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標標
摘要:光與影相伴相生。光對攝像的作用非常巨大,它是攝像的物質基礎,沒有光攝像無從談起。攝像對光線的要求較高,尤其是電視新聞攝像對光線的要求更為苛刻。本文淺談電視新聞攝像的用光。
關鍵詞:電視新聞;攝像;用光
我們在拍電視新聞時,要求攝像師意識到位、反應快、把畫面抓到位、搶到位,避免人工干預,做到真實還原。在電視新聞攝像時,如果現場光線充足,對畫面沒有影響,就不用再用人工打燈再來修飾,從而保證畫面達到播出效果;如果現場光線較暗,無法直觀地展現人物形象或者事物的正常色彩和亮度,那就必須要用新聞機頂燈補光,一般采用順光對物體、人物進行補光,正確還原其色彩亮度。比如,拍攝主體人物或者主體事物,如果新聞燈是3200K色溫就不需調白,調白開關置于預置位置就可;如果現場有其他光線影響,一般就需要運用AB檔來調白。總之在不是很緊急的情況下,我們每次進行電視節目拍攝時都應該嚴格按照程序調白再進行拍攝,以保證色溫正確,而不會出現偏紅或者偏藍的現象。
對于突發事件而言,筆者認為電視新聞攝像用光是為了清晰事物主題,不為了藝術而藝術。一味地追求光線效果,對新聞事件不該有的氣氛渲染,對主體造型不必要的追求,對情緒心理過分的表現等,都會造成影響新聞的特性,甚至對新聞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壞性。比如,在農村昏暗的民房內,如果強調光線拍出來明亮,就不能正常反映環境了。又比如樹陰下的人物,如果把追求人物造型,把人物的臉部拍出來正常曝光的話,那么人物所處的大環境,就會暴光過度,反而變得不正確了。所以很多情況下,電視新聞用光不能一味追求還原,而是要正確反映當時人或物在大環境下的效果,這樣才能烘托出電視畫面,讓電視觀眾一看就如同身臨其境。對于時間性不太強的新聞報道,比如我們經常拍的會議新聞,就不存在烘托環境或者現場的問題,我們應該事先了解光線照明情況或事先布好光,以便得到較好的造型效果,正確調整機器的色溫,還原會議主要主體,也就是參加會議各個人物的色彩。
專題新聞節目和動態新聞相比在時效上還是有不同的,沒有動態新聞那么強,專題新聞片對光線的要求跟普通新聞不同,一般專題片大體上分為這么幾類:一是跟時政或者政治相關的專題片,圍繞一個時政觀點,用事實來進行論證。一般不添加過多的用光技巧,跟新聞用光差不多,主要用來突出主題,正確還原主體亮度和色彩。二是以報導和記錄風俗人情、地方特色、旅游風光為主的專題片,強調真實性的同時又調整娛樂性可視性,這種類型的專題片強調藝術效果,對光的要求可以借鑒一些電視劇的用光技巧,強調造型作用和藝術表現作用。我們拍攝時以塑造景點美為出發點,所以選光構圖十分講究。拍這類專題片時,一般光圈要調低半檔,降低曝光,更加突出景物的厚重和層次感。三是紀實類的專題片,用光講究還原現場,光照度和色溫盡量保持和現場一致。
攝像用光其實是很有講究的,并非打個自動光圈也能拍出好的畫面。我們在光源有足夠照度的情況下,同時還要考慮光線的色溫的匹配,以避免彩色還原的失真、對比的失衡、反差過大或過小、畫面層次較差的缺點。因此,講究攝像用光非常重要。
光線無非有兩種,一個是自然光線,一個是人工光線。下面分別從兩種光線來說一下光線的運用。
一、自然光線的運用
考慮到光線的色溫和光照角度,我們可以把自然光分成早晚時段、正常時段、頂光時段。
(一)早晚時段光線的運用。早晚時段是指日出或日落這一時段,此時光線的光照角度較小,并且太陽在這一段時間里色溫變化較快,光線以散射為主,一般多用于抒情寫意,表現早晚的氣氛。這對于主體采訪就非常適合。
(二)正常時段光線的運用。一般日出后2小時到上午11時這一段時間以及下午2點到日落前2小時這一段時間,光線相對比較穩定,色溫變化比較小,景物接受光照相對均勻,物體的層次感、色彩能夠得以較好地表現。
