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晉城大醫院,山西 晉城)
在臨床藥學中,股骨干骨折是較為危險且嚴重的骨折情況,出現此類骨折的患者多是由于外力作用下導致的骨折[1]。股骨干的位置較為特殊,其中下約三分之一的位置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下肢血管,若是患者于此處出現骨折,往往會導致大出血的發生,所以在患者早期的治療中,要及時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使得患者的骨折位置能夠盡早的恢復正常解剖結構,從而保障其生命安全[2]。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是傳統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方法,其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的對于患者的骨折解剖結構進行復位,但是其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其在股骨遠端的鎖釘中成功率不高,容易導致手術中反復鎖釘失敗,多次失敗與多次鉆孔會使得患者的正常骨質收到較大的影響,同時也對于患者的后續骨折恢復愈合造成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展,磁力導航髓內釘技術在臨床廣泛的應用,相比于之前的傳統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方法而言,其能夠對于鎖定難度進行有效的降低,同時有效的增加患者的鎖定成功率,在臨床逐漸開始應用[3]。國內有研究指出[4],在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療中,采用磁力導航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骨代謝指標與創傷程度,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基于此,我院特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分析在股骨干骨折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磁力導航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對于患者骨代謝指標與創傷程度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患者選取時間為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傳統治療組與磁力導航組,兩組各有患者50例。患者均經X線、CT檢查確診為股骨干骨折患者,傳統治療組中男23例、女27例,患者年齡42~78周歲,平均(54.2±3.3)歲;磁力導航組中男24例、女26例,患者年齡40~79周歲,平均(54.1±3.5)歲,兩組基線資料基本無差別(P>0.05)。本次研究中患者均未出現其他部位合并骨折的情況,且均為初次骨折,無骨質疏松情況,年齡在80周歲之下均對于本次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研究中排除出現病理性骨折、粉碎性骨折與骨折部位嚴重污染患者,排除臟器受損與功能不全的患者[5]。
為傳統治療組采用傳統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為磁力導航組采用磁力導航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體操作內容如下:為患者進行常規脛骨結節骨牽引,隨后基于X線圖像對于患者置入交鎖髓內釘的直徑與長度進行判斷[6]。手術過程中對于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后,為其選擇仰臥位,并對于其患肢進行持續牽引,牽引過程中采用X線透視患者的骨折端是否有效復位,復位滿意后進行消毒鋪巾進行磁力導航髓內釘的安裝,安裝完成后,將小磁塊置入交鎖髓內釘的遠端凹槽中,隨后進行將磁塊探針插入髓內釘中,核準刻度值與髓內釘長度,并將卡口器在近端瞄準器中固定,隨即對于髓內釘上的調節螺絲進旋轉,使得調節螺絲、瞄準器遠端釘孔、主釘遠端釘孔三點一線后,對于指針刻度值進行記錄,并對于定位桿與交鎖釘進行卸下[7]。手術中選取常規入路并行手術切口,C型臂透視下確定進針點,位置滿意后插入導針,手法整復使導針通過骨折端,空心髓腔軟擴逐級擴髓,置入主釘,隨后在主釘上安裝定位桿[8]。于遠端的鎖釘處將皮膚切開,對于筋膜與鼓膜進行剝離,隨后將探測器與遠端鎖釘導向套筒進行安裝,期間對于患者的螺絲進行微調,并對于指針進行調整至術前預定位置。所有器械均安裝完成后將瞄準器取出,并通過X線地獄塔對患者的鎖釘位置與骨折復位位置進行確定,對于骨折端旋轉移位角度進行調整,并對于骨折端進行加壓,將患者的近端鎖釘采用近端瞄準器鎖釘后裝入尾釘,結束手術[9]。

表1 兩組患者骨代謝指標含量對比(ng/mL、ug/mL、U/L、pg/mL)

表2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含量對比(ng/mL、mg/mL、pg/mL)
術后2d對于兩組患者進行外周靜脈采血,并進行血清制取,對于患者的骨代謝指標含量與炎癥因子含量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骨代謝指標主要對于患者的BGP、PINP、PICP、BAP、β-CTX、TRACP5b、NTX幾項指標進行測定,炎癥因子主要對于患者的 TGF-β、hs-CRP、IL-1β、IL-6、IL-17 進行測定。
使用SPSS 20.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數據采用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完成后,磁力導航組的血清骨形成指標含量明顯優于傳統治療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而在血清中炎癥因子含量比較中,磁力導航組的各炎癥因子含量明顯低于傳統治療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1、2。
在股骨干骨折的治療中,采用傳統髓內釘是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其能夠有效的對于患者的骨折端解剖位置進行有效的復位,同時也能夠對于患者的術后肢體功能進行有效的優化,這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都得到了證實。但是在以往的手術實踐中發現,此類治療手段進行治療后,患者的手術時間與術后恢復時間均比較長,同時患者術后往往會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國內有研究指出[10],患者出現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多與患者在手術中遠端鎖釘失敗次數過多或者反復鉆孔導致的松動與斷釘有著較為直接的聯系。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磁力導航髓內釘是目前國內髓內釘發展的最新產品,其內固定的方式與常規固定方式不同,其為中軸固定,能夠將患者的各個骨折段進行有效固定的同時也有著較強的抗扭轉與抗彎曲的能力,相對于傳統髓內釘而言,有效的提升了骨折端的穩定性與愈合效果。
在患者進行內固定手術的過程中,其順利的程度與預后的效果往往通過其骨形成與骨吸收兩個方面進行體現,當患者的骨形成速度高于骨吸收速度時,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將明顯上升,反之則會導致患者愈合緩慢,甚至出現停滯愈合的情況。一般來說患者的循環血中存在的與骨吸收和骨形成相關因子的含量往往能夠對于患者的骨形成與骨吸收情況進行有效的反應,其含量往往與患者術后預后有著較大的關聯。本次研究中,治療完成后,磁力導航組的血清骨形成指標含量明顯優于傳統治療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提示磁力導航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的手術治療優越性。除此之外,患者的術后手術創傷情況對比中,本次研究對于患者外周靜脈血血清中的炎癥因子含量進行測量,結果顯示磁力導航組的各炎癥因子含量明顯低于傳統治療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提示磁力導航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對于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小,有其獨特的治療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股骨干骨折治療的過程中,采用磁力導航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相對于傳統髓內釘固定治療而言,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骨代謝狀態,減少患者機體內的炎癥因子含量,減輕患者的創傷程度,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