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碧雯 徐斌

摘要:空間優化對鄉村資源整合與經濟結構調整有重要影響。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為研究對象,引入“三生”空間理念,根據景中村發展的特色,分析了發展存在的困境與機遇。根據規劃前村莊存在的問題,從生產空間梳理引導、生活空間改善優化、生態空間修復提升3個方面著手,實現景中村“三生”空間協調發展。對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實踐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全域旅游;景中村;風景區;“三生”空間理念;空間優化策略
“景中村”區別于傳統村落,侯雯娜、胡巍等人對“景中村”總結定義為:“已納入風景區規劃和管理范圍之內,土地集體所有,行政上設立村民委員會,主要居民為農業戶口,保留村落的風俗風貌的社會聚落。”景中村依托風景區旅游資源并整合鄉村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對其自身功能完善與經濟結構重組有著重要的影響。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三生空間”的要義。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城市的空間布局要遵循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努力提高城市的宜居度。“三生”空間是鄉村發展的載體,鄉村內部空間類型比例合理化與組合最優化,有助于引導行為模式,促進產業發展,提升生活品質。
隨著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政策的全面推進,景中村開發與風景區發展越來越緊密。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為研究對象,引入“三生”空間理念,根據景中村依托景區發展的特色,對景中村空間優化提出相應策略。
1景中村的發展困境與機遇
1.1發展困境
1.1.1生產空間經營模糊。村民缺乏經營意識,對景中村現有旅游資源理解模糊,出現了營銷主題、農副產品此類旅游產品與其他旅游村雷同現象,不利于打造景中村品牌,影響后期景區與村落二級聯動發展。
1.1.2生活空間開發無度。缺乏有效的村莊規劃管控,景中村村民為擴大住房面積,在房前屋后違章搭建,導致村莊內部交通結構混亂,生產生活空間無序,降低了村民生活水平。
1.1.3生態空間排他性。生態空間具有排他性,常常與生活、生產空間的發展利益相悖,處理好“三生”空間之間的關系,取得最優解是規劃設計的關鍵。而傳統村落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往往以犧牲生態為代價,與風景區生態保護理念存在明顯的矛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成了景中村發展關鍵。
1.2發展機遇
1.2.1國家政策需求。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提出:中國的旅游發展要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浙江省黨代會提出,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區的理念,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進萬村景區化建設,提升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全面建成“詩畫江南”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
景中村的誕生順應時代發展,迫切地需要整合村落及周邊的可利用資源,創新發展后形成獨具魅力的產品,以滿足村民幸福生活和游客需求為基本目標,激活鄉村發展潛力,推動鄉村復興。
1.2.2風景區發展需求。①生態壓力緩解需求。景中村位于風景區周邊地帶,村民的生活生產行為與風景區資源的消耗息息相關,居民對環境的過度索取可能導致旅游資源價值降低。若能合理更新產業結構,用綠色產業置換原有粗放經濟增長模式,有利于緩解風景區生態壓力,促進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②產業供應鏈延伸需求。景中村是風景區的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衍生品。景中村能分散部分景區客流量,即以娛樂、參觀、休閑等模式吸引游客從景區核心區走向周邊的過渡區,緩解傳統風景區人滿為患的現象,減輕環境壓力,同時發展景中村經濟,改善“空心村”問題。③勞動力資源需求。旅游業屬于季節性產業,風景區多數位置偏遠,勞動力資源大多就近在周邊村莊吸收。風景區的發展解決了一部分周邊村落就業問題,但是對村民的素質水平有一定要求。通過優化村落生活空間,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有利于景區勞動力資源素質提升。
