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紫嫣 李天舒 張丹
摘要:通過對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丁字鎮中山村和丁字鎮敬老院的實地調研,結合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山村的改造設計為例,著重探討在鄉村活動空間改造設計。通過深入分析、合理規劃、有機配置,緊密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村落格局調整、村落肌理保護、優化區域景觀體系,將中山村打造為生態農村,使其能有機生長擴建,從而探索出在新農村背景下適合留守老人生活的鄉村改造方案。
關鍵詞:鄉村活動空間;留守老人;生態農村改造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鄉村是父母祖輩們生活的地方,是最能回歸生活本源的地方,因此打造鄉村的宜居環境,是居住在城市中和居住在鄉村人們的共同期盼。在城市緊張又快節奏的生活的襯托下,鄉村生活已然成為人們的一種向往:有打算在鄉村養老的情況,有因為父母不想離開家鄉卻也希望父母生活舒坦的情況,有政府機構重視建設的情況……這些現狀表明鄉村建設是多個方向需要的發展,應該多角度地考慮與規劃。其中需求最大的人群便是老人,而人群基數最大的是留守老人。因此,鄉村建設應圍繞留守老人的需求與滿足其生活展開。
1生態農村與文化有機結合
鄉村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鄉村改造不意味著將城市元素強加在傳統村落形式中,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很好地保留人文,還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生態農村是當今農村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生態農村的本質就是可持續發展,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資源的持續發展。資源可持續,絕不是說對本土建筑加強維護,和對現有農田加強管理,就是可持續了,還包括生活狀況的可持續和文化感受的可持續。
1.1生態農村
生態農村是運用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原理,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農村生態系統結構調整與功能整合,農村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產業的發展,實現村落的有機生長、擴建,是如今政府和人們所追求的農村發展狀態。生態農村應在建設中充分利用當地原生材料,盡可能使用當地鄉土植物,遵循人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原則,按照生態學、地理學和景觀學的原理合理規劃,減少工程量。而鄉村留守老人活動空間,是生態農村建設的一部分,打造具有生態農村設計理念的留守老人活動空間,既保證了老人活動空間的環境質量,也促進了鄉村的生態化建設。
1.2村落文化的表現
村落是人們居住的部落,同時,也將是一個文化交流的聚落。鄉村留守老人這一群體對村落的發展歷史記憶深刻,對其文化懷有深厚情懷,因此對于地方特色應當采取保留與發展的意見。成片保留的傳統建筑,傳統地域文化風貌的體現,傳統民居生活方式的展示,這都是在傳承當地文化時所需要考慮的,而保留或設計符合當地文化的元素,也是體現村落文化的關鍵。
1.3有機結合
在鄉村留守老人活動空間建設中,將生態農村與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保留自然土地資源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文化內涵,通過對戶外活動空間的建設,促成鄉村文化特色和生態體系的有機結合。
2尺度與空間的碰撞
對于留守老人來說,無論是獨自生活還是與人交往,都需要保持一個令人舒適的尺度,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把握好尺度感是一個設計最基本的要求。
2.1鄰里關系條帶
人是群居動物,這一點在鄉村中尤為明顯,鄰里之間交往甚密,建筑布局呈聚落展開,有些規劃設計經常以現代化城市的尺度帶人鄉村,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協作大大減少,沒有傳統鄰里關系的維系,長此以往,鄉村便不再淳樸,被動地變成了“城市”。因此在留守老人活動空間設計中,著重把握尺度和空間之間的關系,以勞作活動路線為主軸,沿軸線呈線性分布活動節點,更容易聚集人群,產生各種文娛活動,這種形式相比整齊劃一的現代主義布局,其空間將更富有細節上的變化。
2.2村落的尺度把握
