶”,“城郭戶”數量增多就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也代表市民階層的形成。城市當中從事商業人口的數量逐漸增多,商業規模擴大,注入商業資本增多。因此,國家資產的構成就不僅僅局限在農業上,商業的構成已經超過了農業比重。大量的手工業人員、商業人員以及坊主成為宋朝的中產階級,市民生活富裕,閑暇生活居多,多樣化的生活情趣促進了宋代文化的高度繁榮。文化與經濟是互相成就的關系,商品經濟的繁榮促進文化繁榮,文化繁榮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獨特表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繁榮主要體現在規模擴大、海外貿易繁榮、政府直接干預、行會出現保護商業發展。這個時期宋代政府的財政收入比例擴大,遠超唐代的非農業收入,貨幣數量增多,實物逐漸減少,商人地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許多手工業者以及從事工商的人員一躍成為中產市民階級。但是究其根本,北宋時期社會政治穩定、宋太祖實施“文官統治”,對外很少打戰,百姓安居樂業,自給自足能力較高。同時,經濟政策寬松,實施“田制不立”的政策,推行不抑制兼并政策,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擴大,農業生活效率提高,許多農業人員進入商業,從而帶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楠.北宋商品經濟興起背景下的義利統一論——兼論”美好生活”的思想淵源[J].江南論壇,2018(09):29-30.
[2]賴寶成.論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08):24-26.
[3]鐘坤,王達.從宋代文學看兩宋商品經濟的繁榮[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1,18(06):110-114.
[4]秦開鳳.宋代文化消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