2景中村空間優化目標與方向
2.1優化目標
2.1.1整合景中村空間資源。通過梳理村落空間格局,結合農業資源價值、旅游發展潛力、地形地貌、聚居環境、交通區位條件、生態價值等多目標因子,整合景中村現有“三生”空間資源,構建以“三生”空間為基底的景中村可持續發展路線,增加村民幸福感。
2.1.2反哺風景區發展。景中村受惠于風景區旅游經濟發展的輻射,從而構建起一套依托于景區發展的經濟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分擔過多的客流量、提供基礎服務設施來降低風景名勝的生態壓力來反哺風景區,強化了以風景區為核心的旅游體驗圈。
2.2優化方向
2.2.1景中村外部空間資源統籌。綜合考慮風景區與景中村合作關系,統籌構建景中村外部空間資源,通過公共交通網絡的串聯,增加“城鎮——景中村——風景區”之間的空間關系,加強景中村地域系統在功能上的有效銜接和相互支撐。
2.2.2景中村內部“三生”空間格局優化。基于景中村現有空間現場調查分析評估,針對其內部用地現象狀況,立足于生態、生活、生產3個方面,滿足多目標優化目標,積極推進景中村空間優化以及景觀提升項目。
3杭州市大明山景中村空間優化實例
3.1區位與現狀
大明山景中村地處北緯30°05,東經119°47,屬于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的行政村,面積43.5km2。在2007年大村莊制中由4個自然村合并而成,02省道和杭徽高速公路從村莊貫穿而過,另有候龍線通往清涼峰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河白線通往大明山風景區,橫溪流過。擁有1151戶,人口約3207人。
3.2面臨關鍵問題
3.2.1生產空間。①耕地稟賦受限,農業資源利用單一。村內耕地多集中在聚居點附近,耕地以紅壤為主,土壤肥力較低,山核桃、茶葉與筍是主要作物,年產值受限;現存1家農業開發公司,2個產業區,農業經營模式以一二產結合為主。單一的農業資源利用方式,限制了景中村經濟發展。②旅游資源未整合,發展潛力不凸顯。景中村本底具有良好的文化潛力,據調查村內傳統建筑具有昌西特色但大多破敗。此類年代感實體是文化挖掘與重塑的基礎,但缺乏專業的挖掘開發與表達,難以呈現村莊歷史底蘊。為接待景區散客,村民自發地開設了酒店與民宿,但規模零碎不成體系,且業態功能不豐富,導致村民旅游業收人情況隨著風景區的淡旺季而上下波動,出現收入不穩定的困局。
3.2.2生活空間。①路網結構脆弱,交通秩序混亂。景中村外部交通與城市銜接脫節,缺乏便捷公共交通,鄉村公交路線、站點布置也需要提升。村內干道寬4m,嚴重影響交通出行且存在消防隱患。現有基礎設施落后,路網級配不協調,出現斷頭路現象,嚴重影響村內交通。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車數量增加,停車位匱乏的鄉村道路系統已不適應交通需求。在鄉村發展過程中,交通缺乏系統可持續的規劃管理,給后續的發展增加一定的困難。②建筑風貌良莠不齊,聚居環境布局混亂。大明山景中村建筑以村民自建為主,建筑形態與層數管控不嚴格,導致鄉村建筑外立面形式混亂,部分建筑層數過高,破壞天際線,缺乏景中村特色。為擴大房屋面積,村民利用主屋周邊空地私自搭建,出現建筑占地面積大,內部空間利用率不高,外部空間布局混亂的情況。其中違章建筑面積約26427m2,占建筑總面積的49%,導致建筑密度過大,生活空間閉塞、擁擠。③公共開放綠地匱乏,基礎配套設施簡陋。全村公共開放綠地匱乏,無法滿足村民日常活動需求。與此同時,村內基礎設施配備簡陋,缺乏防震減災工程、基本環衛設施以及市政管道系統。現場調查采訪過程中,75%的受訪者認為村莊內部用于活動的公共空間不足,86%的受訪者認為村中的基礎配套設施亟需改善,以滿足村民以及游客對生活空間的需求。
3.2.3生態空間。①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脆弱。植被覆蓋率高,高達85.4%,據統計大明山風景區的負氧離子濃度高達8000個/cm3,但是周邊山體林相單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全村僅有一條地表水溪穿村而過,村內老河道為直立式硬質駁岸,出現外立面剝落、開裂以及部分塌陷的現象,且硬質駁岸對河水自凈能力以及河道兩邊生物物質交換有一定影響,河道修復與軟化迫在眉睫。②人為干擾嚴重,聚居生態破壞。村內基礎設施匱乏,村內生活方式原始,村民生活、生產用水未經處理,直接以地表水的形式進入村內主河道,順勢污染聚居周邊的農田與山林,同時村內缺乏垃圾回收點,生活垃圾堆積,增加了生態空間保護的困難。
3.3大明山景中村空間優化策略
大明山景中村屬于浙西山地聚落,依靠大明山風景區的背景資源,擁有良好的生態旅游價值以及文化歷史背景,“保護”是戰略規劃顯著的特點,需要建立在一個更為完善的保護體制上,因此在空間優化過程中,根據其自身稟賦的優勢,因地制宜,從生產空間梳理引導、生活空間改善優化以及生態空間修復提升3個方面提出優化策略。
