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鑫
摘 要:地理國情普查是全面了解生態文明現狀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獲取信息的手段。因此,要想全面了解城市生態文明具體情況,必須進行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在普查的過程中明確地表植被覆蓋面積、自然資源、地形地勢特點以及有無荒漠化現象,將普查成果應用于城市規劃建設、自然資源審計、自然資源產量表編制當中,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便可建設完成風景區、旅游區等等,推動城市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地理國情普查;城市空間形態演變;應用
引言
區域和國家想要制定發展戰略、發展規劃,離不開地理國情普查數據。我國的社會經濟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數據作為數據支撐。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為常態化的地理國情監測提供了本底數據,也為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我國對于國情的檢測不僅僅限于地理國情普查,以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為基礎,我國又啟動了以國家級新區建成區為代表的重點專題國情監測。這些專題監測,不但可以推動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還可以拉動開發區經濟的發展。
1地理國情普查概述
地理國情普查工作的開展,是國務院給予測繪單位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測繪單位向深層次落實現代化發展理念的舉措,地理國情普查充當地理國情監測的關鍵點,此種普查形式針對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新需求以及提升測繪單位的公眾服務水平產生積極影響。從1998年開始,環境檢測計劃執行,完成對地觀測、海洋監測以及安全檢測等,為國情普查效果的提升提供條件。對于國情普查內容,其結果比較客觀化與全面化,內容涉及到地形地貌、地表覆蓋及地理單元的普查流程,其中地形地貌集中在坡度、丘陵與山地,荒漠裸露地表等;地表覆蓋涉及到房屋建筑物、人工堆掘地、地面交通網,植被和水體普查;地理單元涉及主體功能區、重點旅游、濕地保護以及風景名勝等區域的信息。
2地理國情普查在城市空間形態演變中的應用
2.1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應用
當前,進行地理國情普查工作時,應按照規定,選定區域全面普查,將普查結果應用于城市規劃建設中,從而在資源缺少的地方,擴大綠化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有利于防風固沙,同時提高自然資源總量,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十分有利。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期間,應根據地理國情普查成果表明的地形特點、地理位置、植被面積、荒漠化現象,明確城市規劃時,針對植被減少的地區,先規劃城市道路寬度和房屋建構數量,之后,規劃建筑物周圍地表綠化面積,始終按照普查成果提供的數據和信息,規劃城市房屋、建構物、植物栽種地方,確保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合理,并且,有目的有計劃地建設和發展,才能保證城市環境越來越清新,道路周圍綠化范圍逐漸擴寬,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可見,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非常重要,不僅獲取城市地表、地形、地理位置,還可以借助遙感技術,實時了解各個地方道路、樹木、房屋位置和數量,根據所了解的實際情況和數據,整理普查結果,將準確、真實的普查成果,運用于城市規劃和生態文明建設當中,有利于保護環境,同時提高自然資源,說明地理國情普查對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2.2普查成果應用在防災減災
防災減災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內容,影響到國家經濟發展效率與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我國在世界范圍內屬于自然災害相對嚴重的國家,災害出現幾率大,且災情比較嚴重。加之幅員遼闊以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難免會出現自然災害,所以地理國情普查成果能夠在防災減災方面彰顯作用。(1)防災管理。健全現有的監督體系與預測網絡,充當防災減災的關鍵工作,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在建設數據庫之后,不管是政府或者社會上的團體,都能夠按照公共預警的范圍,在對應地區中運用國情數據信息,配合文字內容,形成圍繞公共預警展開的指揮系統,控制好自然災害與事故災害和衛生事件的發生,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2)應急救災中的作用。在出現災害的情況下,救災單位可以基于災害和事故的出現位置,借助國情普查信息庫中,存有的房屋建筑分布情況與水工設施等要素,統計災害破壞的情況,迅速的評估,按照多種資源的數量和布局現狀,設置行之有效的救災計劃,將其充當救災指揮的關鍵。地理國情普查成果能夠提供應急救災工作進行時地表要素信息,支撐應急救災以及應急監督工作的進展。
2.3增加形變沉降和地面沉降的內容
地面沉降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災害,這種自然災害對城市有毀滅性的打擊。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50個城市發生了或多或少的地面沉降,而且還在不斷加劇。中國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超過50個。對地下水過度采集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以北京為例,因為超采地下水,北京受到了地面沉降的威脅。通過調研,筆者發現北京的地面沉降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這是因為對地下水進行抽取會讓地表的構造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地質發生變形。地面沉降對城市的毀滅是致命的,尤其是大型城市,如果發生比較大的地面沉降,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會受到嚴重威脅。地面沉降可以通過Envi-satasar影像的逐年監測而獲取。因此,建議在地理國情監測時增加城市地面沉降的內容,這樣相關管理部門就可以根據城市的地面沉降狀況,及時控制對地下水的開采并采取一定控制措施。對城市開展地面沉降監測,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2.4應用于自然資源審計中
現如今,各個地區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了重視程度,為了提升建設效果,積極開展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從而將普查成果應用于自然資源審計中,相關部門審核資源數據報告是否真實,明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總量,審計過程中給予評價,并提出對生態環境保護之前,必須先進行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得出真實的普查成果,才能提交,按照規范化的流程,一步步審計,整個過程程序繁瑣,需要各個部門相互協作,共同配合完成審計工作。可見,審計非常嚴謹,確保審計的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具有真實性,方可用于生態文明建設中,建設期間就可以按照普查成果和獲取的信息,在荒漠化的地方大面積栽種植物,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可見,將普查成果應用于審計中,對于保護環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的成果數據已經為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各種服務。可見,新時代,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應該在內容上不斷創新,以滿足海綿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胡擁政.深圳市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創新探索與實踐[J].測繪標準化,2017,33(04):17—20.
[2]肖建華,甄云鵬,羅名海.城市地理國情普查監測的實踐與思考[J].城市勘測,2017(0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