1.順光情況: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一致,所表現出來的畫面內容平淡、反差相對小、缺乏影調層次、立體感不強。拍攝時要注意主體與背景的選擇,要盡量考慮亮主體與暗背景的搭配,這樣更有層次,更突出主體。切記主體暗、背景明亮這類低級錯誤的發生。比如人物采訪時,把人放在陰暗處,而背景是太陽照射的明亮物體,這樣拍出來整體畫面非常刺眼,人物的邊緣也會有明顯的輪廓。
2.前側光情況: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成一定角度,利用這種光線能夠較好地表現被拍攝對象的立體形態,質感強烈,表現景物細膩,這是拍攝時經常選用的用光方法。
3.側光情況: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成90度,光照投影落在被攝體的側位,被攝體明暗影調各占一半,能較好地描繪主體的形態和輪廓。如果被攝體的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用側光照明能夠得到逼真的再現,比如拍攝石頭和山體等。
4.側逆光情況:光照方向與拍攝方向大于90度角,光照在拍攝方向斜對面,被攝體處在陰影之中,僅輪廓被照亮,這時候能夠拍攝一些有意境的畫面。
(三)頂光時段光線的運用:這一段時間太陽高懸在頭頂上,光線直射,光線強烈,物體投影短,很多地方會出現陰影,曝光不足。因此,盡可能不要用這一段時間來拍攝。
對于陰天、雪天的拍攝,要根據不同的天氣采取不同的方法。陰天光線是散射光,沒有層次感,所以陰天時不宜拍風景或者遠景,要有意安排前景放在畫面中,這樣可以拉大縱深距離。下雪天應當多通過雪花來表現氣氛,曝光時以人臉的亮度為依據來調整拍攝設備的光圈。
二、人造光線的運用
運用人造光線,可以解決夜晚或自然光線很暗的情況下照明不足的問題。用于攝像的人造光的布置關鍵是要解決主體的形態,表現主體的特征。常用的人造光源是新聞燈,色溫一般都是3200K。當我們拍攝人物時候,位置在前側方,與拍攝方向成一定角度比較好。有時為了主體造型,也可以把人物放在有背景光的地方,在被攝體的正后方,用于照亮背景和周圍的環境,其目的是把主體從背景中襯托出來。背景光一般安排成逆光的位置,背景光的強度一般不宜超過主光強度的2/3。
攝像能做到正確曝光、色彩還原好、影調層次豐富,能表達不同物體外部特征,是攝像用光的基本任務。但僅僅做到這些還不夠,還應用光體現對作品(主要是指專題新聞節目為多)的藝術構思,完成光的藝術表現作用。
(一)用光渲染環境氣氛
光線對氣氛營造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不同光線下,產生的效果差距非常大。在不同天氣情況、不同時間段、不同氣候條件下產生的光線所營造的氛圍不同,對人的情緒和感受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拍攝苦難家庭的時候,表現現實的場景多選用陰天光照明,或者在晴天下降低曝光度,使景物和人物的層次顯得平淡,沒有生氣,這種曝光控制可以突出悲涼心境。而當家庭擺脫苦難時,鏡頭畫面應當多選擇晴天的陽光,景物和人物輪廓清晰、富有立體感,顯得十分有生氣。
(二)刻畫人物形象
同樣的人物用不同的光線照明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用光塑造、刻畫人物就是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人物性格的變化,發揮光線對人物的描繪作用。比如要反映人物喜悅時,可以讓自然光充分照射在主體上;要反映消沉的人物時,可以把人物放在陰暗處拍攝,或者帶一點自然光照射在側面。
(作者單位:湖南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