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體記者 王常峰
他致富不忘鄉鄰,始終以敢闖敢干的勇氣,爭當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雁”;他憑借一股子不服輸的干勁,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種植業,用紅薯書寫最紅青春,爭當最美青年。他,就是沈丘縣李老莊鄉王白廟村黨支部書記、河南天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克彬。
說起王克彬來,在周口可謂響當當的人物。1980年出生的他,不僅是一名共產黨員,更是一位縣勞模、致富能手,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紅薯哥”,帶領大家走在致富的路上,受到了廣大干群的一致稱贊。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心系全國疫情最嚴重的武漢,積極捐助物資為武漢加油。付出總有回報,周口市為尋找選出一批在市經濟發展、脫貧攻堅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各行各業優秀青年,集中展示周口青年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文明辦、市青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尋找“周口最美青年”活動,王克彬又被評定為“周口最美青年”之一。
紅薯在北方農村是極為平常的農作物之一,在農民餐桌上卻是極不尋常的吃食。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句俗語生動描述了在糧食供應緊張時代人們與紅薯的“血脈”聯系,那時種紅薯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如今,紅薯卻成了有名的營養品、稀罕物,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第一蔬菜”,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鉀、鐵和維生素B6等營養素。特別是在沈丘農村,被稱為創業“達人”的王克彬,圍繞一塊“小紅薯”大做文章,以紅薯為原料,從事精細加工產業,并成為帶領當地群眾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王克彬所在的王白廟村距縣城20多公里,是個1500多口人的貧困村。2014年,全村385戶村民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占130戶。為了幫助家鄉村民和貧困戶提高經濟效益,靠種紅薯增收致富,幾年前,在外打工的他決定返鄉創業,先后成立鑫墾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河南天寶食品有限公司,成為沈丘縣第一批產業扶貧基地,建立了“千畝紅薯種植基地”,引進淀粉含量高的紅薯新品種,畝產紅薯達7000斤,以紅薯系列農產品的初深加工為主,采取訂單銷售。從此,“紅薯哥”開始了用紅薯書寫自己最紅青春的創業之旅。
紅薯初深加工之后產生的價值,比單純的賣紅薯本身賺得多。“三塊大紅薯一斤好粉條,加工效益成倍翻。”王克彬掰著手指細算賬:“如果說從紅薯演變成水晶粉條、手工粉皮初步提升了紅薯的附加值,那么生產即食粉絲、即食酸辣粉則帶來更大效益。按一斤鮮薯6毛錢,5∶1的出粉率計算,畝產7000斤紅薯能賣4200元,烘干做成1400斤淀粉加工成水晶粉條、即食粉絲就是1.6萬元。做成晶瑩剔透桶裝的紅薯酸辣粉則能賣到3萬元以上。”
為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打造一流品牌,王克彬又為公司的產品統一注冊申請了“中豫天寶”商標。目前,他們公司已成為豫東地區最大的紅薯加工類龍頭企業,產品銷往湖南、湖北、貴州、廣東、福建等全國各地。
隨著公司的逐步發展,王克彬先后拿出20多萬元用于村里廢棄坑塘改造、文化廣場、道路綠化等公益建設,受到當地村民的熱情“點贊”。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發生后,他召集工人加班生產了價值42萬元的“中豫天寶”純紅薯酸辣粉7000件。前后兩次,分別捐贈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和火雷山醫院,為戰斗在一線的白衣天使們,送去了來自河南沈丘的這份“紅薯”愛心,關鍵時刻彰顯了民營企業家的責任和擔當。
如今,有了“紅薯哥”這塊“大紅薯”做靠山,附近的留褔、邢莊、周營等周邊鄉鎮20余家種植合作社規模種植優質紅薯迅速發展到2萬多畝,許多農民和貧困戶靠種植紅薯實現了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