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高 陽 馮春久 丁 浩 趙潤澤

司馬光油茶園景色
“種油茶綠色生態環保,一畝百斤油,這是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綠色發展的一個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要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朝著市場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使公司和農民彼此受益。”2019年9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視察時,這樣囑托當地政府和企業。
光山,因悠久歷史而厚重,因生態綠色而宜居,因大別山精神而奮進,因田園如畫而多彩……
然而,曾幾何時,以淺山、丘陵地貌為主要特征的光山,卻因為“位置偏僻地貧瘠,十里難覓整塊田”的窘境,成為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光山縣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積極探索實施“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模式,緊扣獨有的淺山、丘陵、水源充沛等特點,化“窮山荒山”為“金山銀山”,變“田地刨食”為“多產齊發”,形成了“全縣,東西南北中各色產業分布廣泛;空間,山林水陸空種植養殖多面發展”的具有光山特色的產業扶貧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油茶、茶葉,林木花卉;魚蟹、鱔鰍,稻蝦共作;雞鴨、黑豬,肉牛湖羊;孔雀、大雁,黑天鵝……光山的“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模式,多,在于產業和帶貧模式多,展示了它的目標;彩,在于有特色且出彩,體現了它的本質。
7月15日,記者赴光山采訪,通過所見所聞,真切感受到了光山的產業之多、品種之彩。昔日的貧困帽子不僅于2019年5月摘掉,而且通過多彩產業創造出的富美田園生活,正在鋪就一條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蛻變之路,一派多彩田園、萬象更新的繁榮畫面呈現在世人眼前。
位于槐店鄉晏崗村的司馬光油茶園創建于2009年,其名稱源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而“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的順口溜,則真實反映了油茶種植在當地產業中的帶貧富民重要性。
“我從十幾歲就外出打工,干過很多行業,也曾大起大落,但最大的夢想就是在自己的家鄉創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該園創辦人陳世法建起油茶園并不容易,但他憑著多年來在商界積累的經驗和獨到眼光,硬是從自己的原始資金投入開始,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金融扶持,發展成為如今擁有3萬多畝種植面積、17個基地,以油茶產業為主,集茶葉、苗木花卉及水產特禽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林重點龍頭企業。
“油中茅臺”,是當地老百姓對油茶營養含量和價值收益的形象比喻。因光山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油茶品質較好,而且老百姓不僅有種植油茶的傳統,也從中收益頗多。按照現價計算,農戶種植油茶的收入每畝在3000元左右。
十年風雨拓荒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苦探索,司馬光油茶園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產業名片,并帶動周邊3個行政村的3000余戶農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90戶、1000余人均實現增收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來油茶園視察時,對我們‘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我們將構建起油茶一二三產業融合體系,創品牌、延產鏈,帶領鄉親們走上‘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康莊大道。”
得到總書記的肯定,陳世法對油茶產業的發展信心百倍。
“房前屋后一畝茶,一塘肥魚一群鴨。”這是2016年2月,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栗戰書在光山考察對口幫扶縣扶貧工作時,結合光山地理環境和小農經濟發展實際狀況對“多彩田園”的生動概括。
文殊鄉東岳村,擁有豐富的古色、紅色、粉色、綠色“四色”資源,是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該村的“光山十寶”更是讓東岳村名聲大噪。不過,該村還有一寶——四方景家庭農場。
“農場主”楊長太利用自然生態條件打造的家庭農場,正是按照當地的地理環境和農戶種養習慣發展起來的。
楊長太在當地還有個美譽:“三級跳書記”。為什么是三級跳?跳完怎么又當上了書記?其實,這還得從一場車禍說起。
原來,楊長太常年在北京打工,收入還算可以。但2012年的一場車禍,不僅使其因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產生了回鄉的念頭。回到家鄉,楊長太看準了家鄉生態環境好、種養品種多的資源優勢,東借西湊十幾萬元搞起了家庭農場……然而,由于缺乏技術和不善管理,兩年間,全部賠完,最難時兜里拿不出一塊錢。
2014年年初,楊長太被識別為貧困戶。他重又產生了外出打工的念頭。
“找準路子,就要堅持干下去,現在國家幫扶政策這么好,咱們又有這么好的資源……”東岳村黨支部書記楊長家得知楊長太的情況后,勸他留下。“老楊,你說吧,你缺什么,村‘兩委’給你想辦法,關鍵時候,有黨給你撐腰。”
不走了!吃了定心丸的楊長太重振旗鼓繼續干了起來。而后,在村“兩委”協調與幫助下,技術專家來了,金融扶持資金到位了……農場發展得越來越好。
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當年脫貧;2015年農場全面正規化,開始帶貧;2017年農場成立黨支部,成為書記……四年三連跳,楊長太實現了從貧困戶到農場支部書記的成功逆襲。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岳村,我專門給總書記匯報了家庭農場的情況,總書記還給我的‘四方景庭’商標重新起了名字,叫‘四景方庭’,寓意種養殖景象四季如畫,方正做人做事,才能服務千萬家庭。”楊長太想起當時與總書記交談的場景,依然十分激動。
如今的四方景家庭農場,已累計投入500萬元,集中流轉土地、承包水塘1300畝,常年用工120多人,其中貧困戶60人。有機、安全、健康、多彩的品牌理念,使得農場生產的綠色水稻油菜、生態茶葉、苗木花卉、水產養殖、圍山土雞等農產品,銷往各地,供不應求。