鄉村布局不需要太多對位關系,這種平面上的對齊的美,很難被直觀感受,只有人身處其中的舒適體驗,才是把握尺度感最好的設計方法。零散又緊密相關的建筑布局,把每家每戶既劃分成個體,又具有整體性,而場地空間設計中的人群集散的景觀節點,根據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地緊湊布置。因此,在改造建設中應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布局的結構肌理,或從原有布局形式中尋找規律,設計與傳統布局相似的規劃結構。
3鄉村建設基于現存場地特色改造進行
3.1中山村場地概括
中山村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南鄰書堂山,唐代書法名人歐陽詢生于此山,長于此山,創歐體,開顏柳先河,是唐代楷書第一人,是一座當之無愧的書法名山。西鄰銅官窯遺址。長沙銅官窯,始建于初唐,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因此,村落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在設計中應合理運用其歷史色彩,進行生態改造。所以在現代鄉村發展的背景下,地方空間記憶的傳動與傳承處于重要的地位。
3.2場地改造面臨的問題及分析
改造設計方案需要注意幾點:與場地的融合性,與原場所的對比性,當地居民的適應性,與場地歷史文化背景的呼應性。
3.2.1場地的融合性。作為專門研究戶外活動空間的課題,需要注意與老房屋統一風格與基調,或者進行房屋的適當改造來擴展戶外空間的設計,實現現代簡約風格與老舊傳統的和諧共處。
3.2.2與原場所的對比性。在一定程度下,保留原有場所的環境或設計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留繼承,有利于滿足老人的懷舊心理以及與形成新與舊的設計手法和理念,體現社會的進步。
3.2.3當地居民的適應。考慮到當地留守老人長期居住對環境的依賴,改造方案應盡量聽取當地居民的意見,采用地方特色的材料和布局形式,輕質介入。
3.2.4與場地歷史文化背景的呼應性。鄉村建設不能單純地只是成為一個設計的很好的作品,而是要貼近歷史文化背景,打造一個供居民長久生活居住的場所。
3.3具體細節的設計與解決策略
陶瓷文化和書法文化是當地的特色,改造時應保留與適當發展,并且應傳播民族風韻,使村落景觀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首先,可以從飾面裝飾人手,比如將陶瓷紋理進行鋪裝設計,小品立面設計;將陶罐堆砌成雕塑,作為陶瓷傳承的紀念。書法元素融入活動空間,滲透設計,比如,將歐陽詢的書法與景墻相結合,作為一個公共空間的節點;采用水墨色鋪裝色彩,營造濃郁古色古香的氛圍。其次,從鄉村房屋外立面的設計及周邊環境的整改入手,與既有建筑風格保持一致的同時提煉當地的風格元素,將環境與建筑做得更為舒適化、有意境,再進行基礎改造,拆除亂搭,舊房新用,梳理綠化,營造環境優美的生態鄉村,形成中山村村莊環境與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村莊新貌。再次,活動空間的改造。深度挖掘并推廣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文化記憶,對于這些傳統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進行創新和改造,而最重要的是在舊的基礎上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加入現代化元素,使其成為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并傳播的重要載體。例如在公共活動空間中設置有特色且互動性強的休閑區域,保證文化的輸出與交流。
最后,加上老人的參與。他們對這個村落的認知,對中山村改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建設生態與文化相結合,本土與現代相交織的鄉村地區這個創作的過程中,無形中提高村民對自己鄉土的認同感。
4結語
中山村只是中國千萬鄉村中的一個縮影,廣大的農村地區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且錯綜復雜的現狀格局,這些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鄉村戶外空間改造,必須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核心思想,結合規劃設計,在原有的布局上,保留文化特色。富有地方特色的戶外公共空間,加之人性的尺度,這些節點必然會產生各樣的自發活動,成為生機勃勃的活動空間,使得非物質文化借由鄉村的交往與活動中得到延續。總體來說,鄉村改造的最終目的,不是再造,也不是磨滅,而是要為此地的居民,搭建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優良的平臺,讓其間的文脈得以存續與傳承。
(收稿:201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