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溧
(湘潭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南 湘潭4111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改變環境和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大氣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制約著社會進步。本文對大氣環境污染管控措施進行探究,為政府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本文以污染源清單為基礎,分析各類大氣污染源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2018 年中國北部某市大氣污染源SO2、NOx、PM10、PM2.5和VOCs 的排放總量分別為1.8 萬噸、2.6 萬噸、63.8萬噸、9.4 萬噸和2.4 萬噸。①其中,SO2、NOx 和VOCs 主要來自于工業源,分別占排放總量的67.2%、57.4%和66.2%;PM10和PM2.5主要來自揚塵源,分別占排放總量的94.5%和84.8%。詳見表1。
從該市各類污染源排放貢獻率看,電廠和散煤燃燒是SO2主要來源,電廠貢獻率為32.7%,散煤燃燒貢獻率為30.5%;第三大排放源來自工業爐窯,貢獻率為22.4%;然后是集中供熱鍋爐和工業鍋爐,兩者貢獻率之和為13.7%。SO2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排放。
NOx 主要排放源是工業鍋爐(含電站鍋爐)和機動車,其排放占比分別達35.6%和19.2%,這是由于全市工業鍋爐排氣量大且煙氣脫硝效率不高,而機動車NOx 呈高排放狀態已經是很多城市的通病;其次是非道路移動源(主要為農業機械),NO 排放貢獻率為18.8%;而后,工業爐窯、散煤燃燒和工藝過程的NOx 排放占比依次為12.4%、4.8%和4.5%。
PM10和PM2.5的主要來源較為一致,貢獻絕大數來自土壤揚塵源,分別占排放總量的92.8%和83.5%。在土壤揚塵之外,PM10排放較高的依次是工藝過程、散煤燃燒、堆場揚塵和工業爐窯等;土壤揚塵之外PM2.5排放較高的依次是散煤燃燒、工藝過程、堆場揚塵和道路揚塵等。值得注意的是,散煤燃燒對PM2.5的貢獻率遠大于對PM10的貢獻率,說明散煤燃燒顆粒物排放中存在較多的細顆粒物,這給排放控制帶來較大的難度。

表1 主要污染源排放情況(單位:噸)
工業源中VOCs 的排放主要在工藝過程,占總排放量的57.5%,其大部分來自以VOCs 為原料的工藝和含VOCs 產品的使用和排放;然后依次是廢棄物處理干化池、散煤燃燒、工業化石燃料燃燒等。
自然因素對全市大氣污染物產生和擴散存在一定的不利影響。本地區干旱少雨且裸土面積較大,大風天氣時裸露的荒漠和戈壁易于揚起沙塵;該市多面環山,空氣流通不暢,顆粒物和其他大氣污染物沉積在此處,導致污染天氣持續。
該市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第二產業中又以煤化工、石油化工、冶煉、建材等高能耗和高污染排放的行業為主導,致使顆粒物、SO2、NOx 和VOCs 排放量較大。能源上主要依靠煤炭,其中散煤消耗占比達9%,并集中在冬季燃燒,煙氣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大量的顆粒物和SO2。
統計數據顯示全市的機動車保有量逐年遞增,且重型柴油貨車貨運周轉量持續上升,這將帶來較多的NOx 和PM2.5排放;由于對NOx 和VOCs 的排放未達到科學管控,近年來使得O3濃度也有所提升。
嚴格控制散煤消耗。散煤消耗包括生活用煤和小工業鍋爐、小工業爐窯用煤,以區縣城鎮為中心,按不同半徑范圍劃定散煤禁燃區和嚴控區。分階段逐步限制嚴控區的散煤消耗,積極推進集中供熱、“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建設,對未提供集中供熱的區域,鼓勵使用清潔煤,嚴懲劣質煤的銷售和使用。
工業用煤清潔高效。地區推廣高效洗煤技術,要求工業生產使用優質煤、潔凈型煤,確保源頭上減少顆粒物、SO2等大氣污染物的產生;加強高能耗企業監管,嚴格落實國家和地區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實現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高能耗行業能源利用率和清潔生產達到地區或國家先進水平。
推進綠色工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基于生態紅線的產業準入機制,在做強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推進新能源產業和綠色產業發展。推動工業項目進產業園區,推進能源階梯利用、廢物綜合利用,促進企業、園區循環式發展;推行減排和循環經濟,使水泥廠、磚廠等工業爐窯實行固體廢物協同利用。
開展涉氣“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工作。聯合商工、社區、鄉鎮等機構實行多渠道排查機制,建立“散亂污”企業管理臺賬,采取“先停后治”的原則[1]。取締淘汰落后工藝;對現場管理不規范、環保設施不健全的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
淘汰落后產能。淘汰關停環保、能耗、安全不達標的落后產業;淘汰禁燃區和嚴控區集中供熱覆蓋范圍內的10 蒸噸/小時以下燃煤鍋爐;有序淘汰過剩產能,嚴格按照產業政策審批化工、鋼鐵、焦化等高能耗、高污染建設項目。
推進電廠超低排放,確保各燃煤工業鍋爐穩定達標排放。要求企業完善燃煤鍋爐煙氣的脫硫、脫銷以及除塵設施建設,并配備專人管理,建立運維臺賬;20 蒸噸/小時及以上的燃煤鍋爐應安裝在線監控設施并與環保部門聯網,推廣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
實施工業爐窯專項治理,建立水泥、鋼鐵、玻璃、煉焦、有色、磚瓦等各類工業爐窯管理清單,推動工業爐窯清潔排放改造。工業爐窯廢氣配備有效的治理設施、設置合格的排放口并符合相應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根據產業情況合理要求安裝煙氣在線監控設施,發現數據異常及時排查、解決,對在線監測數據超標企業依法采取限制生產或停產整治措施;建立污染排放許可制度,按照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相關規定完成排污許可證核發。