3.3.1生產空間梳理引導。①優化耕地風貌,聯動三產經濟。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2017年,財政部下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時增加建設用地指標。田園綜合體是新型的經濟組織模式,通過三產聯動,可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如圖1所示)。為發展景中村經濟,助推三產聯動,規劃利用現有耕地打造大地景觀,增加農產品加工觀光工廠,在符合農業用地屬性的情況下,保證有機特色農產品的產量,同時添加生態休閑、旅游度假、民宿集群等新的經濟收入來源。②挖掘歷史文化,打造沿線景觀。充分響應全域旅游號召,通過挖掘大明山景中村的歷史文化背景,利用現有12棵古樹、7座老橋以及6個傳統房屋為本底,與大明山風景區文化背景呼應,村道沿線系統地布置景觀節點,營造獨具儀式感的歷史文化氛圍,供游客停駐拍照留念,濃縮村莊傳統文化記憶點。沿線景觀節點對大明山景中村的歷史文化提煉后場景再現,對歷史傳承與發揚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3.3.2生活空間改善優化。為了符合景中村發展政策要求,提升景中村基礎設施配置等級。將現有建筑分為3類,分別為質量較好近幾年新建的“一類建筑”,建設時間較久、部分存在破損情況的“二類建筑”,以及建筑質量較差,多為一層輔房且數量較多的“三類建筑”。結合聚居布局現狀,提出“拆、留、遷、改”4個改造策略。①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通過拆除違章搭建的“三類建筑”26427m2,遷移影響交通與規劃布局的建筑2427m2,共擴大2處道路轉彎半徑,拓寬2km村道,新增1165個停車位,其中旅游巴士停車位395個。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交通基礎設施,通過增加巴士停車位,對后期公共交通系統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②提煉建筑特色,控制建筑風格。大明山景中村屬于昌西片區,通過分析建筑風格,提煉出“雙坡屋頂一字屋,白墻黑瓦石庫門,磚挑檐口門上窗,實木結構門板墻”的特點。根據建筑布局特點,通過集體征收的形式,保留特色傳統建筑201 0m2;后期根據提煉的昌西建筑特色,將元素體現在建筑風貌上,改善“二類建筑”面貌,提升街容鎮貌16198m2。③營造開放綠地空間,組合庭院景觀空間。為滿足開放綠地服務半徑的規范要求,結合相關上位規劃的用地屬性,注重開放綠地空間的營造,增設口袋公園、濱水步道、景觀農田等休閑生活空間,滿足村民的歸屬感與引發村民的自豪感。
通過合理規劃布局,利用房前屋后打造為庭院景觀空間。為了解決庭院數量多的問題,采用模塊化庭院設計的方式,結合合理創意組合,對功能模塊的不同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滿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增強了村民的獲得感,也為后期民宿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3.3生態空間修復提升。①建設基礎市政,完善配套設施。建立完善的雨污管道系統,實現雨污分流,減少地表徑流污染;規范戶外纜線違章架設行為,建設地下綜合管溝,實現上改下工程建設;對現狀環衛配套改造提升,每70m服務半徑設置垃圾收集點,實行垃圾分類,起到環境保護作用。②修復河道駁岸,改造風景林林相。清理河道淤泥,疏通河道來恢復河道泄洪能力,并建設水閘用于平時補水與汛期強排;駁岸坍塌部分改為層級生態駁岸,河道適量拓寬,促進水體自凈能力;引入鄉土樹種,改善約69hm2的林相結構,以形成較穩定的含常綠樹種成分的復層混交森林群落,增加樹種的多樣性,豐富森林綠景,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景觀質量。
4結語
景中村借助風景區資源優勢,在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政策實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三生”空間是鄉村發展的載體,因此對景中村的空間優化提升尤為重要。以杭州市臨安區大明山景中村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了景中村發展的困境與機遇,就大明山景中村“三生”空間存在的問題,分別從生產空間梳理引導、生活空間改善優化、生態空間修復提升3個方面提出空間優化策略,為景區依托型村莊建設提供借鑒。
(收稿: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