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華 郭明
摘要:為更好地培育蓮都特色白枇杷產業,根據長期生產調研結果,分析蓮都白枇杷產業現狀趨勢,并提出推進白枇杷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蓮都區;白枇杷;現狀趨勢;對策
麗水市蓮都區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早夏長冬遲,1月份平均氣溫6.5℃、年均降水量1390.2mm、無霜期256d,晝夜溫差大,春季回溫早,光熱條件好,生產的枇杷在浙江、福建、江蘇等省都有較高的知名度,但一直以來只有少量栽培,未形成規模化產業。近年來,在多方努力下,蓮都區白枇杷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栽培面積與產量迅速上升。筆者根據長期生產調研結果,分析蓮都白枇杷產業現狀趨勢,并提出推進白枇杷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以期為蓮都白枇杷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參考。
1蓮都白枇杷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1.1面積快速發展,產量穩步提升
2012年開始,蓮都區委區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扶持枇杷產業發展的文件,對規模基地進行資金扶持,激發了農民種植白枇杷的積極性,白枇杷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幾年時間內,種植白枇杷面積從133hm2增長到540hm2,產量穩步提升,從1000t增長到3020t。
1.2產業布局趨于合理,向優勢區域集中
白枇杷最適宜的環境為大水體周圍低海拔地區,大水體附近空氣濕度較高,日灼果、裂果和皺縮果等生理障礙果較少。根據區域試驗結果和統一布局,逐步形成了2個優勢突出的產業帶,即環太平溪沿線和環南明湖2個產業帶。品種結構逐步合理,露天栽培品種以本地‘太平白為主,設施栽培以‘寧海白、‘太平白為主,均是品質優良的白肉種。
1.3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先進技術應用率高
隨著蓮都區農業人口逐步老齡化,生產方式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輕簡、省力、機械化邁進,生產重心正逐漸由追求“產量”向追求“品質”及“安全”轉變,設施栽培智能化、修剪輕簡標準化、管理省力化等逐步成為枇杷生產的主要要求及趨勢。近年來,蓮都區大力推廣白枇杷智能溫室大棚及簡易鋼架避雨棚,建成一大批精品枇杷高效益示范園,簡化樹形、省力修剪、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等先進適用技術應用率高。
1.4果農組織化程度增加,銷售手段多樣化
生產經營組織蓬勃發展,成立合作社22個,產業協會1個。隨著現代保鮮貯藏技術及物流技術日益成熟,枇杷的銷售不再局限于傳統銷售形式即原產地銷售、經紀人銷售等形式,電商、微商等新型銷售模式逐漸崛起,銷售比例逐年增加,銷售區域遍布全國甚至海外。集生產、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新型經營模式以及各類枇杷節、采摘活動等多樣化的營銷手段,增加了本地枇杷的知名度,枇杷花茶、枇杷膏等深加工產品延長了枇杷產業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2發展對策
2.1政策支持
蓮都區委區政府出臺的原補助政策到2018年截止,沒有后續的連續性政策,應繼續出臺具有連續性的產業扶持政策,對具體的枇杷基地發展及設施建設等出臺補助政策,多渠道引入“鄉賢”“能人”等工商資本,對枇杷脫毒苗繁育基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枇杷深加工設備、枇杷綠色高效技術研發與示范等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2.2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加強枇杷品牌建設,加快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麗水枇杷)的申報,通過建立行業協會,共同打造枇杷公用品牌,以合作社作為區分產地子品牌,加強宣傳推廣旅游地商品,多方出力,整合資源,把“麗水白枇杷”打造成高端地理標志農產品。
2.3調整生產模式及經營方式
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推進枇杷適度規模化經營,重點解決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等問題,加快適于機械化的農藝栽培技術的應用研究與推廣,促進農藝與農機緊密結合、協調發展,逐步調整生產模式,推進傳統栽培模式向新型栽培模式的轉變。同時調整經營方式,扶持枇杷新型經營主體、種植大戶、龍頭企業及枇杷協作組織等農旅融合。
2.4加強技術創新與推廣
促進傳統栽培模式向新型栽培模式轉變,利用機械替代人工生產操作,減少勞動力投入。同時研發應用枇杷輕簡化生產關鍵技術,推進枇杷栽培管理的規范標準化、輕簡省力化。以提高枇杷果品品質和安全性,實現果園清潔生產,積極應用、推廣枇杷優質高效綠色生產技術,如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物理與生物防控技術,研發并推廣節水灌溉、土壤培肥、營養診斷與平衡施肥等肥水管理技術,從而實現白枇杷綠色栽培。加強脫毒種苗繁育及管理,以本地優質品種‘太平白和‘寧海白等良種為重點,開展優質苗木繁育工作,落實3萬株苗木砧木種植。創建精品果園,進行現代設施示范,逐步進行推廣,打造白枇杷產業技術高地。
(收稿: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