文殊鄉東岳村文化中心

稻蝦共作水源地———青龍河
“現在,農場通過‘支部+農場+貧困戶’的發展新模式,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作用,正向著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和品牌化邁進。”楊長太對于農場未來的發展,底氣十足。
近年來,光山縣的肉牛、肉羊、生豬規模養殖不斷增長,不僅豐富了當地的種養殖產業結構,也為帶動村民就業致富提供了更多渠道。
湖羊養殖繁育,就是光山養殖業的一個縮影。
在北向店鄉李樓村,坐落著豫南地區最大的湖羊養殖繁育基地,該基地2017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示范養殖場”。
“湖羊原產地浙江湖州,體碩健壯,肉質鮮美,再加上咱們這里氣候環境適宜,非常適合湖羊養殖繁育。”基地負責人李德印告訴記者,基地年出欄種養3萬只,年總產值2000多萬元。
“該基地常年用工40多人,其中貧困戶6人。流轉周邊村民的稻田和荒地,一律按照每畝500元付租金,同時,愿意來基地務工的,基地還分別安排他們從事種植和養殖工作。”光山縣扶貧辦主任陳猛說。
李世運和陳大娥都是李樓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從2015年該基地建成至今,他們一直在這里務工,并通過土地流轉,把地租給了基地。每年全部的收入都在3萬元以上。
2019年,李世運和陳大娥都脫貧了。用他們的話說:“要是沒有養殖基地,光靠那幾畝荒田,自己現在的生活真不敢想象。”
稻蝦共作,是光山眾多產業中較有代表性的產業之一。2017年,光山開始大面積推廣稻蝦共作產業,至今全縣已達10萬畝。
在羅陳鄉張樓村,有一位從事了近20年農業生產的“老農民”,現在通過“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稻蝦共作產業,成了遠近聞名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就是河南省正禮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正禮。
劉正禮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從事傳統農業十幾年。“2016年,我們率先探索,選擇推廣稻蝦共作模式,通過延長小龍蝦在稻田的生長期,實現了一季雙收,一田三收……”劉正禮介紹起自己的探索之路,精神抖擻。“稻蝦共作”模式的成功實踐,還延伸出“稻蝦蟹”“稻蝦鰍”“稻蝦鱉”“稻蝦鱔”等高效種養模式,使其公司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華麗“轉身”。
作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和光山現代農業的火車頭,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了企業與合作社、農民多方互贏的利益共同體。
公司現擁有糧食生產基地5600畝,涵蓋了稻蝦共作,茶葉、苗木種植,生態養殖等產業;通過直接幫扶、金融幫扶、合作幫扶、股份幫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290戶、1057人增收脫貧。
光山的“多彩田園”產業扶貧示范工程,目前帶動貧困戶5戶以上的有449家,帶動23941戶貧困戶增收,引導6194戶貧困戶依靠自身力量發展“多彩田園”產業,實現家庭增收3500元以上。
“多彩田園模式,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并實施的。現在看來,我們選對了路。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膽去做。”光山縣縣長王建平表示,要繼續把光山的多彩產業培育好、發展好,逐步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品牌化發展,使光山的多彩田園整體再上臺階,使光山的老百姓全部致富奔小康。
一“園”復始,光山更新。相信,光山的“多彩田園”產業扶貧模式,沿著正確的發展道路大膽走下去,必將邁向振興。

湖羊養殖繁育基地

四方景家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