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鋒
摘 要:現如今,我國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品質有很大提升,現在人們對城市環境問題加以重視,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文章介紹了海綿城市理念的相關內容,闡述了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設計原則,探討優化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設計的有效措施,將海綿城市理念有效融入城市規劃工作中,明確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重視海綿城市的現代化發展,以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提高城市水資源利用率,遵循生態性原則,保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城市設計
引言
根據2020年10月16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內容,建議要進一步提升城市排水系統的基礎上,考慮將有限的雨水保留下來,獲取更多的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滲透—凈化”的城市海綿體。要加大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力度,根據實際情況發掘地區“海綿體”的規劃資源,全面調動城市綠化、道路、管網等設施,形成海綿城市網絡結構,凸顯城市生態系統的環境保護與社會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城市水資源利用率,有效解決徑流污染及水資源消耗過大的問題。
1海綿城市含義
所謂海綿城市是將城市比喻成海綿,通過系統開發,實現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加強水資源利用率,緩解城市水匱乏現象。以城市水資源為基礎,利用系統模擬降水,減少水資源浪費,通過科技手段,合理利用水資源,實現城市綠色雨水循環利用。
進行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并不復雜,可以分為強化城市水資源和加強技術、改善水資源利用情況兩方面。檢測城市中生態水情況,發現被破壞的水系統及時進行修復,從根本上改善城市雨水滯留情況。對城市內綠色屋頂、花園等地的凈化雨水設置進行優化,改善雨水對城市造成的影響,全面保護濕地、河網水系等自然生態環境。
2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設計原則
2.1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
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設計工作,應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原則,做到因地制宜,根據城市的實際發展狀況、城市環境的特征、地域特色,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設計。在此基礎上引入海綿城市理念,明確城市所在區域的雨水資源情況,嚴格控制城市的水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以保障城市設計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
2.2城市建設規范原則
建造海綿城市過程中,需要規范設計,保證工程質量。海綿城市建設需要防護措施,雖花費的資金不低,但取得的效果極好。設計建造過程中既要重視整體設計又要保證居民能正常生活,維護居民生存環境。建設過程中結合費用與整體花費的現狀,合理使用資金,防止出現因資金問題帶來一系列惡劣影響和相關問題。
2.3遵循生態優先原則
進行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實施動態化管理,不以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城市經濟,應及時發現城市區域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解決,以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作用和價值,保障城市發展的穩定性、安全性、生態性。
3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設計策略
3.1大排水設計
在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中,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大排水設計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具體設計可以按照不同匯水分流配合要求進行,可在不同市政道路路段中應用。在不同匯水區分流配合設計階段,為了能夠實現針對性的大排水效果,設計時采用區域劃分的方式進行,在設計環節中針對道路匯水區域選擇大排水設計方式按照最低點的排水要求進行處理,通過設置雨水口將暴雨天氣產生的雨水排入周圍的湖泊中,使得將該區域的積水有效改善;而在自然坡走道設計階段中,設計方式主要圍繞雨水花園、植草溝、步行道以及濕地開展設計,從而能夠滿足不同雨水天氣的排水需求。
3.2人行道規劃設計
人行道是城市給排水體系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新型海綿城市的人行道規劃布局不僅影響著人們行走的舒適性、便捷性,還與出行安全有著密切關系。傳統城市建設中,為保持路面平整、降低建設與養護成本,普遍選擇不透水材料。而雨季來臨時,人行道不能及時排水,很容易造成路面積水或濕滑,給出行安全帶來威脅。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中,人行道的布局與設計強調透水材料的使用,可解決雨季路面積水對人們出行的影響,完善城市安全保障體系。還可結合城市交通量及人流密集度等,對人行道進行合理規劃,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時,提升城市溫度、濕度調節能力,實現自然環境、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
3.3源頭控制設計
原有市政道路項目中,緩坡綠地和微高綠地都布置在東面的方向上,高坡度和高綠地都布置在西面的方向上,使得比較近的范圍內分布著很多生態基礎設施,所以在改造設計環節,應該從目前道路內的斷面排水方面出發進行,將已存在的排水溝進行封閉處理,設置必要的非隔離帶,同時還要調整道路方向,在東、西位置上的植草溝,合理的設置雨水花園、護坡型水花園等,根據要在做好雨水花園的形式,能夠達到調蓄水的要求。經過整個區域內的運行要求,調節雨水流量與流速,實現雨水輸送的目的,設計的寬度為2.5cm、厚度為10cm的溝渠,達到雨水排放的要求。
3.4車行道規劃設計
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車行道設計主要體現在建設材料的選擇上,為降低道路大范圍硬化的影響,應盡量選擇透水性強的材料。含水量是對路基質量影響較大的因素之一,含水量過高的路基會出現裂縫、斷板、沉降等問題,而路基含水量不達標則會出現承載力降低、結構不穩,引發路面病害等問題。城市道路建設中,應選擇滲水性較強的瀝青材料作路面,中下層則多使用不透水材料,當路面積水滲透到道路中層時被阻擋,積水被橫坡導向盲溝,然后流入綠化帶、下水道,避免路基因滲水不強而出現不均勻沉降、裂縫等問題。
3.5人工生態海綿體的建設
我國地域廣袤,城市間地理差異明顯,因此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具有海綿體,有些地域甚至沒有海綿體,嚴重影響海綿城市建設,因此需要建設人工生態海綿體來緩解這一問題。人工生態海綿體是通過人工技術提升城市排水儲蓄水的能力,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城市內綠地規劃建設,減緩城市污染,進而改善城市水循環,打造生態循環自然體系。為保證城市健康發展,對傳統小區和工業區進行全新規劃,通過綠地分布改善,減輕水系統循環壓力,實現綠色城市建設。如上海浦東新區臨港口袋公園,在口袋公園內建造綠色屋頂、雨水花園等措施,實現口袋公園自我凈化、儲蓄的良好循環,真正實現小雨不濕鞋。
3.6創建模型科學評估
進行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時,需要對場地進行科學評價,應了解場地的土壤特征,掌握其縱向高程,并把控場地水系、綠化和項目建設的實際情況,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構建相應模型,直觀反映場地的開發狀況。開發強度較高的城市中心區域,需要創新工程技術措施,科學探討地塊建設活動對城市用地的影響,以便于從雨水控制、交通管制等方面優化城市設計方案。
結語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規劃設計與實施是進一步提升城市整體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城市資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水循環環境的關鍵措施。在實際過程中,工作人員要把握規劃設計核心——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分別從城市景觀工程、城市道路網、城市地下管網等角度入手,調動各個部門展開聯合設計,形成符合地區實際情況的海綿城市網絡體系。之后,工作人員要進一步推進綠地雨水循環系統、水系網絡結構、城市道路建設進程,有效提升各方面建設的綜合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強化海綿城市影響力,從而凸顯海綿城市規劃設計與實施管理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國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研究[J].四川建材,2018,44(10):44-45.
[2]馬曉宇.“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規劃方法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