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夫,謝明高,李銘,潘銀
(利川市民族中醫院,湖北 利川)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腫瘤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痛苦,有50%-70%的惡性腫瘤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痛[1]。癌性疼痛主要分為神經病理性與傷害感受性,前者主要是中樞或外住神經系統受到損傷引起,后者則是內臟結構受到損害引起。放射性碘粒子組織間植入,不僅能夠對腫瘤演變進行控制,還可減輕神經刺激或滅活,緩解癌性疼痛[2]。為進一步探討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癌性疼痛的療效與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給予兩組不同治療方案,對比分析結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40例癌性疼痛患者,抽取時間范圍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20例。觀察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55-80歲,平均(68.35±5.31)歲,其中肺癌2例,結直腸癌4例,胃癌1例,食道癌1例,胰腺癌2例;對照組男11例,女9例,年齡53-80歲,平均(68.37±5.22)歲,其中肺癌3例,結直腸癌3例,胃癌2例,食道癌1例,胰腺癌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自愿參與且知情同意;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合并原發性精神疾病史、認知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預計生存期<3個月。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即嗎啡緩釋片、嗎啡針劑、羥考酮控釋片。
觀察組:給予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具體為:使用北京科霖眾公司生產的放射性粒子治療計劃系統,選取顆粒直徑為0.8mm,長4.5mm,外殼為鈦合金,內服125粒子的靶絲,放射性活度為0.7mCi/粒的碘125粒子,均為上海欣科公司提供。先給予CT掃描定位病灶,對病灶形態以及周圍組織關聯性進行觀察,勾畫大體腫瘤體積,擬定治療方案。根據治療方案實施各項操作,常規消毒,局麻,超聲引導下,進針,植入粒子,術后CT掃描確定植入情況,必要時給予補植,同時給予止血及抗感染治療。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量表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定,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感越強[3]。
治療前后對患者骨代謝指標進行檢測,包含:血清I型膠原羧基末端肽(ICTP)、骨堿性磷酸酶(BALP),進行對比。
表1 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1天 治療后7天 治療后30天觀察組(n=20) 8.32±0.25 6.05±0.11 4.15±1.25 2.33±0.25對照組(n=20) 8.33±0.12 6.45±0.12 5.65±1.28 3.95±0.52 t 0.161 10.989 3.749 12.557 P 0.436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骨代謝指標比較()
組別 ICTP(ng/mL) BALP(μ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20) 59.25±6.25 28.52±4.12 31.25±3.62 19.22±2.62對照組(n=20) 59.22±6.18 45.22±4.61 31.20±3.18 26.25±2.39 t 0.015 12.080 0.046 8.865 P 0.494 0.000 0.482 0.000

表3 不良反應比較[n(%)]
表4 兩組治療后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后生存質量比較(,分)
組別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社會關系領域 環境領域觀察組(n=20) 95.25±2.62 87.52±3.61 88.62±3.64 80.57±5.12對照組(n=20) 90.22±2.16 80.45±2.16 81.25±3.49 75.52±5.19 t 6.625 8.750 6.536 3.098 P 0.000 0.000 0.000 0.002
統計兩組不良反應,包含: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骨髓抑制、肝毒性進行對比。
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評定患者生存質量,主要包含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等,共計26個條目,每條目按照1-5級評分,分別記1-5分,其中3、4、26條目反向計分,各領域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無序分類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數值變量資料均采用百分數表示,采用方差分析、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無意義(P>0.05);治療后時間點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無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意義(P>0.05),詳見表3。
觀察組生存質量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臨床癌性疼痛治療方案多采用“三級階梯鎮痛原則”,有70%-90%的癌性疼痛患者取得滿意的疼痛效果[4]。但治療期間,止痛藥物可引發多種不良反應,誒便秘、中樞神經系統毒性以及嘔吐等,導致治療效果較不理想,嚴重者可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預后。且常規藥物止痛,使用劑量多存在較大波動,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晚期腫瘤體積較大,對神經壓迫范圍交廣,因此極易出現劇烈持續性疼痛,同時中心供血不足,可導致炎性因子分泌較高,對機體刺激較大,進而引發疼痛。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放射性治療被臨床逐漸應用,且效果較好,對晚期骨轉移癌鎮痛效果更為顯著,能有效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麻醉藥品依賴性,延長生存期。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能夠滅活腫瘤細胞,降低多種止痛因子分泌,同時還可近距離殺傷癌細胞,促使其體積縮小,降低引起擴張及壓迫產生的疼痛。此外,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能夠促使血管纖維化,降低致痛因子通透性降低,阻斷疼痛傳導通路。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下降顯著,且骨代謝指標得到有效改善,同時在不良反應比較中,與常規治療相同,證實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可有效降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陳志軍等[5]報道顯示,125I粒子植入治療后不同時間點VRS疼痛評分、血清Tg(lgTg)較治療前下降,腫瘤最大徑較治療前縮小,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進一步證實本研究的有效性。在生存質量比較中,觀察組治療后得分較高,說明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可提升患者生存質量,有著較好療效。通過結合臨床情況,認為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需考慮以下幾點:孤立、數目較少的轉移瘤,或術后復發,但無手術指征,可采用該方法;放化療失敗,或療效較差,可使用碘125粒子作為局部照射劑量補充;原發性肝癌合并門脈癌栓,可在門脈內聯合植入碘125粒子條和支架,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6-8]。而惡性質、不能耐受、嚴重高糖尿病、腫瘤部有活動性出血者,則不適合采用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
綜上所述,碘125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癌性疼痛的療效顯著,可提升生存質量,緩解疼痛,改善骨代謝指標,且安全性與常規治療相同,值得推廣。