進行工業廢氣綜合整治。開展園區集中治理,建立完備的園區“一企一檔”制度,落實企業清潔生產;完善園區集中供熱設施,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提質增效,減少工業集聚區污染;加強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監管,建立管理臺賬,著重檢查冶煉、焦化、建材等重點行業無組織排放情況。
整治VOCs 污染。重點推進煤化工、石油石化、石油開采、煤炭開采和洗選、有機化工、涂裝等工業行業VOCs 污染減排。優化含VOCs 物料的反應、轉移、分離與干燥等作業環節;提升含VOCs 有組織排放工藝廢氣和廢水收集處理系統等逸散廢氣治理水平。
積極配套鋼鐵、焦化、礦產資源等重點行業鐵路運輸線,提升區域內已有鐵路線利用率;提高交通運輸信息化水平,加強鐵路、公路、機場、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機銜接,優化組織運輸,完善運輸結構,并提倡綠色出行、公共交通出行;規范鐵路、公路貨運管理,對易起揚塵貨物采取密閉運輸;淘汰老舊車輛(含高污染排放的農業機械),采取經濟補償、限制使用、嚴管超標排放等方式,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運營柴油貨車淘汰更新[1];加強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源排放控制,完善機動車環保信息管理系統,督促環保檢驗機構規范化運營。
提升燃油品質。加強油品質量監督檢查,杜絕不合格油品流通;加強油氣儲運銷過程排放控制,全面檢查儲油庫、加油站、油罐車油氣回收裝置安裝情況,提升油氣回收治理技術,并減少油品周轉次數。
鼓勵個人和推動公共機構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快城市充電樁建設并實現區域優化布局,尤其是在工業園、商貿中心等車流量較大地區建設集中式充電樁,方便新能源汽車的使用。
加快防沙治沙和城市綠化。該市的PM10和PM2.5主要來源為土壤揚塵,所以該地區的綠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以保護綠地、山區、荒漠植被為抓手,并加大荒漠植樹造林建設;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等措施加強水土保持。
加強城區揚塵治理。實現城鎮及周邊道路百分百硬化鋪裝,在道路施工期間對裸露的沙土進行有效覆蓋;加強城區清掃保潔工作,制定嚴格的市容衛生質量標準;建筑工地做到“六個百分百”,對未達到建設工程揚塵防控相關規范標準的施工單位,加大懲處力度,對污染嚴重或屢教不改的施工單位,列入建筑市場黑名單。
加強堆場揚塵治理。對沙石等易起揚塵的物料堆場,采取圍擋或密閉覆蓋等有效措施控制揚塵污染。礦山企業須加強礦山復綠及粉塵治理,嚴格落實粉塵防治規范要求;礦區內道路宜進行硬化,并及時清掃和灑水,物料采取密閉運輸;礦石篩選和物料裝卸過程中必須采取噴淋或集中收集等抑塵措施。
加強城市餐飲服務業油煙治理,整治無證照餐館,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開展居民家庭油煙排放環保宣傳活動,鼓勵使用凈化能力強的油煙機。全市要求使用揮發性較低的有機溶劑,墻體裝潢推廣使用水性涂料;綜合治理干洗行業,淘汰開啟式干洗設備,規定選用全封閉式干洗機,減少VOCs 排放[2]。
設置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加強對限養區內養殖規模管控;推進畜禽養殖規模化、集約化,加大畜禽養殖場標準化改造,引導小、散養殖場有序退出;完善畜禽養殖配套設施建設,要求污染物處理后達標排放。推進種植業肥藥減量增效,結合地區地理環境特征,選擇高效低害的肥料和農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
加強與周邊地區有關部門的協作,建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共享區域大氣環境質量信息,共同決議區域內事關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事項,部署區域重污染天氣聯合防控工作;采用異地交叉執法等方式,加強區域大氣環境查處力度。
在現有大氣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基礎上,優化城市國控、省控、市控監測點位,開展PM2.5源解析工作,精細各污染源的貢獻率,為大氣環境污染精準治理提供科技支撐。制定完善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并適時修訂,建設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能力;在重污染天氣、采暖季等時期,實施企業錯峰生產、限產減排等應對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逐步建立市級部門推進落實的分工協調工作機制,將方案的目標和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各區域、各行業和相關企業。構建方案實施評估考核機制,定期評估考核方案確定的目標和主要任務落實情況,由市生態環境局會同相關部門,對方案執行情況開展評估考核。各級政府安排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多元化市場投資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公眾從自身做起,形成文明、節約、綠色的生活習慣,不斷提升全民環保意識;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的積極作用,發揮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建立本方案實施的公眾反饋與監督機制。
本文通過對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及特征和大氣污染成因進行分析,采取污染物“源頭消減、過程嚴管和末端治理”的全過程控制原則,制定了理論可行、任務清晰的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方案。
注釋
①本文涉及的所有污染物排放量,工業源采用環統數據,其他數據根據國家指南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